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病药膳治疗消化系统病证

 meijingqing 2015-10-20

常见病药膳治疗消化系统病证

第二节消化系统病证

  《一》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均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状,故中
医多称之为“胃脘痛”。其病因、治疗及病后调养等均与饮食密切相关。

  1。常见病型
  1)胃寒 胃痛暴作,遇冷加剧,得暖则减,喜热饮食,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 胃脘胀痛,牵连两胁,嗳气频繁,每因气怒而加重,苔薄白,脉沉
弦。
  3)食滞 胃脘饱胀而痛,恶心,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苔
厚腻,脉弦滑。
  4)瘀血 胃脘疼痛拒按,或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甚则呕血、黑便,舌质紫
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5)阴虚 胃脘隐痛,并感灼热,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6)虚寒 胃脘隐痛,喜得温按,空腹痛甚,进食痛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
,甚则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或迟缓。

  2。食疗中药
  1)生姜 有温中散寒之效。凡证属胃寒或虚寒者均可应用。常用量为3-9
克。
  2)干姜 其温中散寒作用较生姜为强。适用于胃寒或虚寒型胃脘痛。应用量
为3-9克。
  3)川椒 又名花椒、蜀椒。有暖脾胃、散寒邪的功效。适应症同上。常用量
为3-6克。
  4)胡椒 能温脾胃、驱寒邪。适应症同上。入煎剂内服,其常用量为1。5
-3克;作粉剂内服,其常用量为0。3-0。9克。
  5)橘皮 又名陈皮。有理气健胃之功。适用于气滞型胃脘痛。常用量为3-
9克。
  6)萝卜 能下气化积,宽中健胃。适用于气滞或食积型胃痛。
  7)猪肚 能健脾胃,补虚损 队入温中散寒药炖烂后服食。适用于虚寒型胃
痛。

  3。药膳复方
  1)良附粥 良姜、香附各9克,水煎,滤汁去渣,加粳米100克及适量水
,共煮成粥。1日内分2次服食。适用于胃痛证属胃寒或兼气滞者。
  2)暖胃鸡 公鸡1只,去皮及内脏,洗净,剁成块,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
,放入生姜6克,砂仁、丁香、良姜、肉桂、橘皮、荜茇、川椒、大茴香各3克,
葱、酱油、食盐适量,以文火炖烂,撒入胡椒面少许。酌量吃鸡肉饮汤。适用于胃
痛证属虚寒或胃寒者。
  3)行气健胃粥 砂仁3克,橘皮、枳壳、佛手各6克。水煎,滤汁去渣,加
粳米100克及适量水,共煮成粥。1日内分2次服食。适用于气滞型胃痛。
  4)复方橘皮茶 橘皮、佛手各9克,切为细丝,玫瑰花3克。开水沏,代茶
饮。适应症同上。
  5)加味三仙粥 神曲、山楂、炒麦芽、炒谷芽各12克,橘皮6克,水煎,
滤汁去渣,加粳米100克及适量水,共煮成粥。1日内分2次服食。适用于食滞
型胃痛。
  6)三七藕汁炖鸡蛋 鸡蛋1个,打入碗中,加鲜藕汁30毫升及三七末3克
,搅拌匀,置锅内隔水炖熟。1日服食1-2次。适用于瘀血型胃痛。
  7)玉石梅楂饮 玉竹、石斛、生山楂、白芍各6克,乌梅、甘草各3克。水
煎,代茶饮。阴虚型胃痛者可经常饮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亦可饮用。
  8)温中健胃饼 山药、白术、茯苓各60克,干姜30克,陈皮15克,共
为细末,加胡椒面3克,混匀,与面粉1000克一起加水和面,做成饼干样的小
饼,置烘箱内烘熟。适用于虚寒型胃痛,平时可随意适量服食。
  9)胡椒砂仁炖猪肚 猪肚1只,洗净,置沙锅中,加水适量;加入胡椒、砂
仁、干姜各6克,陈皮、肉桂各3克,葱、酱油、食盐适量。以文火炖烂,酌量食
用。适用于胃寒或虚寒型胃痛。
  
  《二》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影响全身的慢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肝实质细胞的广泛破坏
、变性、坏死与再生,纤维组织增生,以致使正常的肝结构紊乱。按其临床表现分
为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个阶段。本证属中医“胁痛”、“积聚”、“鼓胀”等
范畴。

  1。常见病型
  1)代偿期 可按胁痛、积聚辨治。场尔的有以下证型。
  (1)气滞 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胁痛与情志有关,伴胸闷、嗳气、
腹胀等,苔薄白,脉弦。
  (2)血瘀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或有阏斑,脉沉涩

