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芥拾珍

 红日春风 2015-10-18

 

1、龚士澄经验 荆芥,其气轻扬,专走肌肤,不似防风祛风能深入骨肉。我们认为荆芥具有解毒、止痒、利咽喉三大作用。

解毒 本品辛温,发散风寒,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无论风寒、风热,都可使用。凡一切感冒,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咳嗽,鼻塞等症,均选用之,以其能解表邪、解病毒也。观《摄生众妙方》之荆芥败毒散,治疮肿初起,便是解毒先例,不过彼用于外科,我们用于内科而已。

止痒 《医宗金鉴》消风散,治皮肤病痒,首列荆芥散风止痒。荆芥内服或煎汤洗浴,对皮肤痒症皆有显效。既能止外痒,当然能止内痒。感冒咳嗽,患者多先觉喉痒,同时才进发咳嗽。荆芥擅长止痒散邪,服用后,咽喉痒除,咳嗽也随之缓解。是借鉴成方,由外及内的思路。

利咽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荆芥汤,治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咽之痛甚。组成荆芥汤的荆芥、桔梗、甘草三味药,《医学心悟》止嗽散全都收入,我们又推而广之,用治瘖症。凡外感咳嗽,伴有声嗄或失音,或发音困难者,认为是风邪结而不散,属于“金实不鸣”,必用荆芥汤祛风散结利咽喉,屡用多验。

指月按:荆芥解毒是通过它清阳之气,透发风邪,给毒疮一条出路,荆芥止痒,是由于风胜则痒,祛风则痒消。荆芥利咽喉,是因为咽喉与肺同系,肌表开则咽喉开,肌表闭则咽喉闭。

2、李景尧经验 李氏治疗小儿外感除用疏风解表药外,多加宣肺化痰之品,他认为小儿因卫气不足,感邪之后每多犯肺,故凡遇小儿外感,几乎大都伴有咳嗽,甚则喘促,因此多加杏仁、桔梗、前胡等药。在用解表药时,不论风寒外感,或是风热外感,均加用“荆芥”。他认为辛凉解表药重在清热,而解表发汗之功不足,荆芥可宣散表邪,有解肌发汗之功,但要热服,微取汗出。又因小儿外感多兼夹食,故每多在解表药中加以消食导滞之品,如焦神曲、焦麦芽、鸡内金等。

指月按:祛风解表、宣肺化痰跟消食导滞是治疗小儿外感食滞病常见三大法,用荆芥祛风解表,使清阳出上窍,用焦三仙之类消食导滞能让浊阴出下窍。这样清升浊降,自然病痛得消。

3、周文川经验 荆芥穗、蝉蜕入血搜风 荆芥穗有入血搜风之功效。曾遇一新生儿(5天)患脐风,口噤不开,项背强直,家长相求治之,以期死里求生。当时因偏僻乡村别无他药可施,见其家中悬荆芥1捆,嘱以荆芥穗半两(15g),蝉蜕1两(30g),煎水少少与之频服。事隔3载又重逢,不期此儿活泼天真地给来客搬凳。家长告云,此儿当年服药后,口噤、背强直顿消而愈。嗣后余又治3例“四六风”,均以此法获生。由此可知《本草纲目》云芥穗“入足厥阴”,《食性本草》称谓“主血劳风气”“祛风理血”不假。余佐蝉蜕,入血搜风之力捷妙。

谢海洲经验 荆芥有疏散风邪而能解除痉挛功效,与薄荷等份应用,粉碎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10g,每日3次,可用治感受风邪所致之口眼斜(面神经麻痹)。

指月按:荆芥穗比荆芥更沉淀,能入里,善于搜血脉伏风达表,配合蝉蜕或薄荷,更能祛风止痉。风胜则动,祛风则痉动减轻。

4、陈幼珊经验 荆芥妙用止清涕 吾曾治一老翁,每于受凉即清涕长流,伴轻微寒热,咳吐黄色黏痰。他医诊为风热犯邪,予桑菊饮治之,药后寒热及咳嗽减轻,唯清涕竟生。其脉浮,舌边尖红,苔薄。乃以桑菊饮中加荆芥一味,清涕竟止。又诊一6岁女孩,其母曰:“小女自幼流清涕,致使双鼻孔皮肤都被清涕浸蚀发红”。查其小女孩,除双鼻孔下被清涕成两道红沟外,无鼻阻流浊涕,舌边尖红,苔薄,双额窦、鼻窦均无压痛,予疏风清热之桑菊饮加荆芥2剂。药后清涕大减。仍拟上方2剂,1周后,清涕已止,鼻孔下仅留干燥红色痕迹。

指月按:荆芥带有一股清阳之气,人体鼻孔中清涕下流,乃上焦阳不化气所致。用荆芥除了助阳化气外,还有风令水干之意,因为荆芥也是一味风药,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到。所以高山风大之处,总容易干燥。故用荆芥可以风干鼻孔清涕。

5、祁振华经验 祁老还曾治疗一例幼儿湿疹并发感染,高热不退,用荆芥穗15g、黄连10g,水煎,内服四分之一,余下熏洗而获愈。

荆芥穗经密闭提炼实验证明,荆芥穗含薄荷挥发油量等于等量薄荷的8倍,如煎沸15分钟以上,挥发油将全部逸出,失去其效能。故凡是含挥发油的解表药的煎法可以先用沸水浸泡15分钟,然后置火上煮沸3~5分钟即可。温服后,令全身微微汗出为度,应避风寒,以防止重感。切忌重盖复裹,迫使汗出淋漓如洗。否则,气阴两伤。

指月按:荆芥穗配黄连,能外散风热,内清里热。是解表清里之法的代表。一般小儿感冒都有表闭加上里郁,所以用一味风药沟通表里之气,稍微再加点清里之品,里外通透,其病遂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