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朝

 爽爽556 2015-10-19

商朝  

   商朝(约公元前1675-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成为强盛的国家。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商朝后期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朝帝王谱

 

图片

帝王

帝王介绍

商汤(在位30)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外丙(在位3)

外丙,商汤的儿子,在位3年卒。




仲壬(在位4)

仲壬,商汤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在位33)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沃丁(在位29)

沃丁,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在位25)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在位36)

小甲,太庚子。




雍己(在位12)

雍己,小甲弟。商朝开始衰弱。




太戊(在位75)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




仲丁(在位11)

仲丁,太戊子,即位后迁都于嚣。




外壬(在位15)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在位9)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迁都于相。




祖乙(在位19)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




祖辛(在位16)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在位20)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在位32)

祖丁,祖辛子




南庚(在位29)

南庚,沃甲子,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




阳甲(在位7)

阳甲,祖丁子。帝阳甲时,殷衰

盘庚(在位28)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小辛(在位21)

小辛,祖丁子,盘庚弟。商复衰。




小乙(在位21)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在位59)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年幼时,曾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的艰难。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祖庚(在位7)

祖庚,武丁子。




祖甲(在位33)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廪辛(在位6)

廪辛,祖甲子。




庚丁(在位6)

庚丁,祖甲子,廪辛弟。




武乙(在位4)

武乙,庚丁的儿子。他在位4年被雷电击死。




太丁(在位3)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时,周侯季历(姬昌的父亲)声威较镇,太丁忌惮,杀之。




帝乙(在位37)

帝乙,太丁子。帝乙时,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商纣(在位33)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玄王

      
商人的祖先,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之一。
      
尧舜之际,商的首领契是当时重要的军事首领人物之一,后来商人把他尊奉为始兴之祖。历史上有简狄吞食玄鸟(燕子)卵而生契的神话传说,契有玄王之称。由契至汤,共传十四代,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
      
当太康失国的时候,契的孙子相土东逾泗水,在泰山之下建立东都,大力向东方扩展。活动范围可能达到东海之滨,而影响及于沿海南北各地。

 

商汤发展

      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商已成为东方地区强大的方国。当时,夏王朝的统治力量大为衰落,特别是在东方地区,众多的诸侯国纷纷叛离夏桀。在这样的形势下,商汤便积极展开灭夏的准备工作。
      
汤先在商丘旧邑的基础上,扩建成为亳邑,作为新的都城。他大力争取附近众多小邦的归属,逐步展开对夏王朝的攻势。
    
商汤攻夏,首先是从征服葛国(河南宁陵县北)开始的。通过出兵灭葛,取得攻夏的第一个胜利。汤从灭葛开始,便有步骤地扩大了攻势。以后,商汤集中兵力分别消灭了韦(河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东)和河、济之间的昆吾等三国,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夏桀便势孤力薄了。

 

商汤灭夏

    
商汤控制了广大的东方地区,便兴兵伐夏。当时,夏王朝内部极为混乱,两军相遇于鸣条之野,因士无斗志,夏桀败绩,仓皇南逃,死于南巢。夏亡。
    
商汤灭夏后,回师亳邑,众多的诸侯前来朝会,表示臣服。商王朝正式建立,新建的亳都便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心。近来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其上层面积广大,遗存丰富,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基址,考古学界有人认为可能是西亳。
     
商汤又向四方扩大征伐面,商王朝的统治地区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周边部落前来朝贡的越来越多,加速了周边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太甲复位

    商汤以后,由太甲到太戊,是商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时期。
      
太甲是汤的长子太丁之子,太丁未及继立就先汤而死。汤死后,由太丁之弟外丙、仲壬相继即位,他们在位的时间都较短。伊尹是辅佐商汤的重要卿士,仲壬死后,伊尹立太甲。由于太甲不遵循成汤制定的典则,被伊尹放逐在桐宫。过了三年,太甲有了悔过的表现,才又恢复王位。
     
