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为伤感老人“杜甫”点一束温暖明亮的火把

 心上耕田 2015-10-21


本文来自微课堂原创作者,

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老人节。


杜甫为什么伤感?

1248年前的今天,公元767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正好是重阳节。当时,已经56岁的杜甫在写下了一首伤感著名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当时杜甫被迫离开了住了五六年的杜甫草堂,从成都出发到毕节,然而年事已高,一直疾病缠身,生活困苦。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历尽苦难双鬓已长满了白发,如今疾病缠身内心落寞,却因刚刚戒酒,想借酒浇愁都不得。


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老诗人的伤感悲情让今天我们读起来还为之动容。然而,为什么当我们年老时,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悲情与伤感?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因为年老时可能预见的疾病和困苦。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解释。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观点的最后部分,就是关于老年期的。埃里克森将一个人生命的最后阶段称作:


自我完善对失望阶段(ego-integ-rity-versus-despair stage)


在老年期,一个人会体验到满意感和成就感,用埃里克森的话来说就是“完善”。当人们达到了完善这一状态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实现和完成了关于生活的设想,没怎么留下遗憾。相反,有些人在回顾过去时并不满意,他们可能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机会,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人可能对自己做过的或失败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开心、抑郁、生气,或者沮丧,一句话,他们很失望。


如果老年人的自我完善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并会“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敬老,是让每个人都对未来怀有希望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是官方定的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林语堂说:中国向来提倡敬老之道,老人有什么可敬呢?是啊,老人有什么可敬的呢?


从功利角度讲,农耕时代有尊重老年人的传统,就是尊重知识和经验。从非功利角度讲,尊重老年人的传统,是一种起码的弱势群体关怀。


每个人都会老。敬老,本质上是对自己人生的敬重。


老人其实是希望的一种,老人的希望是“付出会有回报”,因为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别人,所以到了被回报的时候。假设整个社会的风气是抵制老人会如何?那么老人就会在年老前拼命榨取青壮年的价值,作为自己年老后可以生存的资本。对老人的保护,可以使社会更稳定健康,是让每个人都对未来怀有希望。


点燃成长与前行的火把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人叫师旷,是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但他却是个盲人。一天,晋平公问他:“我今天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晚了吧?”。师旷就说,“那你怎么不点个蜡烛呢?”。晋平公听了很生气,一个盲人跟他说让他点蜡烛!这是戏耍君王啊!师旷就赶紧解释,于是说出了一句经典的劝学良言: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年少时候好学,如同日出时的太阳。青壮年时好学,如中午时的阳光。年老时好学,如点燃火烛时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


在今天,我们都广泛接受了人的终身发展的观念。事实上,在老年期,成长和变化并没有停滞,老年期的有些成长和变化甚至还会大于生命早期。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给以适当的刺激、练习和激励时,老年人就能够保持他们的智力不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学习与年纪无关,所以我们才说:“活到老,学到老”。


在前不久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三年龄(老年)教育成果展中,包括老年大学、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社区院校、职业院校都广泛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老年教育。


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黑暗中,为老年人点燃生命成长与前行的火把。


本文来自微课堂原创作者,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老人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