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侃红楼人物

 wangyong670 2015-10-19

 闲侃红楼人物——张友士

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医、中药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男女老少身体健康、防灾治病的主要手段。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是其中主要诊病方法。草药是其基本药物,后来草药又凝聚为膏、丸、丹、散、汤五种主要成药、半成药。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医学理论和临床诊治模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在医学理论上、临床实践上的名医、名药大家。他们真才实学、医德又好,对病人极端负责,在当时并不一定拥有厚禄高名,许多人都是在他们死后才被人们发现,为后人敬仰。如华佗、扁鹊、李时珍等人。

《红楼梦》中就有这么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却默默无闻,连个“太医”的身份、名号都没有的民间医生,叫张友士。

宁国府的当家少奶奶秦可卿,“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嫁到宁国府,深得府里上下的人心,连婆婆尤氏都忍不住真心夸奖:“再要娶这么一个媳妇儿,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格儿,只怕‘打着灯笼儿也没处找去’呢!他这为人行事儿,那个亲戚长辈不喜欢他?”(第十回)

可是这么一个宝贝少奶奶,却生病了,而且病的不轻,病也蹊跷。一家人从公公婆婆的贾珍、尤氏到丈夫贾蓉都非常着急,“心里如同针扎一般”难过。找了好多大夫看病,结果是“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倒弄的一日三五次换衣裳坐下起来的见大夫。”(第十回)

通过尤氏与贾珍、金氏的交谈,知道了已经来过不少大夫,都是高戴太医、名医的名头,而这些人七嘴八舌,各执其词,口口有词,煞有介事,却没有一个人的药能够见效。归纳起来,这些大有来头的医生有如下几种:一是医术不精,没有真本事,有太医之名,无太医之实。病人怎么说他就顺势附和,没有独自见解。二是怕负责任,因为病人是宁国公后人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的儿媳,均怕承担不虞之果。所以谁也不单独出头诊断,来个集体讨论,共同会诊,谁也不得罪谁,“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这种貌似“大家”商量,实则毫无针对性的诊断和处方药,肯定对医生来说是平平安安,而对病人却毫无用处。“不见效”是必然的。连是不是怀孕也闹不明白,是不是妇女病也无法确认。正如贾珍所说:“因为不得好大夫,断不透是喜是病。”

在这时,贾府的好友冯紫英给贾珍提供了一个幼年时的学友。这个人“学问最渊博,更兼医理极精,且能断人的生死。”看来这个叫张友士的人,并非专职医生,更不是太医、御医。不过是个兼职医生或者干脆是业余“票友”。可恰恰这个自称“粗鄙下士,知识浅陋”“医学浅薄”的人,却人品学问很高“又兼深通医学”。

何以人品学问渊博?按中国民族性格,内敛不张扬,谦逊而知书达理;不趋炎附势,有独立人格。他不收贾珍的“名贴”,其实是拒收贾珍的礼金礼物,这是医德之一。又坚持认真责任,自己外出忙了一天精神不佳,难以集中看脉,不宜召之既来,马上看病。这正是实事求是,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更主要的是不打什么祖传名医的旗号,反复说明自己“医学浅薄”“知识浅陋”“毫无实学”“粗鄙下士”;一再声明自己是个民间人士,又是兼职医生。公开据实而言,这些言行都是人品好的具体体现。他既不是庸医 胡君荣那样狂妄武断,也不象众大夫那种油滑应付,也不是王一贴那种游戏人生的江湖郎中。的确表现出一个高明医生的谦虚、诚实的品格。

但是到底是被人请来看病的医生,医术如何?诊病、诊药的能力如何?才最最主要的。

第一,中医诊病是靠大夫用“望、闻、问、切”的方式,为病人诊断。其中大夫主要是采取切脉的手段,直接从病人处获得身体内部的非正常信息,探求肌体内的不同动态。中医诊脉时大夫是用三个手指在病人手腕的寸、关、尺位置捺压,以三处脉搏的活动状态来分析判断病源、病态。为此中医看病,就要求大夫自己的心绪要平静,呼吸吐纳要缓和平稳,没有任何杂念,才能客观准确的把脉、问脉。所以当贾珍请张友士时,张士友明确告诉他,“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须得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张友士这么回答,正是一个中医大夫诊脉前的身体、精神准备,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把个人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才会聚精会神的进行看病,也才容易发现问题,不让任何细节遗漏。如果自己疲惫,神顿精萎,是无法集中精力,触感也不会灵敏,切脉诊病难以准确的。果然,第二天他才精神焕发,神气十足支贾府看病。这是他医术高明的表现之一。

