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方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珍惜感恩 2015-10-21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是指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主要特征,每年累积或持续≥3个月,并至少连续>2年,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本病属中医学“咳嗽”“痰饮”“喘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身体虚弱或久病体虚,痰浊内阻,复感外邪所致。本病病情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也意味着其虚实之间可以互为因果,致使病情逐年加剧,发作频繁,造成恶性循环。其病位在肺,与脾、肾、心等密切相关。

在西医分期基础上用中医药辨治慢支

古代医家认为慢支发病具有轻重缓急的特点,对其诊治主要以辨治咳喘的外感内伤和新久虚实为要点。随着现代医学对慢支本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医对慢支的辨证论治研究逐步形成了分期分型的辨治思路,即在西医学对慢支的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基础上进行辨治,其实质与传统中医辨外感内伤,新久虚实,兼顾邪正是一致的。
急性发作期

急性发作期是指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中医学认为在急性发作期,大多由于外邪犯肺、肺失清肃而引起发病,该期的咳嗽多由外感引起,以实证居多,治疗以祛邪为主。

风寒袭肺型

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外加风寒表证如咽痒,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选方:轻证用三拗汤合杏苏散以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若患者以咳嗽、咳稀痰、咽喉干痒为主,表寒症状不明显,以杏苏散为主方。

若恶寒、头痛等表寒症状偏盛,以三拗汤为主方,加荆芥、防风、苏叶以疏风解表。

若咽痒明显,咳嗽较重,加金沸草散以及僵蚕、蝉衣以祛风止痒,解痉止咳。

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畏寒背冷,可加白附子、白芥子温肺化饮。

若咳逆气急,痰多胸闷,食少难消,加三子养亲汤以化痰降气消食。若兼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加二陈汤以燥湿化痰。

若风寒尚未解除,又入内化热者,尤其是发病后接受抗生素或输液治疗无效者,此属外寒内热,可将杏苏散去茯苓,加黄芩、桑白皮、麦门冬组成杏苏饮(《医宗金鉴》)以解表清里。

若经服解表宣肺药后咳嗽仍不止者,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或用止嗽散治之。

若患者素有寒饮伏肺,又复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样,方用小青龙汤加减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风热犯肺型

症见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稠,外加风热表现如咽痛喉燥,鼻流黄涕,口渴,身热汗出,头痛身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选方:轻证用桑菊饮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若为风热重证,痰涕俱浓稠,甚则痰绿稠,伴有气喘,加用麻杏石甘汤以清热止咳、平喘。

若咽痛、热毒明显者,可加虎杖、板蓝根、蒲公英。

大便干者可加牛蒡子。

发热明显者(体温>38.5℃),身热较著,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黄芩。

若痰热伤津,咽燥口干,舌红少津,加南北沙参、天花粉、芦根以清热生津。

若热伤肺络,咯血伴有轻度胸痛,可用清络饮治之。夏令兼有暑湿者,加六一散或鸡苏散清解暑。

风燥伤肺型

此型在夏秋之交多见。症见干咳喉痒,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鼻干咽燥,或痰中带血丝,甚则胸痛。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恶风寒,发热或不发热等表证。舌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选方:温燥用桑杏汤加减以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若燥证与风寒并见,出现干咳、少痰或无痰,鼻干咽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而干等症,方用杏苏散。

若燥热伤津较甚,干咳,舌干红少苔,可用沙参麦冬汤。

若患者年老素体阴虚,复感燥邪,见干咳,烦热口渴,大便偏干,可用清燥救肺汤治之。

若肺络受损,痰中带血,可加白茅根、侧柏炭、蒲黄炭。

若白天不咳或咳嗽比较轻微,夜间加重,顽固不愈者,可用千金苇茎汤。

痰热郁肺型

外邪入里,卫表已无外邪,仅有痰热壅阻肺气,表现为咳喘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痰稠不爽,或有热腥味,或痰中带血,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咽干,或有身热,口干喜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选方:可用清金化痰汤以清热化痰肃肺,亦可配合使用鲜竹沥水。

