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猫:只靠口碑相传,一本书能走多远?

 汉青的马甲 2015-10-20

Facebook上收到一位读者发问:


我是一位马来西亚的作者,在台湾自资出版了一本书,叫《盗贼?演员?进化人》。 这本书出版了两个月,第一个月在金石堂通路上宣传,第二个月在脸书与网站上宣传,但毕竟自资出版,资金有限,目前已经没有继续用广告宣传了。 我想问的是,最近收到的读者评语都不错,这两个月卖了约 380 本左右,如果暂停了广告,只靠口碑相传,一本书能走多远?难道除了大量的广告轰炸之外,一本好书就没有其他的管道可以被发现吗?


这确实是现实世界的难题,不只是个人出版者会遇到,专业出版社天天也要面对这种让人头痛的麻烦。书出版了,读者不知道它,书店对它没有热情,整个社会没有人感受到它,它像一粒沙掉落湖面,连一点涟漪都看不见。


书不能就靠口碑相传吗?一定要花钱买广告才会卖吗?在十五年前这事并不如此。当时有许多书就是那样默默上市,然后口碑、书评一圈传过一圈,书变成自己挣得自己的销售机会。然而十几年过去,这种「好书会自动贩卖的时代」已然消逝。


它是为什么不见的呢?


十几年前「好书会自动贩卖」有三个背景,首先那是个发行为王的时代,书的贩卖,得力于书的发行够不够广,够不够全,只要书铺货到全国书店,销售行为就会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爱书人有主动追求新书资讯的动力;而在那个年代,你要找新书唯一的办法就是逛书店,到新书平台查看。


新书平台不只是实体书的陈列区,也是新书讯息的集散区,那里聚集了每一个追逐新书的饥渴的灵魂。


然而逛书店这个行为随着网路世界的掘起,不幸开始衰落下来,读者在线上有更多吸引他们的事物,甚至新书情报的速度他们也以为网路可以胜过实体(但这是错的)。人人流连网路,实体日渐消沉。发行的力量日渐衰退,书不再是铺出去就是销售了。


其次,那是个媒体等于大众的时代。那时的文化版、开卷版、副刊影响力巨大,一登书评,身价百倍,甚至一条小新闻,都会产生影响。然而同样随著网路的多元媒体取代了纸时代的大众媒体,那种一纸轰传的事情就成了绝响。


最后,(十几年前)那是书的品种尚未饱和的时代。饱和带来筛选,筛选意味着有所偏重,因此也就有所忽略。书不再能只靠发行就展现在新书区读者眼前,出版社必须要在对读者宣传之前,先对书店采购下功夫。书店因为书种饱和而取得了巨大的力量,于是通路为王的时代就来了。


没有说服通路的书,就上不了最佳的陈列展示位置,就拿不到通路握有的行销资源,因此上市不久就下架,从此从市面上消失,再也找不到了。新书太多,书店根本没有余裕悼念它们来不及照顾的书。


总之现在主动追寻、自己找书的读者消失了,「好书会自动贩卖的时代」也就结束了。


怎么办呢?我们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可以描述如下:一本书出版了,但应该知道的读者不知道。


所以解决的办法是如何让「应该知道的读者」都知道。但什么是「应该知道的读者」呢?这问题看似吹毛求疵,但这才是整个大问题的关键,它的白话解释是,你是什么(样、等级、属性、内容的)书决定了你的读者层的规模。


如果是专业书,那个专业领域的读者知不知道这本书?怎样让他们既知道而且被说服这本专业书值得他们下手买回去?如果是大众书,书的魅力强大到每个知道的人都会感兴趣吗?怎样扩大知道的范围?


一本书要能轰(爆)传,第一件事是建立恰当的形象,没有人是看完书再决定要不要买回家的,读者被吸引的第一步都是一个形象鲜明的概念。你的书封、文案、新书资料卡能传达个概念吗?


你有「应该知道的读者层」所普遍信赖的人士,为这本书背书、代言吗?


出版社大量使用代言策略,不是想不出花招,而是这是大众说服的基本工具。事实上全世界出版社使用的都是相同方法。


说服大众是个幽微、奥妙的功课,建议你看一下葛拉威尔的《引爆趋势:小改变如何引发大流行》(编注:中文简体版名为《引爆点》),里面讨论的定著因素、少数原则,都很精彩。


在这个社群的时代,口碑既简单又困难,从畅销作家的案例观察,你会发现怎么搞的那些人经常随便一句没营养的话都会上头条?不要被那样的事例打败。


人群是复杂的生态,最后你会发现卖书其实是经营读者,让粉丝为你说话。当强大的粉丝团愿意为你说话,那是你的书能走多远,不假外求的万用灵药。


关于作者 陈颖青,笔名老猫,《老猫学出版》知名作者。本专栏原文发布于 Readmoo.com 的「老猫出版侦查课」,专栏地址:http://news./category/columns/o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