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海钩沉】明代沈周:在野文人的光辉榜样

 南山一客 2015-10-20

点击标题下方大收藏家,拾取更多好玩儿的知识,赶快关注哟~



明人画《八十岁沈周 半身像》

71×5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面容清矍,敦厚温和。



在纷繁的艺术市场中,明代文人画,不抢镜,不慌张,各自静静舒展。一帧帧画卷如古代主人一样,有底气,有定力,知道任凭行情风吹雨打,慧眼识珠者仍会不惜真金白银来换取“心头好”。


撑起明代中晚期绘画半边天的正是苏州的“吴门画派”,始于沈周,成于文徴明。沈周是书香门第养出的风雅丹青名士;文徴明是官宦世家走出的诗文书画全才,绘画师承沈周。二位大家于笔触中传递着一种温暖的正能量和怡然的大情怀。


在历史上,沈周不仅因艺术成就而闻名,他的为人处世同样具有文人风范。


他的代表作品,如《仿董巨山水图》轴、《烟江叠嶂图》、《庐山高图》等,多为故宫等大博物馆所收藏,个个堪称无价之宝。



《明代沈周:在野文人的光辉榜样》

文/杜卡


沈周可谓神仙中人。在明初文人画几乎陷于停滞的背景下,一生不进仕途的他重振了此脉传统。他的画作充满着幽闲意趣,与元末的隐逸山水所传导的枯疏空寂的意境相异。这份入世的温情,体现了明中期在野文人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

  

沈周(1427-1509年)出身富于收藏的书香世家,与书画渊源很深。他的祖父沈良琛精鉴赏,是元代大画家王蒙的好友;祖父沈澄也工诗善画;伯父沈贞和父亲沈恒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他们都没有参加科举,而是依靠开垦和租赁田地为生,是有极高文化修养的大地主。不用做官,自家日子也过得相当滋润。



《夜游波静图》扇页(金笺水墨) 上海博物馆藏


据上博相关人士研究考证,扇页《夜游波静图》作于1509年6月,时年沈周八十三岁,两个月后即病逝。故此扇成为现知沈氏最晚作品。


画家的题扇诗如下:“夜游同白日,波静似平田。拨桨水开路,洗杯江动天。诛求寻乐土,谈笑有吾船。明月代秉烛,老怀追少年。和孙先生夜泛韵,即书其扇。沈周。”仅从诗文气息可知,能在83岁高龄之时在夜间出游,沈周的少年情怀不减,画中笔力亦不减。


聪慧好学,娶贤妻,当粮长

  

富裕的家境让沈周从小便衣食无忧,并受到长辈们精良的悉心教育,人生起步很是高阔。但是,他在5岁时目睹作为地主大户的父亲被充为粮长,负责收租征粮。这个差事压力巨大,甚至完成不了的份子都要自家倒贴补上。所以他家从大地主渐渐穷下来。更为不顺的是,在此期间,父亲还陷入政治斗争。虽然后来万幸,洗清了罪名,但是政治的丑陋、官场的险恶,使沈周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创伤,以至于一生不进仕途。

  

当然,父亲沈恒也无意让儿子走仕途。他没有送沈周入学校,而是在儿子7岁时,命其跟随经学家陈宽学习古文。四年后,沈周已能精通诗文韵律。有一次,他去陪都南京代父听宣(代替父亲听工作指示),事先作了一篇“百韵文”,显摆自己的同时把对方好好高抬了一番。这是一种极其麻烦的文体,户部主事崔恭不相信11岁少年能写出,于是现场对其考写《凤凰台赋》。沈周之作深得崔主事赏识,他一高兴,竟然免除了其父多年任粮长的苦差事,而沈周在家族的地位也自此飙升。



沈周《思萱图》手卷 (局部)设色纸本


转眼,沈周已长成18岁的青年才俊,饱腹诗书,一派儒雅。他娶了常熟富商陈原嗣的千金陈慧庄,门当户对,夫唱妇随。妻家也有很多字画收藏,丰富了沈周的眼界。爱妻还贤良淑德,会给婆婆的佛经注标点,深得婆婆欢心。这位尽职尽责的妻子,在后来沈周也当“粮长”的倒霉且艰难的日子里(沈周29岁也当了粮长,费心劳神),把自己的首饰都卖了补贴家用,而且毫无怨言。若干年后,妻子去世,沈周对此仍颇为感怀,在亲书的墓志铭中特别写到“脱簪珥以应而无吝色”。


35岁免除“粮长”之职后,沈周大大解脱,越来越爱上画画。在苏州博物馆2012年推出的沈周特展中,就正好展出了一幅他35岁的巨作《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这也是他存世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作品。


中年画名崛起,交游甚广


立志当画家的沈周,在粮长退役后,刻苦临摹了很多“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作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人临摹齐白石、张大千吧。同时,他的儿子们也逐渐长大。特别是长子全力承担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直接解放了沈周的精力。劳碌的地主沈周,才得以专心当画家沈周了。


