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老弄堂的红色之旅
愚园路在上海众多的马路中,并见不得最长,也不是最宽,但两侧老弄堂的数量之多,却令人叹为观止,在茂密的梧桐树荫下,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与我们的这座城市,以及我们党的发展息息相关。 愚园路1376弄
位于愚园路1376弄亨昌里的这栋三层楼洋房,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了,乍看之下,似乎与周围数千栋小楼并无差别,但在当时,这儿却是共产党人与敌人斗争的战场之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期刊《布尔塞维克》的编辑部就设立在这栋楼里,积极宣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布尔塞维克》从1927年10月创刊,到1932年7月停刊,一共编辑出版了52期,在愚园路亨昌里这里,编辑部一共编辑出版了31期。 这个编辑部可算是阵容庞大,瞿秋白在《布尔塞维克》创刊时,兼任编委会主任,直接领导编辑部的工作;李立三,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还有一位是张闻天。 愚园路在当时划归于法租界,每天出入的人数众多,且鱼龙混杂,《布尔塞维克》编辑部之所以选择在此,是因为编辑部所在的位置有愚园路、长宁路两个通道通往外界,一旦发生危险,便于撤离。 如今,时过境迁,《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成了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修旧如旧之后,免费向市民朋友开放。 愚园路1315弄
在愚园路1315弄,这幢英国式双开间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东西向而建,这里是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的旧居。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1932年到1937年居住在愚园路1315弄4号里面,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给共产党人提供掩护。 1932年到1937年期间,路易·艾黎与宋庆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居住在三楼的上海电力公司英国籍电气工程师甘普霖一起,帮助地下党在住处架设秘密电台,与正在长征的红军保持通迅联络。 愚园路江苏路路口
在愚园路江苏路路口上海水务局大院内,有一幢造型普通、外表灰色的老式洋房,从外观上看,跟一般的普通民宅毫无差别,这里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 上海局成立后直到解放,一些重要会议都是在此举行,保密工作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地下党人张执一、方行就把家里人接来这里居住,利用身边的资源做掩护。
愚园路老弄堂(定西路至镇宁路)中,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及名人旧居25处,这些老建筑中,还包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上海市纪念地1处,它是上海市区老建筑较为集中的道路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