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问答:古代官府为何又称为“衙门”?

 秋琰 2020-05-07

问:古代官府为何又称为“衙门”?

答:“衙”字本为“牙”, “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

在古代,“牙门”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先秦时武将仪仗“像猛兽以抓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用猛兽的爪牙来象征王者的武卫,取其勇武之意;除此之外,起初军事长官办公的地方常列饰有猛兽的爪牙,后来营门两侧干脆也用木头刻画了大型的象征性兽牙,于是便有了“牙门”,但并未成为官府的代称。

直到唐代,“牙门”才变为“衙门”,“衙门”也正式成为了官府的代称。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有:“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学稍讹变转而为衙也。”由此可见,在唐朝,由于汉字的演变,“牙门”已变成了“衙门”,“衙门”也从此正式成为了官府的代称。

到了北宋时,人们已普遍使用“衙门”一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