  (3)脾虚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或有便溏,滔肿,舌质淡,脉细缓。
  (4)阴虚 胁肋隐痛,头晕目眩,口干咽燥,心烦,手足心热,腰膝酸软,
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2)失代偿期 最突出的表现是腹水,可按鼓胀辨治,有气鼓、水鼓、血鼓之
分。
  (1)气鼓 腹胀大如鼓,但按之不硬,时大时小,时轻时重,胸满膈塞,小
便知涩不利,脉弦。
  (2)水鼓 腹大如鼓,按之满实,如囊裹水,转侧有声,或兼肢体浮肿,小
便减少,苔白腻,脉沉弦滑。
  (3)血鼓 腹大如鼓,青盘怒张,腹中有块,身体消瘦,面色黄黑,小便不
利,大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2。食疗中药
  1)玉米须 有利水消肿之效。玉米须30-60克水煎服,或水煎代茶饮,
可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
  2)冬瓜皮 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常用量15-30克。适应症同上。
  3)赤小豆 能利水消肿。常用量为9-30克。适应症同上。
  4)鲤鱼 能利水消肿。可作为肝硬化腹水的辅助食疗,如配合其他利水药则
效果更佳。鲫鱼也有类似功效。

  3。药膳复方
  1)行气健胃粥 2)复方橘皮茶 两方均见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部分,
亦可用于早期肝硬化证属气滞者。
  3)佛花茶 佛手9克,玫瑰花6克。开水沏,代茶饮。适应症同上。
  4)复方桃仁粥 桃仁9克,陈皮6克,生山楂12克,水煎,滤汁去渣,加
粳米100克及适量水,共煮为粥。1日内分2次服。可用于早期肝硬化证属气滞
血瘀者。
  5)复方参□猪肉汤 党参、黄□、茯苓各12克,白术9克,灵芝、陈皮、
佛手各6克,砂仁3克,瘦猪肉100克,葱、姜、酱油、食盐适量,加水适量,
以文火炖烂熟,食肉饮汤。适用于早期肝硬化证属肝郁脾虚者。
  6)归杞甲鱼汤 当归、枸杞子各9克,熟地、麦冬、女贞子、山药、陈皮各
6克,以纱布袋盛之;将鳖1只宰杀,开膛,取出内脏,洗净;把盛药的纱布袋置
于鳖体腔内,放入沙锅中,加入适量水及葱、姜等调料,文火炖烂熟,取出药袋,
吃鳖饮汤。适用于早期肝硬化证属阴虚者。
  7)香佛莱菔粥 香橼、佛手各9克,水煎,滤汁去渣,加入炒莱菔子15克
(研末)、粳米100克及适量水,共煮为粥。1日内分2次服。适用于肝硬化表
现为气鼓者。
  8)复方玉米须饮 玉米须30克,冬瓜皮、茯苓皮各15克,水煎,去渣取
汁,作饮料日常饮服。适用于肝硬化腹水表现为水鼓者。
  9)利水鲤鱼汤 鲤鱼1条(重约250-500克者),去鳞及内脏,洗净
,置沙锅内,加入玉米须、赤小豆各30克,冬瓜皮、茯苓、猪苓、泽泻各15克
,陈皮6克,水及葱、姜适量,文火炖至鱼烂熟,食鱼饮汤。适应症同上。
  10)复方赤豆粥 赤小豆、苡米、粳米各30克,陈皮末3克,共煮为粥,
1日内分2次服食。适应症同上。
  11)赤桃归苓粥 赤芍、桃仁、当归各9克,水红花子、陈皮各6克,茯苓
、猪苓各12克,水煎,滤汁去渣,加赤小豆30克、粳米60克及水适量,共煮
为粥。1日内分2次服食。适用于肝硬化表现为血鼓者。

  《三》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便血,属中医“吐血”、“便血”等范畴
。小量出血或大量出血经紧急处理控制后,可适当以药膳调治。

  1。常见病型
  1)胃热 吐血鲜红或紫黯,场缎有食物残渣,口臭,脘腹闷胀,甚则疼痛,
大便色黑或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肝火 吐血鲜红或紫黯,心烦易怒,口苦胁痛,失眠多梦,舌质红绛,脉
弦数。
  3)气虚 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气短心悸,面色
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2。食疗中药
  1)黄花菜 又名金针菜。本品熟食有清肝、凉血、止血作用。上消化道出血
属胃热或肝火者,可食本品作为辅助治疗。
  2)蕹菜 又名空心菜、无心菜。本品食用(生食或熟食)能清胃肠之热。适
用范围同上。
  3)藕 鲜藕能凉血行瘀。胃热或肝火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者,可饮鲜藕汁作
为辅助治疗。
  4)木耳 又名黑木耳。有凉血止血之效。本品炒炭存性,研末冲服或入药煎
服有止血作用。适应症同上。
  5)小蓟 又称刺儿菜,为民间常食之野菜。本品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
以鲜小蓟煮汤或生食皆可。适应症同上。
  6)荠菜 有凉肝、止血作用。生食熟食皆可。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证属肝火
者的辅助食疗。
  7)槐花 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本品煎汤代茶饮,可作为便血的辅助治
励

