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前,那个说真话的人走了-今日头条

 昵称535885 2015-10-18

十年前,那个说真话的人走了

那一天,我记得有多家媒体均用大篇幅报道他离世的消息。我收藏过几份报纸,听说有一些版面是几年前就准备好了的,因此才能快速地推出那么多的版面。

最初读他的文章,是《小鸟的天堂》,那真是美好的时代和世界,没有“反右”,也没有“文革”,甚至也没有尔虞我诈。

但在偏僻的乡村,哪里有那么多的书可读,更何况也无余钱换书,更不要说学校有图书馆了(多年以后,中学里始有图书馆,那也是依靠大家捐赠而来的)。

大学时代,读《家《春》》《秋》,其中的革命故事,让人读了激动。但现在想象,那是青年才有的激情。一旦错过了,再就无从捡拾。

多年以后,在成都的街头,茶铺里喝茶。听老先生讲巴金的书,革命归革命,岂知那时的大家庭无不卧虎藏龙,有革命有保守有特务也有地下党,大家共处一室,却有各自的理想。路后来走的更远,以至于结局也就有了差异。

有一次,我逛旧书摊,遇到过《随想录》,薄薄的册子,五册汇集在一起,要价不高。关于《随想录》,大家评价的很高。但简体版并非全璧。

还是在旧书摊,我曾买过一册李致给他的信,每每是借书、要书。那时的上海虽不是灯红酒绿,却也还是出版里的重镇。他不管人家答应不答应,径直要来,那时的四川出版,刚刚恢复,尚未进入风起云涌的时代吧。

他曾提议创办文革博物馆,却迄今无消息。

面对文学成就,他却说“50%是废品”。这个观点,如今又怎样看?

不管怎样,巴金所留给我们的记忆,是青春的梦想与激情。当日子回归常态,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总不能一直革命到底,那底又在哪里?

文化的发展,倘若缺乏了巴金这样的晚年自省者,大约也就成了一种倾向。文学的发展,到底是多元并存,而不是只有革命的文学。回头再看,中国百年的新文学,也是多种多样,不仅有巴金,也有沈从文,不仅有张爱玲,也有张天翼。那个时代的群星灿烂,后来渐渐地消失在夜空了。

纪念巴金,且追随他说真话的精神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