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抱说书】记得移家花并来——鲍贤伦书齐白石题画诗12品

 老鄧子 2022-11-12 发布于海南

曾经在网上,

看到一篇关于齐白石的帖子,
题目好像是《齐白石,你不过就是个木匠》。
帖子的内容我们暂不去管它,
基本上就是说齐白石没有文化,
画是木匠画,
诗是打油诗,
字是夹生饭等等。
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是真的吗?

Image


其实我觉得,
白石老人的高明之处,
不是技法,
而是胸襟。
其实人家,
也确确实实就是个木匠,
但是人家,
却有大的气局。
人家的书画印,
笔挟元气,
墨色淋漓,
气势开张,
占足了雄强大气四个字。

Image


齐白石的高度,
我觉得就在于能够写意,
其艺如人,
到了写我襟怀的地步,
一般人就难望其项背了。
例如这一首首题画诗,
您说它是白话也好打油也好,
但是白石老人把它写在自己的画上,
则立刻与书、与画、与印浑为一体,
成为活泼生动、幽默诙谐、饶有真趣的齐白石。

Image


经历本身就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从农村成长起来的齐白石,
笔下的瓜果虾蟹、花鸟草虫,
才让人倍感亲切,
而不仅仅是栩栩如生。
我常常想,
读齐白石诗画的人们,
有几个背着篮子剜过菜?
几个高粱地里扑蚂蚱?
几个光着屁股抓过鱼?
几个趁着天晚偷过瓜?
或许这就是土生土长,
这就是白石老人大半个世纪艺术生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Image


不管是白石老人的子孙还是他的徒弟们,
不是不明白取其精神的画理,
笔墨可以临仿锤炼,
但是那种深入心灵肺腑的乡村泥土气息,
他们又如何能够学得来呢?
这大概就是学白石者众
而有成者寡的深层次原因吧。

Image


其实书法,
技术层面是一个基础,
鲍贤伦在技法上的锤炼当然无容置疑。
他的作品,
最可贵的是韵致,
是点画间的顾盼生情,
还有笔墨与文字意境的相互生发。

Image


艺术品的感染力,
来自于它自身焕发着的旺盛的生命力。
仅从这一点上说,
鲍贤伦的隶书,
已经比那些匠气或者学究气的作品
不知高明多少了。

Image


而且我觉得,
书法取法乎上固然是古训,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下一句,
而得乎中。
也就是说,
超越经典是十分困难的。
在佛教上,
有“一超直入如来境”之说,
在书法的取法上,
我觉得比“取法乎上”更高的层面,
是“化腐朽为神奇”。
也就是说,
从别人熟视无睹或者不成熟的东西
吸取营养加以改造,
“俗”的雅化和极致的发挥,
都能创造出新的经典。

Image


当代书家能够这样做且颇多收获的,
鲍贤伦无疑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
他的字取法秦牍汉简,
并没有斤斤计较于形质的描头画足,
而是抓住最本质的气质来吸收和发挥,
把字写活写精神,
把一种别人似曾相识的风格,
从大家意想不到的角度发挥到了极致,
集广大致精微,
让人耳目一新,
为之欣然。
初与古人和,
后与古人离。
离和之间,
已经化古为我,
自我作古。
或许在一些方面他还做得不够到位,
但他确实已经走出了
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这已经相当不容易,
值得所有喜欢“鲍家样”书法的人拭目以待。

Image


古人论诗,
曾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
也就是说,
诗应当有画境。
又有人说,
书法也是一种诗的艺术,
可能是强调真正的好书法,
应当有诗意。
美的境界,
总让人留连忘返,
看了还想再看。

Image


其实书法,
也是可以作为山水来读的。
“自有心胸甲天下,
老夫看惯桂林山”,
如何?
画有知与不知,
书亦如此。
而书画最可贵者,
趋雅避俗,
而心中有道义存仁厚,
久之当可形诸笔墨,
有君子之风矣!

Image


我觉得鲍贤伦的字,
好像本来就是与白石老人的诗灵犀一点的,
白石老人朴实厚古的诗句,
与鲍贤伦这种拙中带巧、
甚至有些俏皮的书法,
实在是匹配得很,
文字的灵性、笔墨的生机都由此焕发,
因势赋形,
因字赋形,
长短随意,
顾盼有情。
我襟怀古,
汝诗简明,
存拙留巧,
妙趣横生。
我想即使把鲍贤伦的字儿,
用作齐白石虾蟹图的诗堂,
或者直接用来题写萍翁的画作,
也都是恰如其分的。
不管是画也好、诗也好、字也好,
难得的就是那种脉络的相通,
于是便浑然为一体矣!

Image


我一直认为,
我们关注名家书法作品,
一方面要看他们的作品,
知道他们这些年下来,
到底写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水平高的人,
才是收藏的首选;
另一方面,
要看他们的积累,
包括名望、地位、修养和市场的认可。
或者可以这样说,
只有人尊贵了,
字才会高贵;
第三个方面,
是最重要的。
在高水平、高素质、高认可度的书家中,
看发展,
选最有发展后劲的人和作品。

Image


在六十岁左右的这批书家中,
鲍贤伦除了个人的修养、地位、声望之外,
引人注目的,
是他那种充满活力和新意的书法创作,
以及对于书法充满辩证色彩的思考。
不管是隶书写我也好,
还是我写隶书也罢,
鲍贤伦毋容置疑已经攀登到了
隶书一个相当的高度,
回头看大概有些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
但他最值得期待的,
还是向前行。

Image


时下书画收藏圈里颇流行玩小品,
平尺左右的东西尤其受人欢迎。
其中缘由无非两点:
一是小品创作起来并不比大作品容易,
有“浓缩的精华”之称;
二是在以平尺计价的当代书坛,
小品价廉而物美。
我也喜收集小品,
但是一般不玩孤品,
因为尺幅的限制,
单件所承载的信息量毕竟有限。

Image


我觉得如平尺的小品,
起码要两件,
能有个4、6、8、10、12的组合更好。
这样既可以把一个作者,
不同时期同规格的作品凑成一个序列,
打时间差,
让这套作品从某个角度
反映作者一个时间段的艺术轨迹;
也可以选择足够的组合,
让这些有细微差距和变化的作品,
从某种成度上
反映作者在某个时间点的艺术状态;
另外还可以考虑,
把不同作者的同一种文字内容如梅花诗、
稼轩词等创作的同规格小品组合起来,
反映某一时段不同作者群的创作状态。
玩小品的精要之处是藏品的“暗连”。
也就是说,
要有一条主线,
能够把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纸片片们,
贯穿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010年8月1日于抱璞轩灯下)

Image

感谢您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下右下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