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红楼九连环

 wangyong670 2015-10-19

 闲聊红楼九连环

                                                       李一之

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创作手法上,经常采用电影拍摄方式,以流动的镜头,随着某一个人物的脚步,随走随看,从而向人们展现出不同环境中,不同人物的形象。以这一特定人物的眼光去观察其他人物的性格、个性,从而更显得全面和客观。

     闲聊红楼九连环

                                 九连环

如通过林黛玉初到贾府荣、宁两宅院的拜访,而一下子引出了那么多靓丽的鲜活人物;通过众人随贾政的大观园游览,一处一处展现省亲别墅的建筑园林外景的豪华典雅;同时活龙活现的把封建社会父与子的那种典型关系一一展现出来。通过贾母携刘老老,再次对大观园内室的装饰风格逐一介绍,把那么多反差极大的人物活脱脱演绎出来;通过薛宝琴双眼,将贾府过年祭祖宗祠等一系列活动,描写得层层面面相联,丝丝环环相扣。主人与奴婢,男人与女人,府内与庄户,上上下下严然有序,逐层剥茧,如同仍活在眼前似的。

同样手法,这次又以“周瑞家的”接待刘老老,里里外外忙乎后,薛姨妈让她送十二枝堆纱花,便以送花为事由,使读者随她送花这件小事,而去反映诸小姐的行为性格,顺便又插进一些其他人,其他事的描写,让一件平常普通的“小事”变得内容丰富,人物鲜明 ,把故事也立体起来。里面有香菱之事,迎春、探春下围棋,惜春与水月庵尼姑智能玩耍,又扯出发放水月庵月例之事,拉出女儿女婿,喝酒打架,惹上官司事,又写出熙凤睡午觉,奶母哄女儿大姐睡觉事,间接勾出秦可卿,最后才到林黛玉处。也只是在这里,周瑞家的才遭遇的不是热情接待,反而是冷冷挑剔,当林黛玉知道并不是专门送花给她时,非但对薛姨妈的好意并不领情,反而冷笑道:“我就知道吗!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话语中明显指责周瑞家的这个女人的势力眼。一枝花也要掂量先送谁后送谁,依其地位势力来奉承。果然当林黛玉一句话戳破这张纸时,“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敢言语。”

有趣的是虽然她仅仅走了三处地方,却看到三处不同的景象,第一处是迎春、探春二人在下围棋,第二处是王熙凤未露面,只有平儿出来,第三处是黛玉和丫环在玩解九连环。“黛玉不在自己房里,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作戏。”(第七回)

“九连环”,又是何物?为什么能当作游戏玩具,而且是“解九连环”,似乎要把一件复杂零乱的东西,从毫无头绪,无法排解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定很有趣味,否则又为什么惹得“大家”都聚在一起玩呢。

的确,九连环是一种智力玩具,是将一连串封闭如圆的金属环圈,以环杆相串连,玩时便要设法把它们彼此分开拿出,最后变成一个个单独的环圈。这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重复,又内在有序的手法,逐一剥离开来,而每一个的剥离都较前一个的剥离更繁琐,前后交错的退套更复杂。这其中暗寓着高妙的数学运算和排序规则,是一种活跃脑筋,比拼耐性的智力游戏。大人小孩都可以玩,不过旧时代在儿童和青年妇女中,玩这种游戏的比较多。

九连环是中国人发明的智力玩具,正如麻将、骨牌、围棋等玩具一样,很早便由民间发明,仅仅是因为“文字”的掌握权、话语权,不在民间,而是在当时的统治者,以及士大夫的手中,往往许多民间发明创造时过很久后,才被记载下来。更多的情况是当统治者、名士使用后,才受到重视而被文字记录下来。后人就以为是这个大人物、名人发明的。其实,常常并未如此。因此造成实物发明出现早,文字记载要晚得多的普遍现象。同时当有了文字记下来时,又可能时隔甚远,只知近态,不知当初的形态到底怎样,常又以推测而度之。这一点在重文重礼而轻工商,轻工艺的中国尤为突出。中国封建王朝中文人士大夫一句话,一个字都可能被记录下来,抄传刻印下去,而许许多多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却极少记录,无人注重。几千年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活动,支撑了泱泱大国的生存、延续,而关于农业、手工业、商业、民间制作、作坊工艺的技术内容,极少见著文字。有关科技的专门著作,还是到了明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如药典是明代《本草纲目》,手工业技术书是明代《天工开物》,漆工艺书是明代《髹饰录》等。长期以来有关科技、手工业、民间工艺的历史,只能从古代其他著述中偶尔记载的一点点文字里去分析,再结合考古出土的实物加以比对,才能略知一二。这方面,中国古代远不如欧洲古代。西方对古代技术工艺的发明,还有对首个发明人都较为重视;记载及时且详细,特别是手工制品,一向记有制作者姓名。不象中国总是以皇帝的王朝称号记之,模糊了历史的真实性,也抹杀了创作的个人性。因此在中国古代,任何东西的出现,只有朝代年号,而无个人姓名。客观的讲社会是群体性的,而发明往往是个人性的。由个人的发明而形成群体的生产,这是技术发明的历史特征。