太甲以后,商王朝的统治是比较稳定的。太戊在位期间,既有伊陟为相,又有巫咸治王家,史称殷复兴,诸侯归之

盘庚迁殷
   
仲丁以后,王室多次迁都。如禀甲迁于相(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河南温县东)等。据说在盘庚以前,先后迁了五次。如此频繁迁都的原因,由于史料缺乏,无法确切地说明。而由仲丁到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史称九世之乱
   
到盘庚继立时,政治上的混乱现象仍然相当严重,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一次迁都,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作为新都所在。但是无论贵族或平民,都反对迁都。
   
因此,在迁都前后,他反复劝说贵族,要求他们一同迁往新都,共同作出一番新的事业。同时,又严厉告诫众民,要他们随同迁往,不然就要斩尽杀绝。
   
迁殷以后,行汤之政,政治局势逐渐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着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商朝盛期

    
在商代后期的273年间,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

     
从盘庚迁殷以后,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到武丁时期便达到了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商王朝与周边各部,虽然因统治者之间的贪欲引起了一些冲突和战争,但各地人民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商代的灿烂文化,对祖国各地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中央官职 

      
夏初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而辅之以兄终弟及。由于严格的王位继承制度没有完全形成,在商代中期,连续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到武丁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王室内部逐渐趋于稳定。
      
以王室为中心的众多贵族,他们有的是许多旧邦的旧族,而更多的是王室近亲不断建立的新宗,由此而产生多子族
     
这些新旧贵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国,有的在王室担任各级官职。他们是商王朝的支柱,也是奴隶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

 

复杂体制

      商代的国家机构不断扩大,形成为相当复杂的体制。
      
大致说来,在商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有冢宰或师尹。
     
稍次于冢宰而常置的高级官尹称为卿士,有司徒、司空、司寇、司马等,都是重要的政务官。他们各有僚佐,总称为多尹百僚
      
多尹以下,还有分掌各项具体事务的多宰小臣,他们直接为王室管理各项具体事务。他们与多尹并列,合称为百执事之人

军队和刑法 
   
商朝的《汤刑》比《禹刑》有所发展,其刑法条目当已渐趋完备。刑名如商代有用刀锯断足的刖刑,每次行刑的人数,动辄以十计,有多到百人的。传说商纣还有炮烙之刑和脯醢之刑。这些都暴露了商法的残酷性。
   
商代的军队组织更为庞大。卜辞有三师的记载,当是商王直接统辖的军队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商王领兵出征,经常要临时征发一部分平民和奴隶充当兵卒,卜辞称为登人,动辄三五千人。每次出兵人数,最多的超过万人。
   
商代后期,战车已成为作战主力。商代战车每辆驾马两匹,有甲士三人:一人御车,一人持戈或矛,一人操弓矢。战车两旁和后面跟随着由平民组成的徒兵数十人。这些军队都由商王和卿士所统帅,成为他们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工具。

神职官吏 
      
在商代,有一批神职官吏,如巫在政治上还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所以巫对一切军国政事都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支配作用。
     
以巫为首,有祝、宗、卜、史等专职人员,组成相当庞大的巫职机构。有关祭祀的极为繁杂的事务,都由巫职机构经营。
     
另外,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以预测吉凶,决定行止。商代有很多的卜人、贞人,专管占卜事务。殷墟出土的大量卜辞,就是商代后期王室的占卜记录。

 

吏职人员

      
由于神事笼罩一切,当时的科学文化知识,也都蒙上迷信的外衣,成为宗教职能的附庸。而掌管这些科学文化知识的吏职人员,就是附属在巫职机构之下,直接为宗教服务。
     
但因他们具有比较专门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历史和政务,并擅长于文书,这些都是为王室处理日益繁杂的政务和教育贵族子弟所直接需要的,所以他们逐渐得到王室和各级贵族的重用。
     
随着文明的发展,他们所职掌的事务日渐繁多,太史、内史、御史等职称不断出现,这样,他们才逐渐脱离巫的附庸地位,成为王室的重要职官。

邦畿划分
   
商王朝把它的统治地区分成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
   
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畿外是众多方国分布的地区。在一些方国之间比较偏僻的山林之地和方国以外比较边远的地区,分散着一些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部落,这就是商王朝统治地区的基本轮廓。
   
