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份茶点,于我都是一场盛会

 真友书屋 2015-10-18

十月是余韵之月。余韵有三层意思:“秋日余韵”;茶席从十一月起将换用围炉,而此时“风炉余韵”尚在;开启新茶之前,茶筒中有一年的“茶余韵”。十月果子多以表现清秋寂寥气氛为主。当然,秋月也还当季,花的主题主要围绕越发盛放的菊花展开。


即将迎来割稻丰收季节,吃惯了那些常见的果子,一叶知秋,不如一味知秋,或许生活里可以有点别的味道。



田间驱鸟用的鸣子、麻雀等表现稻田丰收主题的和果子即将上市。说到鸟的意象,雁过后,鹌鹑登场。用此果子待客会友,仿佛整个生活也都灵动了起来,正如茶道师木村宗慎在《一日一果》中说的那样:“待客的心意是最高的细节,每一份茶点,于我都是一场盛会。”


\图片 木村宗慎(日)


和果子的世界

果子”原本指的是水果。《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过,田道间守受命于垂仁天皇,远赴常世之国寻找一种叫作非时香果的长生不老之果。非时香果即柑橘,在当时因罕见和滋味甜美而倍受珍重。至今果子店行业公会仍使用橘纹作为果子的象征。田道间守被称为“果祖”,在京都吉田神社和全国各地的果祖神社都有祭祀,受到各地果子工匠的参拜。



果■梅花五题|末富(京都四条乌丸)

器■古清水团花梅花纹向付,江户时代


果子的另一个根,是米糕。古书《养老令》(718年)已有米糕的记载。从古至今,米糕一直是日本人隆重的纪念日里不可或缺的食物。之所以被如此看重,也许是因为米糕和神酒一样,并非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需要贵重的白米作原料才能得到,因此人们将其看作神之餐。还有一种说法,平安时代(794—1192年)开始每逢佳节仪式制作的御菱葩饼、粽子和亥子饼,是饼果子的开端。


和果子之我见

和果子对我来说,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无上美食”。它既是祭奠中供奉神佛之物,作为一餐中收尾的一品,也能展现主人的待客诚意。无论是在甜点尚属罕见的过去,还是在砂糖普及的现在,款待宾客的心意未曾改变。日语中的“可口”(うまい)和“甘甜”(あまい)来自同一个语源,可以说味道甜美的果子在日本人眼中是“美味”的代表,因此特别适合用来当作酬宾赠礼。


现在,每逢表敬问候,以及表示感谢或道歉的场合,果子盒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时人们选果子,注重的就不仅仅是可口,看上去体面气派,或是罕见难得的品种都是选择标准。人们想借果子传达的是自己的心意。对日本人来说,果子称得上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之物。



果■若竹|越后屋若狭(东京本所)

器■御菩萨烧若松纹切角四方皿,江户时代


若要具体定义和果子的范围,以我之见,和果子是“深植于日本人生活中的甜点”。口味以甘甜为主,气质与日式空间协调,也与日式的待客方式相宜。一件事物与生活合拍,就意味着须随时代而变化。卡斯特拉蛋糕6和豆沙面包,如今也可算作和果子的一种了。冰激凌虽然不算和果子,但是高知等地广为人知的冰果爱斯科林,细说起来也在和果子范畴之内。


就像非时香果,日本这个国家,一方面认为从海外舶来的事物珍贵少有,对此心存感激,一方面又带着几分惧怕,最终亦敬亦惧地将这些事物一一容纳下来。舶来品到达日本,便也抵达了传播的终点,因此日本人擅长解析修正。不断容纳与反复翻新之下,才有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和果子。



果■福梅|柴舟小出(石川县金泽)

器■梅钵描金桶前田氏族世传,江户时代


年轻时我曾与英国设计师特伦斯·考伦(Terence Conran)共事过几天。他表示“比起和果子,还是西式点心种类繁多,更胜一筹”,为此我们争论了一番。固然,西式点心和欧洲文化一样,发展迅速,颇为豪华,与之相较,和果子讲究的是与席面、器皿搭配出情境,可谓一果见一世界。能和西式花点蛋糕媲美 的式样复杂的和果子,也只有贺喜用的多子馒头“蓬岛”了吧。和果子和西式甜点对丰盛华美的注释不同,所表现的世界观也不同。所以我反驳说,奶油果酱等浓郁滋味固然好,但小豆和米糕的柔和口感也是美味,这是不同国家间民族性和文化不同所致。就像欧洲都市和宫殿园林以广场为中心向四面呈放射状延伸开去,而日本则以庭院深深、小径通幽为美。


手作之物

我觉得和果子的概念里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和果子是工匠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在我的老家爱媛县,晒干的番薯干叫作“东山”,一说是因为番薯干是山里的“干果子”,其方言与“东”的发音一样;另一说是番薯干经过晾晒,“晾晒”与“东”的发音也相近。番薯挖来不直接吃,而是多下一分功夫把番薯做成果子,再把京都名胜东山的地名借来用在朴素的番薯干上。在我看来, 这是一种精妙的写意。果子与鲜花不同,不直接根植于自然界中,所以人们把果子做成想要的模样,让果子体现出内心所愿。深山乡下生活随时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很难做出高雅讲究的上果子。各个地域的果子,则传承着当地历史,果子上有故事,用在茶席上也好,随意拈来吃,也能带给人几分遐想的情调。



果■花冰 松叶|利田(东京两国)

器■雕漆橙纹香盘 第二十代堆朱杨成作,昭和时代


茶道将日常所见加以变形,再定义,由此扩展了事物的纵深涵义。即使是乍看毫无价值的东西,通过定义和搭配,也会被赋予意义,因此后世评价说千利休的茶道做法和现代美术有相通之处。但最近我感到,侘茶之道诞生于战火荒原与瓦砾中,也许是因为在物质贫乏的现实里如何活得更有滋味才是茶道的出发点。茶道常常被说成是有钱人装穷找乐趣,可实际上日本真正变得富裕起来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在此之前,我们通过不断开动脑筋,让有限的物质世界在精神层面上变得富裕丰饶,通过努力让严酷生活现出微小的光亮。“侘寂”和“写意”并不是徒有其表的形式美,它们诞生于紧迫穷困之境,是日本人的生存智慧。千利休的厉害之处,在于把这种素净无垢的“侘寂”,用自己的审美进行了再创作和替换。在和果子里,还存留着未经千利休之手的,“侘寂”和“写意”的原始之姿。


和果子即使使用相同食材,相同做法,只要稍改色彩,换个果名,也会变成截然不同的果子。果子虽然有一般通称或店家商品名,用于茶席时,主人仍可以根据各自旨趣改名。这一不成文的约定,也类似于黑子、半东的原理。果子作为人际来往间的一个媒介,果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只看食材相同就认为都是一种果子,那就是狭隘地把味道当作了唯一标准。


自己的标准

虽然都是和果子,但也分用在茶席里的上生果子、日常小食以及番茶果子。区分标准究竟是什么,并不清晰,这就需要待客主人自己有一套标准,判断哪些能用来待客,哪些不能。人和环境不同,判断标准也不同。比如某种果子有的地方认为过于日常,不便拿来款待客人,而在另一个地方,也许会因为初次品尝而觉得新鲜惊奇。对某个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东西,换一个人或许就成了未知之物。同样,邂逅与己不同的判断标准,正是迎来送往、互为宾主时的一大乐趣。


本文选自《一日一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