风寒表证未解,转而入里,痰热壅肺,抑或患者素有痰热,突感风寒,发为风寒束表,内有痰热,此为寒包火证,特征为身痛无汗,用麻杏石甘汤,麻黄剂量可加大。

肺热痰壅盛者,用桑白皮汤加葶苈子、寒水石。

腑气不通见便秘者,加大黄、芒硝。

伴气喘明显者,可合用定喘汤。

若心烦急躁,此属肝郁化火,可加用黛蛤散以清肝。

若肺热重,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冬瓜子、薏苡仁等清热化痰。

有鼻塞者,可加辛夷、苍耳子。

小儿患者,一般伴见食积,可加焦三仙。

若肺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可用泻白散加北沙参、天冬、天花粉等养阴生津之品。

若咳嗽痰中带血,或鼻出血,要考虑肺热炽盛,伤及营血,可用犀角地黄汤或羚羊清肺丸。

痰湿蕴肺型

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而黏腻或稠厚成块,受寒后咳痰增多,痰出咳平,每于晨起或受寒后咳重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脘作闷,口黏不渴,食少纳呆,乏力体倦,大便偏溏,舌苔白腻,或边有齿痕,脉象濡滑。

选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以燥湿化痰,降气止咳。其中二陈汤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而三子养亲汤有降气消积的作用。

痰湿重者,重用半夏、陈皮,亦可加车前子。脾为生痰之源,鉴于痰湿蕴肺证多与脾虚相关,在此可配合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功。

若纳少,食物消化减弱,可加炒谷麦芽、山楂、神曲之品。

舌质有瘀斑瘀点者,可加桃仁、川芎、赤芍等活血药。

慢性迁延期

慢性迁延期是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等症状迁延>1个月者。中医学认为,此期在肺气受损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损及脾、肾,甚至影响心脏功能。进入此期,患者正气开始亏损,病理变化多因虚致实,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由此导致的虚实夹杂,其治则当补虚和祛邪相结合。

肺脾气虚型

症见咳嗽气短,气怯声低,咳嗽反复发作,喉中或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神疲倦怠,易于感冒,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舌质胖边有齿痕,脉细弱。

选方:治宜益气补中,理气燥湿化痰。方选六君子汤合补肺汤加减。

食少不化者,可加焦山楂、神曲、炒麦芽等助消化。

胃脘痞闷,食欲不振者,可加砂仁、白蔻仁等醒脾和胃。

若自汗畏风明显,此为卫表不固,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若以上症状兼有,可将药方合用。

上实下虚型

咳喘痰多,短气,动则尤甚,胸膈满闷,或腰膝酸软,或肢体水肿,舌苔白薄或白腻,脉弦滑。

选方:上实指痰涎上壅于肺而失于肃降,下虚指肾阳不足于下而失于纳气。治宜温肾纳气,祛痰降逆。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若喘咳气逆难卧者,可加葶苈子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兼有表证者,可加麻黄、杏仁以宣降肺气以平喘。

肾阳虚较重者,可加附子、沉香等温肾纳气。

临床缓解期

临床缓解期是指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持续>2个月者。中医学认为,此期多见肺、脾、肾虚损,或夹杂痰瘀作祟,治疗上以扶正固本为主,辅以祛邪。

肺脾阳虚型

症见咳嗽气短,声低乏力,多为连声咳,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咳黏液痰,量常较多。神疲倦怠,伴目眩心悸,食欲不振,饭后腹胀,面容虚肿,大便溏薄。舌质淡或胖,边有齿痕,苔白或白厚腻,脉濡或滑。

选方: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方用苓桂术甘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以脾阳虚为主,甘草干姜汤以肺阳虚为主,当然也可合玉屏风散。

若自汗较甚者,加煅龙牡、五味子等以收涩止汗。

咳嗽痰多者合二陈汤燥湿化痰。

兼神疲乏力、便溏者,可加党参、黄芪等增强补脾益气之功。

肺肾两虚型

偏阳虚者,咳喘气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苔白滑,脉细无力。偏阴虚者,干咳无痰或少痰,不易咳出,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酸耳鸣,咽干口燥,舌红少津或苔光剥,脉细数。

选方:治宜补肾纳气平喘。偏阳虚者,方选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偏阴虚者,方选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若干咳,口干咽燥,神疲消瘦,肺阴亏耗明显,可用沙参麦冬汤。

作者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苏克雷

如有内容合作事宜,可联系小社(010-58302828-6872)哦!杂志订阅电话:“010-58302828-6666”。
投稿邮箱:1145170287@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