邦畿之内除王都以外,有不少的城邑为王室的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这些封地和畿外的方国,性质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要接受商王的封号,成为王室的臣属。
   
班爵制度,商代已经比较普遍地实行,侯、伯、子、男等爵位,都见于卜辞。班爵制度规定了贵族的等级,明确了方国的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组织形式。

臣属之邦
     
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每一方国,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
    
众多方国,地位有高低,封域有大小,力量有强弱,差异很大。势力强大的方伯之国,就是后世的霸国。它若顺从王室,就能辅助王室镇抚一方,加强王室的统治力量。如果王室的统治力量有所削弱,所谓诸侯畔离,首先就是由它们开始的,成为地方性的对抗力量。

      
分散在边远的少数民族部落,它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政治上也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一些。

统治地区
   
商王朝的统治地区,比夏代有了扩大。它的邦畿东至泗上,西及伊洛,包括大平原的绝大部分。在此范围内,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经过重点发掘,证明是规模宏大的都邑。在其周围的今河南、河北和山东一带,也发现了不少商代遗址,可能不少是当时畿内的城邑。
   
畿外的方国,往往与畿内的城邑错杂在一起,不过分布的范围要大得多。如曹、杞、宋、雇、奄、薛、齐、邳、方、盂方、妟(燕)、周等等。
   
总之,在东至大海,西及陇山,南过淮水,北达燕山,这一大片的中原地区内,不仅有了更多的方国和城邑,而且范围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大,这就说明商王朝统治的基本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农副业发展

    
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郑州商城遗址发现有水稻,可见当时的中原地区也种有水稻。
     
商代的奴隶主贵族都嗜酒成风,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黍、稷等谷物,这也是当时农业较为发展的旁证。林木蔬果的生产也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蚕桑生产在商代有了发展。不仅蚕、桑、丝、帛等字常见于卜辞,而且在青铜器纹饰中有头圆而眼突出身屈曲作蠕动状的蚕纹,在玉饰中有雕琢得形态逼真的玉蚕,这些都反映了当时蚕桑事业的发达。

当时的马、牛、羊、鸡、犬、豕等六畜已大量地饲养,或供食用,或作牺牲,或用于耕驾。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
     
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青铜冶炼
     
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当时,已经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经过化学分析,它的合金比例是:铜84.77%,锡11.64%,铅2.79%。这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不平凡的创造。
     
铸造青铜器,要经过一系列的工艺程序。除了采矿、冶炼之外,还有制模、制范、浇铸、修整等工艺,分工非常精细。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发现有数以千计的大小陶范。大型器物,采用复合范,分成几部浇铸,然后合成整体,铸造工艺相当复杂。

 

青铜器具
     
商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礼器、酒器和用具如鼎、鬲、簋、彝、卣、尊、瓿、觥、觚、爵、角、盘、盂等等。还有铜铃、铜铙等乐器。每种器物的大小不同,式样各异,造型都很精美。
    
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浑厚,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等,还有各种表示器物用途的特殊纹饰。有些器物的造型,完全仿动物的形态,如豕卣、象尊、犀尊、龙虎尊、四羊尊等,生动逼真。其中大型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造型雄伟,为世界所仅见。它重875公斤,通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
     
青铜工具有斧、锛、刀、锯、凿、钻、铲等,与其他器物比较,数量不多。兵器如戈、矛、戚、钺、刀、箭镞等,均有大量出土。
     
本世纪上半叶在殷墟,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1977年在北京平谷刘家河,都发现有商代的铁刃铜钺。这说明中国在商代不仅初步认识并使用了铁,而且掌握了锻打和铸接铜与铁的较高的技术。

陶器烧制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除青铜铸造工场之外,还有烧制陶器,制造骨器、玉器、车辆以及其他各种专业的手工业作坊,手工业的门类繁多,手工业生产已相当发达。但手工业要为商朝国家和奴隶主服务。
   
