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书法当“取法乎上”

 三度精舍 2015-10-21

我有一书友,断断续续临池二十余载,其书法水平在当地还是比较认可。一次书法作品展开幕式上,适逢有一中国书协会员A君到场,当A君走到他的作品面前,他说:“这是我的作品,请指点!”言语间充满自信。A君端详了一阵之后,说:“这幅作品从整体来看,有一定功底,运笔流畅,章法自然,气息醇厚,写得还是比较好。”

继之又说:“从你这幅作品中难以看出你的出处,你主要临哪家的帖?”

“临的是宋高宗的帖,我很喜欢他的书法。”书友回答。

“问题就在这里,你取法不高。比如,你把一中等姿色、气质平平的女子作为模特,你画的女子再漂亮再惟妙惟肖,也就是那个样,上不到审美高度。你想在书法上有所作为,当取法乎上……”A君侧目看到书友脸有惭愧之色,也就止住了话题。

学习书法当“取法乎上”

点击阅读:【看图说画】No.24搞艺术为啥要眼高手低?

“取法乎上”语自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说:以上等的作为准则来效法,即使达不到上等的,也可以得到中等的;以中等的作为准则来效法,如果达不到中等,就只能得到下等的了。它告诉我们,拜师学艺,开始就要向高端学习,以最高端作为学习的榜样、范本,以此作为法则要求自己。大凡是古代的优秀书家,重视“下笔有由”是普遍规律,由于具备了扎实的运笔技巧和深刻的领悟能力,即使在日常书写甚至情急状态下都能保持应有的水准,譬如王羲之书写关于生活方面的尺牍,颜真卿《祭侄文稿》等。

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在于其“书中有法”。“法”从何来?从经典名家名帖中学习得来。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云:“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但现实中不少初学书法者,由于眼光不高,鉴别能力不强,往往不能对一幅作品优劣作出正确判断,并且常常会根据个人的喜好,把不是经典名帖(甚至是当代很媚俗的书法)作为自己临摹学习的范本,这是造成初学者走弯路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书法当“取法乎上”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曾有书友对“取法乎上”提出异议,“‘取法于上,仅得为中’,照这么说,学习书法那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我们这一辈,还不得低到下水沟去了?”这个观点当然是错误的。我们学习古代书法经典,一方面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从他们身上得到继承;另一方面,如果独守一家不去突破,也是没有出路的,书法史上吴琚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琚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这种亦步亦趋的创作方法正蹈古人所忌,唐代亚栖《论书》曾谓:“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若执法不变,纵能入木三分,亦被号为书奴,不足称也。”正因为吴琚在主体风格上始终未能跳出米字的窠白,致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独领风骚的大家,并受到历代评论家的冷落。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句话。齐白石有一关门弟子叫许麟庐,模仿齐白石的对虾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许麟庐为此很得意,有些飘飘然。齐先生看在眼里,并说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许麟庐牢记恩师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他独特的大写意画风。

学习书法当“取法乎上”

王献之《中秋帖》

点击阅读:中秋月圆赏名帖——《中秋帖》逐字放大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同理,我们学习书法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原则。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学习书法,哪些是经典名帖?以下名帖值得学书者“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

学习书法当“取法乎上”

《姨母帖》

学习书法当“取法乎上”

褚遂良 摹《兰亭序》

学习书法当“取法乎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