第二,当贾蓉要把妻子秦可卿的病症告诉张友士时,被他制止。提出先诊脉,后问病源、病因。这是医道高明的表现,望闻问切,张友士没有望,也没有闻、问,而且首先看脉。这是一般大夫难以做到的。从具体事物出发,而不是先道听途说,这本已高出一筹。需要精深厚实的看脉功夫,对脉象的把握和理解有更独特的见解,才能做到。所以他从切脉做起。然后再去问、闻、望。事实上张友士连望、闻、问都没有进行。只用切脉之法,便将秦可卿的病状、病源,一一道来,竟无差错。指出由脉息所反映的病症,应当是“经期不调,夜间不寐……月信过期,心中发热……头目不时眩晕,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的为喜脉,则小弟不敢闻命矣。”(第十回)

张友士通过实际诊脉,依据脉象的客观变化 用辩证关联医理,分析出心、肺、肝、脾的活动中的非正常状态,从而断定不是怀孕的喜脉,而是生殖系统出了问题,并且病症还十分严重,久拖未治已到重病的晚期。所以当贾蓉询问“这病与性命有妨无妨?”时,张友士医生颇为机敏的回答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了;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也就是说秦可卿的病,起于性器官内毛病,至于是性欲过旺,还是偷偷流产,或是宫颈炎、阴道炎,总之是平时没有注意,小病酿成大病,轻病积成大病。病被耽误了。但是如果单单是病,还是“三分治得,吃了我这药看,若是夜间睡的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里外加起来,便有了五分,等于一半的把握。

可是,根据脉息之象,张大夫断定秦可卿“是个心情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但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显然秦可卿的精神压力太大,时刻处在高度紧张,时时提心吊胆的境遇之中。这种心理和思想状态,占去病之七分,也是病愈的莫大敌人,甚至可以讲是病的绝症,且早已病入膏肓。张友士暗示“这就是病源了,从前若能以养心调息之药服之,何至于此!”

对张医生的分析判断,连一贯扶侍秦可卿的贴身婆子都由衷赞叹道:“真正先生说得如神,倒不用我们说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说得这样真切。”这些都充分说明这个没有名头的民间医生的高超医术。

第三,张友士针对秦可卿的病,开的药主要不是专门的妇科药方,而是以舒肝、补脾、润肺补血、养气为主的汤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可谓是对症下药。有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白芍、川芎、黄芪、香附米、醋柴胡、怀山药、真阿胶、延胡索、炙甘草、大枣、莲子等。其中甘草系解毒之用;大枣阿胶为补血之用;延胡索可利气止痛,崩中淋露之用;香附米,可理气止痛,川芎,可止痛去风,但香附米和川芎、白芍、当归一起使用才较为有益;白术是为发汗驱邪,强健脾胃;人参是抗疲劳强精力,调节内分泌和神经之用。云苓(茯苓)是养心安神,健脾除湿之用;归身(当归)是为补血调经;怀山药(山药)是为补气生肌强阴之用;地黄(熟地)是为养神养血滋阴补肾之用;柴胡是为疏肝解郁,调经之用。如此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张友士开出的药方,均是从各种角度 为秦可卿,补气强身,舒肝和胃,养气补脾,调经补血。可以讲是一副上好良药。

从这几个方面来剖析,完全可以看出张友士大夫,是一位难得少见的,有真本事的民间良医。连见过大场面的贾珍也不得不赞扬道:“他原不是那等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尤氏也由衷敬佩道:“从来大夫不象他说的痛快,想必用药不错的。”

是不错的,这一点的确可以肯定。但是良医的药再好,也救不了秦可卿的命。“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她到底没有熬到春分,在这年冬天临将结束时,便怀着无限的忧虑和难言的隐私离开了人世。秦可卿的死亡,反而更加验证了张友士的医道和断人生死的非凡能力。本来吗,“张友士”,其本身便暗含着“有事”的征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