分享

(19)[转载]《黄帝内经》觉悟之五十“厥论”

 johnney908 2015-10-18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觉悟:厥者,《说文》逆也。寒厥是指阳气上逆,而衰于下;热厥是指阴气上逆,而衰于下。人体阳气降于下,包括经脉之外的卫气、经脉之中离心的经脉等,如果阳气不降上逆则形成寒厥;人体阴气伴随和促使阳气正常转化为形,因此在下的阴气上逆则阳气在下过盛而形成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觉悟:足三阳经脉精化气为阳,足三阴经脉化生精为阴;阳经所化之气始于足五指之表,气化生精,精藏于足三阴经脉,藏于肝、脾、肾三藏。阳气盛阴不足,气不化精则足下热。寒厥之症则是由于阳气虚离心之血不能温煦四肢末端及至膝之上下。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觉悟: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精气实而不开,因此下泄,邪气从上侵袭机体,阳气的衰少是由于精气不足,阳气衰少而至血液不能渗营其经络,精足化气则阳盛,精虚或寒瘀不化气则阴盛,精不化气则下泄。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偏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盛,故手足为之热也。”

觉悟:热厥阳气上逆,气逆阳明胃气逆为其根本,胃气上逆则生热在络、在表、在上、在腑,阳气逆生热在上消耗津液,在内散精化气。胃气不和则水谷精微衰少,不营其四肢。多由于脾气被湿热所困,脾不升则胃不降,消耗脾精。肾主藏精,依靠后天之精补充,因此造成肾精不足而气有衰,阳气逆于上而热盛,故手足为之热。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觉悟:阴气盛于上,是由于阳气虚于下,阳气虚是由于精不化气而下泄,下虚所以腹胀满。阳气盛于上,气逆上热扰乱心神而出现阳气乱而不知人。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目旬)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治主病者。

觉悟:厥者,《说文》发石也。逆者,《说文》迎也。‘厥’字本身已经是逆于顺的意思,再加上一个‘逆’字就是厥之极,发射石弹是为逆,迎着发射的石弹是为逆之极端。六经脉之厥相对较轻,厥逆则症状较重。三阳经脉厥逆多表现阳热上逆的症状,三阴经脉厥逆多表现为上热在下精虚的症状。厥症治疗‘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有余则泻,不足则补,不盛不虚,通经祛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