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一叶乌篷船,静享古意江南

 百了无恨 2015-10-22
  置身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久了,你是否曾对忙碌的生活感到疲惫,或是对日复一日的作息流程感到厌倦?那么,就请花上两分钟的时间,跟着“最江苏”重温一种生长于水乡江南的精灵,一种滑行在粼粼碧波上的骄子——江南的乌篷船。它已随着历史的长河渗透进悠悠江南的骨髓中,成为水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请跟随它的视野,领略江南的古韵,寻找生命的宁静。

  1、乌篷船与江南风韵


  江南水乡,烟雨微濛,在这个温柔而缓慢的世界里,擎一柄油纸伞,乘一叶乌篷船,低下头端详绿色的水面被棹橹划开柔软的皱纹,抬首可见两岸的杨柳和人家从船舷的两侧淡出视野,此时船的行必得是缓慢的,这样才能使人重拾在都市的喧嚣中遗忘的安稳宁静,黑色的乌篷像令人心安的手掌,覆在浮水的小船上,摇荡出三分古镇江南的气象。

  在水道港汊纵横的江南,乌篷船作为一种独特的出游交通工具,渐渐成为水乡的独特景致,是水乡的精灵。南宋陆游曾这样书写: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当乌篷船行在江上,快则轻如飞梭,泊则宁静闲雅,很有些野渡舟自横的意趣。

  2、乌篷船的多张面孔


  早期乌篷船其实式样繁多,略作罗列,稍上档次的多称画舫及明瓦,船舱两扇固定的乌篷间有一扇用蛎壳薄片(类似于毛玻璃)做成的窗“篷”,既可遮阳也可挡雨,同时解决了船内的采光问题,这种船多半像官宦、富贵人家所配有,可惜的是这些船现已绝迹;而像平民百姓,用得倒是现如今我们看到的乌篷小画船为多,那时多半称为脚划船。

  脚划船的船身一般比较狭小,船舱内铺以木板,假使船底有水渗漏进来,船舱也不会沾湿,船板上铺一草席,或坐或卧,各随心意。艄公头戴乌毡帽坐于船尾,双桨一屈一伸划动船浆。乘客坐在舱席上,舒适而又平稳。沿途还可观赏两岸的田园风光,则另是一种情调。


  至于明瓦船则精致得多,也宽敞得多。明瓦能够透光,这是普通小乌篷船所不及的,“明瓦篷”在船舱两扇“定篷”之间,其下方靠近船沿的地方,有高一尺左右的“木作格子”,它用木条子隔成一寸左右的方格,其间嵌入蛎壳薄片。薄片经过加工,约一寸见方,呈半透明状,既可遮阳避雨,又兼及船内采光,所以称为“明瓦”,明瓦越多,船身越长。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意义上的乌篷船涵义渐渐缩小,成为小型的脚划船的代称,另一方面,为适应当今的乘船需求,乌篷针对其篷顶较低的状况,通过添加篷顶一类的手段予以改良,以至近于画舫。不过它们仍旧可以看作是乌篷船,江南古镇水面上的天之骄子。

  3、乌篷船的画与诗


  “明瓦船”的船头常常绘着一种古代传说中的鸟——“鷁”。据说“鷁”居海上,蛟龙见它很害怕。所以,古人常把鷁首彩绘或雕刻在船头,以求行船安全。梁元帝的《采莲赋》中也有“鷁首徐回,兼传羽杯”之句。乌篷船的船头刻画鷁首,便是源于这种传说。


  我国古代的山水画中,也时时可见乌篷船的影子,虽然在篇幅宏大的山水画中避居一角,却也是化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份点缀。陆游似乎偏爱江南的乌篷,便也写下“碧瓦朱甍无杰屋,乌篷画楫有新船”的意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中也有,“俊游改作乌篷小,蔡十郎桥低不妨。”到了近代,周作人也曾写过关于故乡回忆的《乌篷船》,浓重的生活色彩蕴于其中。乌篷与江南的血肉相连,就在这些文人的笔墨之下熠熠生辉。


  4、游在掌心的乌篷船


  乌篷船的灵动与古韵深深吸引着水乡本土和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然而乌篷毕竟是属于水乡的精灵,它不能登岸,也不能陪同我们走入繁华的衢巷当中去,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纸折出一只小小的乌篷船,放在枕边,桌畔,寄予一场关于江南和乌篷的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