  3。药膳复方
  1)茅根小蓟饮 鲜白茅根、鲜小蓟各30-60克,洗净,绞取汁。1日内
分2次饮服。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证属胃热或肝火者的辅助治疗。
  2)黄花菜饮 黄花菜、鲜藕(切片)各60克,白茅根30克,共煎汤服。
适应症同上。
  3)三七藕汁炖鸡蛋 方见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部分。适应症同上。
  4)三七三汁奶 鲜白茅根、鲜藕、鲜小蓟各30克,洗净,绞取汁,与牛奶
100毫升混合,加入三七末3克,饮服。适应症同上。
  5)加味栀子仁粥 白茅根30克,水煎,滤汁,渣,入鲜藕片60克,粳米
100克,同煮为粥,粥将熟时,调入栀子仁细末6克,稍煮即成。1日内分2次
服食。上消化道出血证属肝火者可服此粥作为辅助治疗。
  6)复方莲粥冲白及 莲子(去皮心)、山药各30克,粳米100克,加水
适量,共煮成粥。1日内分2次,每次调服白及粉3克。上消化道出血属气虚者宜
服此方作为辅助治疗。
  7)参□三七炖鸡 嫩母鸡1只,宰杀,去毛,开膛,内脏,洗净;把黄□、
党参各15克,白术9克,三七、陈皮各6克用纱布袋盛好,放入鸡腹腔内;将鸡
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加入适量葱、姜、食盐,文火炖至鸡烂熟,取出药袋,食
肉饮汤。适应症同上。

  《四》 急、慢性肠炎
  急、慢性肠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但都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属中医“泄
泻”范畴。本病可配合适当药膳作为辅助治疗或病后调理之用。

  1。场尔症型
  1)寒湿(或风寒) 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恶寒
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2)湿热(或暑热) 泄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
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以上两型均属感受外邪所致,为急性肠炎的两种常见病型。
  3)脾虚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饮食不调或稍多食油腻之物,即大便次
数增多,食欲不振,食后脘闷不舒,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4)肾阴虚 黎明前,腹部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畏寒,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2。食疗中药 
  1)煨姜 即将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在清水中浸湿,置近火处煨制,以
草纸焦黑,姜熟为度。寒湿或风寒型泄泻用之为宜。常用量为3-9克。用生姜、
干姜亦可。
  2)川椒 能散寒、燥湿。用于治疗寒湿型泄泻较宜。常用量为3-6克。
  3)山药 能补脾肾、止泄泻宜炒黄用。常入药糕,用以治疗慢性肠炎证属脾
虚、肾虚者。常用量为12-20克。
  4)茯苓 能健脾益胃、渗湿利水。可用于治疗慢性肠炎证属脾虚者。常用量
为6-12克。
  5)薏苡仁 又名薏米,苡仁。有健脾、利湿、止泻之效。或炒用。适应症同
上。常用量为9-30克。
  6)芡实 有健脾、益肾、止泻之效。适应症同上。常用量为9-15克。
  7)白扁豆 为补脾、除湿之良药。适应症同上。常量为9-21克。
  8)莲子 有健脾、益肾、止泻之良效。适应症同上。常用量为6-15克。
 
  3。药膳复方
  1)藿香煨姜粥 藿香、煨姜各6克,防风、白豆蔻各3克,水煎,滤汁去渣
;加用粳米100克,加水适量,煮成粥,加入药汁,稍煮成稀粥。趁热服粥,以
出微汁为佳。适用于寒湿或风寒型泄泻。
  2)干姜粥 干姜、高良姜各4。5克,白豆蔻3克,水煎,滤汁去渣,加入
薏苡仁30克、粳米60克及水适量,共煮为粥。1日分2次服食。适用于寒湿型
泄泻。
  3)复方荷叶茶 鲜荷叶、鲜竹叶、鲜扁豆花、鲜藿香各6克,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湿热或暑湿型泄泻。
  4)车前扁豆粥 车前草15克,淡竹叶、干荷叶各9克,水煎,滤汁去渣;
另用白扁豆、薏苡仁各30克,粳米60克及适量水,共煮成粥,加入药汁,稍煮
成稀粥。1日内分2次服食。适应症同上。
  5)八珍糕 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各90克,党参、茯苓各60
克,白术30克,白糖240克,共研细末,同白米粉适量混匀,加水和匀,蒸熟
为糕,可随意食之。若切块、烘干,可贮存,平素常食。此方有益气、健脾、渗湿
之效。慢性肠炎属脾虚泄泻者服之最宜。
  6)山药莲芡粥 山药、芡实、莲子、扁豆、薏苡仁各15克,大枣10枚,
粳米75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1日内分2次服食。适应症同上。
  7)金樱子粥 金樱子12克,炮姜、肉豆蔻各6克,五味子3克,水煎,滤
汁去渣,加莲子、芡实、山药各15克,粳米50克及适量水,共煮成粥。1日分
2次服食。适用于慢性肠炎属肾阴虚泄泻者。
  8)加味附子粥 制附子、炮姜、肉豆蔻、补骨脂各6克,茯苓15克,水煎
2个小时,滤汁渣,加粳米100克及适量水,共煮成粥,加入适量红糖。1日分
2次服食。适应症同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