商代的陶器烧制业有较大的发展。当时,除各地普遍生产一般民用陶器之外,在王都和贵族都邑里,都有为他们特制各种精美陶器的专有作坊。
   
代表当时制陶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采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的白陶。这种白陶,质地硬,烧制温度高,色泽皎洁,形制和纹饰都仿照青铜器,是和青铜器同样名贵的工艺品。
   
在最近发现的一些殷代遗址,如河南郑州、江西清江吴城、安徽肥西大墩子等地,都出土有用瓷土制胎烧成的原始青瓷。这些原始瓷器,火候在1000℃以上,器身表面涂上一层薄釉,胎质细密,吸水性弱,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

丝织业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和织造绢帛的国家,到商代,丝织物已成为贵族们主要的衣着原料,丝织业已经很发达了。
     
在一些墓葬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经常粘附有丝绸残片或布纹痕迹,经过研究,知道当时不仅能织造各种平纹组织的绢帛,而且还采用比较高级的提花技术织成菱形花纹的暗花绸,还有绚丽的刺绣。

 

建筑技法

      
商代的都邑建筑,不仅规模宏伟,而且有较规则的布局结构。殷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殷墟的宫殿遗址,大都建筑在夯土的台基上,有范围宽阔的版筑,边线笔直,角隅方正。或以卵石为基,或以铜作柱础,竖立木柱,然后安上梁架,覆盖草顶,装上门户。
      
这种建筑方法,确定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式。在湖北盘龙城发现的商代中期城址,有城墙残基和一座完整的大型宫室遗迹。这座宫室的台基东西长39.8米,南北宽12.3米,四周有回廊,中为中室,顶为四坡重檐,全部木结构,顶盖茅草,为一座大寝殿。这些遗迹,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的水平。

贩运贸易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金属货币

    
商业的发展,需要通行的货币。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在商代,除了真贝之外,还有骨贝和铸造的铜贝等。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贝在流通时,有一定的单位。当时以五贝连成一串,合两串为一朋,朋就是比较流行的货币使用单位。由于贝有交换价值,在社会上就逐渐形成以贝作为财富的象征。
     
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业的发展还是有限的,在整个的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是不很大的。

 

甲古文

      
殷墟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连同其他器物的铭文,约有单字四千多个。汉字的基本结构,如像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都已具备。近些年,在陕蚊椽山周原又发现周早期的带字甲骨,说明甲骨文在当时是商周通用的文字。
      
商代已有比较丰富的文献典籍。由占卜积累的大量甲骨卜辞,是当时文献记录的一部分。还有专职的史官作册,收藏有不少典籍。现存《尚书》的《商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盘庚》三篇是比较可信的篇章。此三篇共有1200多字,语言生动,文字简练,是有关商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古代文学的上品。

 

天象观测

      
商代继承了重视天象观测的传统,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有日月食的记录,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特别重要的,是有世界最早的新星观测记录。

 
商代的历法

     
商代的历法,在夏历的基础上,把中国最早实行的阴阳合历逐步加以调整,使它逐渐趋于完备。依据卜辞所记,殷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而把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参差的天数合并到一月时,就在这一年的年终增加一个13月,叫做归余于终,这是中国设置闰月的开端。为中国传统历法奠定了基础。

 

商代的乐器

      
商代已有成组的乐器,现已发现的有陶埙、石磬、铜铃、铜铙、鼓等,反映当时的音乐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浮雕成瞪目张牙的虎形,纹饰与器物浑成一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大型乐器,也是一件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雕塑品。

商代的奴隶
   
商代奴隶的名目繁多,被投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他们成批地被驱赶到田野。一般呼之为众、众庶或庶人。
   
众人除在田间耕作之外,还要在农隙时接受军事训练,参加商王和贵族们的狩猎和其他各项繁重的劳役。一有征伐,就要随军服役,有时还要随军去远方戍守。
   
当时的奴隶,一般都有家室。他们世代充当奴隶,必须俯首帖耳地甘作畜民。如果稍有不恭,就将被斩尽杀绝。
   
在称为百工的各种手工业作坊里,也以奴隶劳动为主。其中有各具专门技艺的工匠,地位可能稍高一些,但是他们也被用于赏赐、赠与和交易,没有独立的人格。大多数从事繁重杂役的人,则被视为牛马。
   