九连环,虽是玩具,却仍然是一种技术发明,智力开发。在十六世纪明代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便看到中国九连环,十分重视其玩具中的数学概念,并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九连环。而明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开始,明朝延便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二十八年。将许多精美的物品和优秀工艺带往南亚、阿拉伯地区,遍访三十余个国家。作为海上长期漂泊,打发寂寞,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是玩牌,解复杂的九连环等活动。估计九连环就是这时传到西方。一百年后,在海员和民间娱乐的玩具九连环,被数学家卡尔达诺注意到,从中得到某种数学的新启示。

到了二十世纪初英国科技学家李约瑟,着力研究中国科技史,写成大部著作。其中就把中国九连环的组合拆解与数学中拓扑学联系起来。中国传统儒教中“玩物而丧志”,与西方玩物有科学的观点,玩物中有大发明、大作为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当西方看到九连环时,发现了它的内在科学性,也很快将它应用在生活中门锁上。

明·杨慎《丹铅总录》曰:“九连环之制,玉人之功者为之,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今有此器,谓之九连环,以铜铁为之,以代玉,闺妇孩童以为玩具。”从记录中,人们知道九连环是一种玩具,可拆可合环环相扣,以九个环串贯于是一杵竿上,又可解卸成单独的一个个环。如今九连环是以金银铜圈铁圈制成,在古代则是用玉环来造九连环。到了明代,九连环已经是妇孺皆知,人人可戏的普通玩具。并非什么稀罕珍物。

实际上九连环在宋代早已出现。宋·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曰:“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其连环的解拆就已经十分复杂,只有聪明巧手才能顺利解开。

西汉女诗人卓文君曰:“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怀念,万般无奈把郎怨。……”她用从一至万的数字排列写成的长诗,抒发了她缠绵深远的情感。其中“九连环从中拆断”句,似讲本来紧密维系的情感,无法解脱排解,从中生出无尽烦恼,怨愤之时,拆解不下去啦,便将手中九连环揉断。由此可见本是排忧解闷的玩具,在心情不好时,更难以解闷,在脑筋乱时,也不可能有任何耐心。能将九连环从中折断,也说明其器,不是铁、铜所制,一定是易断的玉环之类。汉代时玉环早已是贵族随身携带的佩饰品。从古以来“君子佩玉”也是惯例,所以,以玉而造九连环,是极有可能。

有人说宋代还出现一种“玉板”,是九连环的另一称谓。所依据的是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提到了“解玉板”一语。依我看来,这种解释缺乏依据。在我国古代“玉环”与“玉板”绝对不属一类。自古以来环、璜、壁、版、笏、圭等玉器,分类极其严格,名称专属,区别也非常细微具体。“环”是圆而中空、无缺口,内空边与外边宽窄一致。而板是长方形薄片,无洞无空,两者根本无法替代。把板与环混淆而且又与九连环联系。显然是不恰当的。南宁《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的“解玉板”是另外一种智力游戏。倒有些类似今天的“七巧板”,是在一平面盘子上,将不同几何图形的板片,组合一起,打乱,再在平面上,上下左右前后移动。不得脱离板面,在移动中组成事先规定的图案。以此来娱乐,比较眼手的快捷聪慧。但它却不是“九连环”,从开式到解析方法都相去甚远。不过这个常识上的纠正,并不妨碍宋代已经有了玉制九连环的事实。