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沈周在41岁绘就了一幅长近2米的巨作为老师陈宽贺寿,这就是现藏台北故宫的《庐山高图》。庐山是九江名山,九江正是陈老师的家乡。画上还题了首有关经学大家欧阳修的诗。这一画一诗,用来吟咏自己的经学老师,妙哉!虽然沈周从来没去过庐山。



沈周 1468年 41岁作《庐山高图》

193.8×9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山峦层叠,草木丰茂,飞瀑高悬,云雾浮动。

疏密、松紧,有条不紊。


终日潜心作画,沈周在不惑之年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概括来说,尺幅由小变大,景致由繁复转简疏,笔墨由早期较谨细柔婉转向粗重劲健,同时他将临摹古人与自然写生融为一体,构景多曲折萦回,并点缀行人、舟楫、草亭、茅屋等景物,注入人世的生活气息,呈现出苍郁浑厚之感。


沈周也广交朋友。其中,好友吴宽(号匏庵)在没有当官之前,很不得志,科举考得不好,儿女又相继离世。沈周多次写诗安慰鼓励他。后来这位匏庵先生柳暗花明,成为明朝苏州的第二位状元,进了翰林院,做到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组织部副部长。晚年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有了京城的大官做靠山,老百姓沈周的日子当然安稳。据说,苏州太守进京拜见时,吴宽闲聊问一句,你们那里的启南先生还好吧?太守答,啊,谁啊?吴部长训话,连自己地方上那么贤明的人,你都不知道,何况其它情况!



沈周《杏花鹦鹉》84×29cm


对家人孝悌,对百姓仁厚


沈周深受时人称赞,不仅因其画好,还因他人好,是践行儒家道德的典范。


少年时,他为陪父亲待客,虽不会喝酒,也常陪饮至醉。母亲外出,必相伴左右。父亲去世后,有人劝他出仕,他以侍奉母亲而拒绝。在晚年,巡抚王恕和彭礼,都想留他在幕下,他均以母老(沈母活到99岁)而谢辞。兄弟沈召少年得病,他陪弟弟居住一年多。其孝悌品行,今人当好好学习。



沈周1507年 80岁作《墨笔花卉八种》(局部)

沈周晚年的花卉多用没骨设色法,晕染细腻,色彩轻淡,兼备花卉的风姿和气骨。


更可贵的是,他不仅对家人好,还对老百姓也好。


中年以后,沈周的画名日盛,找他要书求画的人,鞋子在门外都堆满了。富商官员重金求之,沈周认真绘制;平民百姓向他求之,不管是农夫牧民还是商贩走卒,他也一概应之,从不拒绝。无论对方是不是有钱,或是不是真的懂画,只要真心喜爱他的作品,他就把画送给他们。据说,当地一户陈姓人家为修缮家族祠堂,登门求沈周帮忙。沈周念其仁孝,特作此画,让孝子拿去化缘。款署曰,“一砖一木但随缘,或米或钱惟任意。” 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登门请他题款,以卖个好价,他也欣然应允,以救他人之贫。难怪沈周自言:“天地一痴仙,写画题诗不换钱。”这样的“最美画家”,当然深得人心。


一生不仕,极受众望


沈周一直活到八十三岁高龄。这位画仙的功成名就, 对其他在野文人是一个极大鼓舞,使他们认识到即使不走科举仕途,同样也能获得显赫名声。沈周为他们展示了一种不靠俸禄靠字画来收获名利的可能性。这种典型的意义是强大的,他为在野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想而可行的生活方式:隐居不仕,在庭园雅集中以诗文书画自娱,通过父子、师生、亲友等渠道传承文人画的衣钵。



沈周《蕉阴横琴册》之一


沈周对亡妻的真情:《西山雨观图》


在中国古代史料记载中,极少见到女人的蛛丝马迹。仿若女人总是缺席的。于是,故宫博物院收藏沈周的《西山雨观图》尤显珍贵,曾在苏州博物馆2012年岁末隆重推出的《石田大穰——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上亮相。这幅描绘苏州西山烟云变化的作品,尺幅虽不大,却充满了沈周对亡妻的真挚情谊,将感情和笔墨融为一体,堪称最高境界。



沈周《西山雨观图》局部

25.2×10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购藏


此画描绘了沈周60岁丧偶时,在西山为结发妻子营造墓穴时的心情。沈妻嫁于沈周42年后撒手人寰,对妻子饱含深情的沈周帮夫人在西山营造墓穴。可事与愿违,由于连日阴雨绵绵,营造墓穴之事十分不顺,急得沈周睡不着觉。这时,友人为了宽慰沈周,特意拿来一幅沈周喜爱的米友仁的作品给他看,画中云雨蒙蒙之境正是他那时心情的写照。此时,沈周的创作灵感仿佛被瞬间激发,当即仿其笔法,绘就了《西山雨观图》。画中云层密密,淋漓尽致地宣泄了沈周心中压抑的情感。


根据画上的长篇题跋,此画完成的第二天,雨霁烟消,沈周的心情也有所好转。此时他拿出画来,又觉得另一番光景和体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