在畜牧中,有牧人、圉人等牧放和圈养牲畜的奴隶,即所谓皂隶

奴隶管理
   
商王和各级奴隶主贵族都有臣、妾、僮、仆、宰、奚等大批的非生产性的奴隶,广泛地使用于家内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奴隶除了负担极为繁重的家内杂役之外,有时还要直接为奴隶主贵族生产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他们的地位比一般众庶更为低贱。
   
为了防止奴隶逃亡,奴隶主贵族有时还要给奴隶带上刑具。在殷墟出土的三个奴隶陶俑,手上都带有木梏。
   
残酷的奴隶主把奴隶视若牲畜,奴隶不仅平时像牛马一般地从事繁苦的劳作,而且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被用作牺牲。在殷墟以及其他各处的商代遗址墓葬所发掘出来的关于人祭和人殉的遗迹,充分暴露了商代奴隶主阶级的残暴性和奴隶制度的罪恶。

人殉和人祭
   
商代的祭祀名目繁多,用作牺牲的奴隶数目,是无法计算的,据不完全的统计,在已著录的一部分甲骨资料中,有关人祭的卜辞达1992条,其中以武丁时期为最多,有1006条。用作牺牲的奴隶共有902人,还有531条未记人数,一次用人最多是500人。由此可见商代人祭的数量之多。
    1976
年在安阳武官村北地殷王陵墓区东侧发现了一个祭祀场所,面积约有数万平方米。在发掘的470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了191个祭祀坑,发现有1178具用作牺牲的奴隶遗骸。其中一部分是男性青壮年,还有成年女性和少儿。
   
在殷墟洹北的侯家庄西北冈和武官村一带的商王陵墓里,所清理出来的人殉人祭的遗骨,每一墓地,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最多的达千数以上。这些事实说明,人殉和人祭,在商代是普遍存在的。

统治集团矛盾

    
商代中叶以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开始加剧,特别是祖甲以后,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日益激烈。这种矛盾,到商王纣时发展到极点。如贵族微子、箕子、比干等人同纣对立,反映了商王室同贵族之间的矛盾。
    
从商王朝建立以来,奴隶群众反抗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息。奴隶逃亡,是反抗斗争的主要方式。奴隶逃亡现象的日益严重,加重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现象。
    
在当时的劳动生产者中,平民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奴隶制国家和各级贵族的压榨之下,他们不是破产负债,就是触犯了法网,随时都有被罚为奴隶的危险。特别是在武丁、祖甲以后,更加重了对一般小人的迫害,激起了他们的反抗斗争,使得统治者难以长久在位,在位时间一般都没有超过十年。

 

纣王的残暴统治

   商代后期比较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到商王纣(帝辛)时,就更为激化了。在统治阶级内部,他要削弱一些贵族的权势,遭到强烈的反对,在他的严厉打击之下,许多人叛逃他处,大大削弱了他的统治力量。
     
后世对于商纣的残暴事实,可能有夸大之处。但他和夏桀一样,是一个有名的暴君,则是无疑的。他自恃才智,好酒淫乐,在即位之后,就扩大殷都,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
     
商纣又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史记·殷本纪》),极力加强搜刮。广大人民奋起反抗,他又滥施酷刑和屠杀。但是这只能越来越强烈地激起人民的反抗斗争。

商王朝灭亡
   
在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各地诸侯纷纷叛离,周边各部也乘机内侵。为了转移人民群众和一部分贵族的视线,商王纣决定对周边各部用兵。
   
纣王先集中兵力向黄土高原上的西北各部展开进攻,接着就回师东向,全力进攻东夷。东夷各部虽被平定了,但是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加剧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所谓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
   
穷兵黩武的结果,只是招致了自己的灭亡。商王朝由汤开始建立,到纣灭亡,一共传了十七代,三十王,存在了大约六百年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