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学家因格尔斯曾经指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行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里变成废纸一堆。”
因格尔斯的这段话道出了我们面对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也为我们处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指明了方向——一切以“人”为核心。
中国教育问题,从表现形式上讲,可以列举出上百上千个,并且很多问题是“无解”的,但是,从根本上讲,其实,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而人的问题是复杂的,怎么解决“人的问题”呢?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私人生活和职业习惯是不能分开的。这其实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而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正是由其私人生活的某个方面形成的:可以是其从前的生活,比如家庭教育和成长背景;也可以是正在形成中的现在的生活,而每个正在形成中的事情,都会影响他的看法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由此,我们应当反思的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不能提供给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一份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或职业成长的环境的话,而仅仅要求他们靠更多的职业道德或职业觉悟去为工作奉献,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工作状态与私人生活性质是相互联系的,不是仅靠专业训练和专业素养就能被割裂开。所以,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管理,再也不能一厢情愿地强制教师们做什么和怎么做,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改善教师们的生活性质。
事实上,我们过去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是低效的,有的可能是无效的,甚至还有些是负效的。比如:检查、评比、考核、奖惩,只能让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增加矛盾和不信任感,只能让管理者和教师长期玩着“老鼠和猫”的游戏,其根源就在于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和尊严感低下,幸福感就无从谈起。
芬兰教育奇迹的秘密之一就是“我们对教师和学校的工作抱以完全的信任。我们相信他们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如果一个社会对自己教师连最基本信任都没有,那还谈什么教育呢?”任何信任都是有前提的,他们的前提是什么呢?“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就是教师;中小学教师受民众敬重的程度,甚至超过总统和大学教授。”也就是说,芬兰政府所做的,首先是让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人们最向往的职业,其次是用最严格的选拔制度让最优秀的人进入这个职场。与之相比,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本末倒置,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人”的问题不解决,我们教学领域所有的改革,都只能是形式化的“折腾”。最后引用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新课改”!我还说,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