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的学问都是这三个字

 hab图书馆 2023-08-23 发布于河南

文/侯爱兵

蔡铭泽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新闻学博士学位;后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记者采访时问他:“大家都在做学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搞学问的,如何衡量做学问的门槛和境界?”

蔡铭泽说:“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字来衡量。一个就是'迷’,入迷,有兴趣;一个就是'疯’,发疯的疯;一个是'静’。第一个'迷’字就是整天想着看着这个东西,哪怕再枯燥无味,你都充满了兴趣,充满了向往,那你就有动力。把枯燥的东西变得鲜活,变得值得为它付出,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你没有这个态度,不爱这东西,就钻不进去,是很苦的。为什么寒暑假我都不回家?为什么我在北京图书馆抄资料抄得口鼻流血、脸色惨白不觉得难受?因为我全身心投入,感到很快乐。如果我感到不快乐,觉得是负担,不要说一年,就是一个小时也难以坚持下去。第二个'疯’字就是在接触大量的资料、现象以后,会有一些思想的闪光点。思维的火花来去都是很快的,一下就跳出来了,你如果懒惰不管它,它一下子就过去了,就湮灭了。如果将思想的火花记下来,一下就能想到,这就是学术的灵感。一个人如果不能激发自己的灵感,就没有学术的创造力。要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我的做法就是'逢人便讲,逢鬼便说’。所谓'逢人便讲’就是说在同行、懂行的人面前大谈特谈。'逢鬼便说’是指碰到外行人,他什么都不懂,在讲的过程中他不会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但他可以听。在一遍一遍复述的过程中,就进行了自我思维的整理。第三个'静’字代表的就是一旦发表了文章,就保持一个安定的心态。如果到处说那是我的文章,狂妄自大,就不行,那大家就讨厌你。应该是'静如处女细无声’,像害羞的女孩子一样,怕跟人家讲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学术报告会上该你讲的时候,大胆地讲。假如认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那是非常浅薄的,做学问和做人是完全一致的。有些人聪明但是狂妄,不会把握自己还是不行的。”

蔡铭泽教授是一名由农民成长起来的新闻学学者,听了他的“三字经”,记者感叹道:“其实,所有的学问都是这三个字,谁能孜孜矻矻进入境界,谁就能做出大学问、真学问!”(发于《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23年8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