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欣赏》——国风——卫風——河广

 红谷斋主人 2015-10-21

 那片土地

 

    这是一首,久居外地思念家乡亲人者的歌声。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河”黄河。“苇”,芦苇筏子。“杭”,即“斻”,“方舟也”[1]。“跂”,踮起脚尖。“曾”,竟然。“刀”,“小船曰刀”[2]。“二百斛以上曰艇,三百斛曰刀。江南所谓短而广,安不倾危者也。”[3]“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太阳初升,至早饭时间。

“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也。”[4]宋襄公名兹甫,宋国君宋桓公之次子。“公子顽烝于宣姜,生文公及宋桓夫人”[5],生兹甫,为嫡子。周惠王十七年,狄人伐卫,“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伍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6]此时宋恒公夫妇的婚姻出现危机,世子兹甫的母亲被逐,回到卫国,她的儿子当了国君之后,想回到宋国,已是不可能了,故有此诗。朱熹说:“宣姜之女,为宋桓公夫人,生襄公而出归于卫。襄公即位,夫人思之,而义不可往。”[7]不过,此说也有异议。清南园老人陈奂则说:“当时卫有狄人之难,宋襄公母归在卫,见其宗国颠覆,君灭国破,忧思不已;故篇内皆叙其望宋渡河救卫,辞甚急也。”[8]清人姚际恒先生说这首诗作于狄人伐卫之前,那时候宋襄公还没有当上国君呢,“《河广》则是在卫未渡河之先,时宋襄公方为世子,卫之戴、文俱未立也。”因此《毛诗序》所说的“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也”的说法就不尽合理。

《河广》应该是一首宋人在卫,思念家乡的诗歌。大意是:

谁说黄河又宽又广?乘芦苇筏子就可以渡过。谁说宋国十分遥远?踮起脚尖就可以望见。

谁说黄河又宽又广?宽度容不下一只小船。谁说宋国十分遥远?天亮出发,赶到还没到吃早餐时间。

诗人用夸张,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急切的思乡之情。黄河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大河,再小也不能一苇杭之。“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非一根苇也。”[9]即使不把“一苇之航”理解为一支苇子渡河,用芦苇筏子渡黄河也是一种极致的夸张。还有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也是夸张手法运用的典范。卫在黄河以北,宋在黄河以南,“宋去卫甚远”[10],即使一河之隔,踮起脚尖,也只能望到宋国的天空,也望不到宋国的城郭楼宇,不要说家乡亲人了。“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是说黄河不宽,连“三百斛”的小船,都容不下。“谁谓宋远?曾不崇朝”,是说天亮出发,不到吃早饭的时间就到了对岸。这些夸张,既是夸大的,又是形象的;既是极而言之的,又有一定合理性的。思乡是深切的,怀念是在心头的,心早就飞到了那个地方,在诗人心中,实际的距离几乎不存在,等于零,都可以忽略不计。

诗歌非常简捷,明快,一问一答,自问自答。问话是现实的,河广不广?宋远不远?黄河是宽广的,宋国是遥远的,但是答话是否定的。不是不承认现实,而是超越现实,直捣心底,触动最为敏感的神经,进而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剪不断的乡愁。心心念念,孜孜期期,都是那个地方,那片土地上的那个人。

 



[1]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2] 《毛诗笺》

[3]刘熙《释名》

[4] 《毛诗注疏》

[5] 《左传·闵公二年》

[6] 《左传·闵公二年》

[7] 南宋·朱熹《诗经集传》

[8]陈奂《诗毛氏传疏》

[9] 《毛诗注疏》

[10] 《毛诗正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