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特殊的孩子“怀才不遇”

 liushuang1112 2015-10-21

别让特殊的孩子“怀才不遇”

别让特殊的孩子“怀才不遇”

近日,安徽宣城名校郎溪中学的应届毕业生高宽,用全繁体字的文言文撰写了一封自荐书。高宽说,“很多前辈和老师在看过我的文章和论文后都说,我有当年钱钟书的才能。”可尴尬的是,他在高考中只考了493分,未达安徽省高招本二分数线。他希望借着这封书信,让南京大学的莫教授为他“指条路”。

看到这则消息,我自然感慨良多,但也有一点怀疑,不免看了高宽写的自荐书,认真拜读之后,文章确实是引经据典,独立精神犹存,让人想到古之圣贤为文之道,如果任凭这样的人才从指尖丢弃,未免可惜。

当初,钱钟书、吴晗数学并不咋的,唯独在语言上有特别的天赋,这样的学生,清华园并没有忽略,而是选择破格录取,没想到,这样的偏科生恰恰在语言、文学、史学、哲学上有自己的造诣,反而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来。

事实上,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未曾间断过,关键是条条框框把这些青年才俊挡在门外,否则,左思也不会感叹“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陈子昂更不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自古人才难得,然不合理的选拔制度恰恰阻碍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结果人才只能沉沦,枉费了造物主的一番心血。据说莫砺锋老师在认真阅读了高宽的书信后评语道,“该生读过不少书,文言也写得中规中矩,是个读书种子。”

可见,人才常常难得,有识之士特别爱惜,问题是,分数论决定着一切,一个对古文特别爱好的学生,大学未必能够破格录取,为啥呢,一方面,一两篇文章未必就是真实水平,这一点,在网络上,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高手,自然很少有人敢冒险,说高宽今后一定有钱钟书这样的成就,另一方面,唯分数论决定了大学往往单一的以分数的多少为标准,以录取高分者为荣,否则,清华北大也不会互掐,闹得地球人都知道,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在内涵挖掘上存在硬伤,不要以为硬件上去了,软件就一定一流,事实上,这些年,教育行政化愈演愈烈,真正意义上做学问的人并不多,尽管出版了许许多多的书籍,抛出了许许多多研究成果,但有真正价值的并不多,乃至于发生抄袭拼盘的现象,可见,时下大学,绝大多数不是以培养人才为准绳,而是以升官发财为基本点,规模一味地扩大,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一些大学并没有认真思量,总是迎合社会,莫名设立一些专业,搞得人晕头转向,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那就值得怀疑了。

我发现,大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自己的宗旨,不知道培养社会主义一流人才才是关键,然而,十之八九的大学都是依靠行政命令在生活,只要有影响力的领导说一句话,立刻一些溜须拍马者想出花样来,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搞出一点动静,自己可以顺着杆儿爬上高枝,如此之流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学问吗?谁都知道,不可能。

做学问心要静,没有多少杂念,否则,在宦海中指望获得学问上的造诣,那是不可能的,曾几何时,钱钟书为了做学问,可以得罪许多媒体记者,不顾政要人员的拜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拥有一个清静之地,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地做点学问,否则,《谈艺录》、《管锥篇》也不会诞生。

高宽能够毛遂自荐,这本身就需要有勇气,能够博览古书,在当下也算是个奇迹。千万不要小瞧后辈,我觉得他们的见识未必在专家学者之下。曾经,江苏如皋出现了高考作文奇才王云飞,在短短的千字之内,识字一般之人很难读懂,却句句精妙,更有意思的是这孩子不是学的文科,而是在理科的海洋里琢磨小天地,难怪阅卷老师会大叹奇才,还好,有如此的造诣,被东南大学发现并决定预录取王云飞。仅仅一天时间,该校就走完了所有的预录取程序。而专业则是东大最享有盛誉的土木工程专业。“哥招的不是生,是才”, 东大校办副主任冯建明幽默地说,话的背后,是对录到王云飞的满意之情。

实际上,人才难得,一些名校,他们都会慧眼识人,绝不会任凭真正的人才从眼皮子地下溜走。我们都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许多领域都需要特别的人才,不是什么全才,问题是,在以分数决定一切的大背景下,我们常常在分数上计较,一分之差就可以与自己心仪的学校无缘,这是常有之事,至于那些偏才怪才,就更加没办法说了。事实上,能够在人人都为分数较劲地大背景下有人能够痴迷于古文,也算是一大奇迹。

翻阅古今中外在许多领域有独特才华之人,他们都离不开痴迷这两个字,一旦没有了癫狂的痴迷,成为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会变得平庸,否则,哈维也不会讨厌晚年的牛顿,觉得没有交谈的必要。曾几何时,苏格拉底走在大街上,人们问思考人生有啥意义,言下之意,哲学有啥益处,先生依旧痴迷于哲学思考,他的影响竟然扩散到整个世界,与春秋时期的孔子、古印度的释迦摩尼一样,思想可以穿越,指引着爱好真理的人不断前行。

正如高宽在自荐信上所说,“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以孟夫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之信念自勉”,人才评判的根本标准,那就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足够的自信。最近在读梁衡先生写的《数理化通俗演义》,从问天的屈原开始,到当下的才俊,无疑例外,都有足够的自信,都痴迷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就算身处卑贱的角落,也无法掩盖其思想的光华。

我觉得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并不是一定要在高等学府拿出啥样的文凭,从发明大王爱迪生身上我们就能够找到一切。人类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知识,更要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唯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有可能在大海边捡到一个美丽的贝壳,让真理久久地拽在自己得手里。

我认为,高宽就算没有什么学校录取,也没有必要自卑,原因就是你喜欢古文,完全可以在复读或者上不入流的大学里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天注定,自奋发,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人不怕被理想打败,就怕被信念打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一向愚钝,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唯有坚持与古之圣贤在书海里对话,就算没有得到什么精艺,熏出点味道也算不错了。每年写上两千字的粗俗之文,不为别的,就是希望在严寒中能够找到一点梅花香,在磨砺中能够获得一把开辟人生的宝剑,仰望苍穹,俯视山河,在天地间思考人生,至于为什么,自己只能向前,没办法说清楚。

不知有没有学校如东南大学那样,敢于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如此,人才之幸,天下之幸,韩愈也不会在九泉之下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