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衙门”是如何成为官府代称的?

 一夕如风 2015-10-19

古时候,人们称官府为「衙门」。官府为什么称作衙门?衙门由何而来?

今天和大家聊聊这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衙门”是如何成为官府代称的?

其实,官府起初并不泛称「衙门」,「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牙门」是古代对于军旅营门的别称,据说取义于《诗经》“祈父,予王之爪牙”一语。祈父,是大司马一职的古称,执掌国家的军事和武卫,乃王者的左膀右臂,其仪仗“像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用猛兽的爪牙象征王者的武卫,取其勇猛之意。为了把这种象征表示出来,起初把猛兽的爪牙列饰在军事长官办公的地方,比如中军营帐门前。后来用木头刻画大型的象征性兽牙于营门两侧,于是便有了「牙门」,但并没有成为官府的代称。

「牙门」演变成「衙门」,相关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晋书 王浚传》,其传云:“时有八百余人,缘石头城劫取布帛,臣衙门将军马潜,即收得二十余人。”是作为马潜的职称出现的,此时依然和官府之间尚没有形成任何关系。

「牙门」演变成「衙门」并正式成为官府的代称,大致起始于唐。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比较详细地考证了「衙门」的由来。封演说:“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由此可见,唐以前人们是不把官府称衙门(或牙门)的,由于时俗尚武,官府也以带点武夫气概为荣,所以官府始称牙门。从上可知,「衙门」是由汉字的讹变、演变而产生的。

唐以后,「衙门」一词迅速流行,到了北宋的时候,人们已普遍使用「衙门」一词,而不知有“牙门”了。而且文武府门,一概通用。并以「衙门」为基础,又产生了“押牙”、“衙牌”、“衙内”、“衙役”等许多与官府相关的职衔和称呼,从此,完成了从「牙门」到「衙门」的全部演变,“衙门”成了官府和机关最常用的代名词。

在平民百姓的眼里,「衙门」多是指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基层州县政府机构,那么它到底都有哪些职能呢?

实际上,这些「衙门」机构的职能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做详细的划分,常常是全县的治安、生产、税收、征兵、地方祭祀、传达谕旨、陈情上奏、缉拿盗匪、衣食住行几乎全管。

可见,当时的县官也真是够累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管(不像现在有党政军人大政协五套班子,还有公检法和那么多的局委办)。这才是当年被百姓称之为“父母官”的缘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