再向从前,“九连环”是否有其他形式呢?是不是还有更加原始的形态呢?《战国策·齐策六》讲秦王送给齐王建一个两环相贯的玉连环,挑衅的问道:“齐多智而解此环不?”似乎玉制九连环战国时期便产生也,而非到了宋代才出现。《吕氏春秋》曰:“鲁鄙人遗宋元王闭,元王号令于是国‘有巧者皆来解闭’。人莫之能解,兒说之弟请往解之,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二。”“闭”,《国语·晋语四》:“闭而不通”。古语“闭”又称“秘”是弓器,以绳而连结封闭。《诗·秦风·小  戎》:“竹闭绲滕”。朱熹注:“闭,弓檠也。绲、绳、滕,约也。”这可能有两种解释,“闭”,是表示合拢的绳子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又一种“闭”的意思,就是打出来的绳结。古代结绳为记,发明了最早的“编”。后来又以绳结网,用来打鱼,再后以结网之法编织布,以制衣服。《易·系辞》说:“结绳为罟,以畋以渔。”因此绳的扎结便形成许多形式和打扎法。而要拆解这些扎结的绳扣,又不许破坏绳子,便成了生活上的需要。也自然也变为娱乐的方式之一。据上分析,春秋时期鲁国那个人的“闭”是由多次巧妙盘绕扎结出来的网结。更接近今天人们看到的“中国结”编织物。而与后来的九连环还是有很大区别,难以归为一类。但是作为智力的锻炼和游戏,则是一派相承的。不可否认,有人认为这个“闭”,便是九连环的原始雏形,具有九连环的性质,也是一种有益的分析,可供商磋。

不管是否可能找到古远的证据,从而找到九连环源头,中国人发明了九连环,并普及到玩具,杂技表演,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祖先的生活中开发智力,倡导高尚娱乐,寓乐于是教的思想,从未停止过。这一类的智力活动在《红楼梦》也有不少反映。如猜灯谜,击鼓说令,下围棋,划冰床,打秋千、踢足球、射箭、骑马、打网络、绣花、弹琴、绘画、编花蓝等等。都是从一个角度表现了古代人们某种生活乐趣。

而玩具在青年儿童妇女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尤其是在清代,这些轻松欢快的玩具,除了日常生活中常见之外,在重要节日中更是花样翻新,千姿百态,无一不为人们增添丰富的节日情趣。如延续二百余年的北京京城春节厂甸琉璃厂,节日十五天,吃喝玩乐样样俱全。人们穿红戴绿,携老扶幼,拥进琉璃厂,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到处呈现天下太平,吉祥安乐的景象。这也是孩子们的天堂,穿新衣,压岁钱、放炮燃灯,四处玩耍,又吃又玩不亦乐乎。节日的儿童玩具更是琳琅满目,据《琉璃厂小志》仅琉璃厂玩具摊上所售玩具,大抵有十一大类:‘猴戏玩物”、“蜡制玩物”、“玻璃玩物”、“烧砖玩物”、“江米玩物”、“风车”、“纸蝶及泥鸟”、“空竹”、“朴朴噔,即琉璃喇叭”、“走马灯”、“仙鹤香”、“气球”、“泥铁玩具”、“锡制小玩具”、“木制玩物”、“料制玩物”、“鬃人”、“弓燕”、“乐器”、“弩弓”、“金鱼”等等。“妇人小儿插载玩弄之物,及虎豹孔雀各种玩具。”《桃花圣解盦日记》。其中“木制玩物”中“又有用花椒木制成环镯,及用整木刳成两环相套,或一环套三四环者,以王万青所制者为佳。”《琉璃厂小志》。是不是一定只有“九个环”才叫九连环,实际上九连环中也有三连环、四连环、五连……到十一二个环,其游戏玩法基本雷同。只是环越多程序越复杂罢了。

林黛玉在贾宝玉房中与众人玩解九连环,到底谁玩得好,谁解得快,并没有告诉我们。但是从林黛玉也参与到这种大家乐的游戏中,说明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冷若冰霜,与众人格格不入。她性格上的刻薄多疑是她家庭变故,以及现在所处环境的矛盾所引发的。父母先后亡故,无兄无弟,又远离苏州故土,寄居舅舅家中,自己无权无势。四周又都是唯利是图,看人下菜,以势度人,形成互为对立的许多家族派系。自己又不属于任何一派,份外孤立,倍感凄凉。

虽然暂时上有外祖母的庇护,下有贾宝玉的亲昵,但又能维持多久,自己的前途又在何方?因此她现在还在解九连环,未来的矛盾冲突则是更大、更迷茫,更难以回避的命运之环。她能解得开吗?这时她在房中把解九连环作为娱乐的游戏,可是实际生活的“九连环”,还能够成为生命的游戏吗?这便是曹雪芹似乎打算告诉人们,又不愿意直接讲出来的心语。让人们自己去感悟吧。

 

 

 

2009.2.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