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
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是云南的滇池。它因其美丽而被人们誉为云南髙原上的一颗明珠。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髙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湖面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积318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度为8米,平均深度为5米,蓄水量约15.7亿立方米。在云南众多湖泊中.它的面积最大,在全国的内陆湖泊中,它占第6位。

中国最大的火山堰塞湖
中国最大的火山堰塞湖是镜泊湖,它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南部,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因火山爆发火山熔岩堰塞牡丹江河庆而形成。它的湖面海拔350米,湖长45公里,最宽处为9公里,最窄处为300米,面积为90平方公里,湖水南浅北深,最深处达62米。

中国最大的淡水界湖
中国最大的淡水界湖是兴凯湖,它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部中苏两国边境上,因火山喷发地壳陷落而瑢成。兴凯湖又被称为“湄佗湖”,这是因为它西岸为东平府的沱洲,东岸为安远府的湄州。兴凯湖由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组成,南面的为大兴凯湖,北面的为小兴凯湖,两湖之间有10余米髙的湖岗相隔,又有人工开凿的河道相通。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容积为276亿立方米。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3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

鄱阳湖(“鄱”,拼音:pó)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因洞庭湖已缩小成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和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鄱湖人余亚飞诗称:“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涌竞争先;连江通海胸怀广,滋养生灵岁复年”。鄱阳湖丰水期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枯水期野草丰美,芦苇茂盛;湖畔沃野绵延,候鸟翱翔,牛羊倘佯,风光美丽。鄱阳湖介于北纬28度22分~29度45分,东经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
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时湖面面积328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主湖区宽广,长133公里,最宽74公里,湖水较浅;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湖水较深。
湖水补给包括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和博阳河、西河等河道,经调蓄后,向北由湖口注入长江。入长江水量年均1460亿立方米,超过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期与枯水期面积、蓄水量差异悬殊。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涨,水面迅速扩大,烟波浩渺;但到了冬季,湖水剧降,洲滩裸露,湖面仅剩几条蜿蜒的水道。形成“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景观。
多年平均水位12.86米;最高水位22.59米(1998年7月31日),面积达4070平方公里,蓄水量300亿立方米;最低水位5.90米(1963年2月6日),面积仅146平方公里,蓄水量4.5亿立方米。
地质地貌
鄱阳湖区第三纪时是一巨大盆地。喜马拉雅运动时,西侧断裂上升为庐山,东侧陷落为鄱阳湖入江水道。第四纪时鄱阳湖区再度下沉。
“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是鄱阳湖的特征。湖底水道高程自南向北渐降,由海拔12米降至湖口约1米,鞋山附近为-1米,褚溪口低达-2米。
湖区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和汊港组成:
赣江自南昌以下分4支,主支在吴城与修水汇合,进入湖北部,为湖区西水道;南、北、中3支与抚江、信江均先后汇入湖南部,为湖区东水道。东、西水道在褚溪汇合为入江水道。
洲滩分沙滩、泥滩、草滩3种。沙滩多在水位14米以下,面积约1895平方公里,草滩多在14~18米,面积约1235平方公里。
全湖现有岛屿25处,共41座(中、低水位时多为滩丘),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内湖出现在枯水期,中、高水位时与大水面联成一片,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
汊港多分布于入江水道东岸,主湖区北岸和东北、东南湖隅,主要汊港共约20处。
历史变迁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和官亭湖。
古代彭蠡泽范围大致包括今长江北岸的湖北东部的源湖、安徽西部的龙感湖、大官湖和泊湖等滨江湖泊区,与长江水面相连接。当时长江南岸由古赣江汇注而成的水域也与长江汊道在湖口相通,但湖面面积很小,直至秦汉之时仍仅限于罂子口(今星子县境,东吴晋时古赣江流注彭蠡泽的交汇口)以北至湖口的狭长地带,因罂子口旁有宫亭庙,故称为宫亭湖。西汉后期,彭蠡泽与长江完全分离,江北水域逐渐演变成今江北诸湖,而江南水域则逐渐扩大,演化成今日的鄱阳湖[2]。由于班固在《汉书·地理志》有“豫章郡……县十八:……彭泽,《禹贡》彭蠡泽在西[3]”之语,此后“彭蠡泽”遂指今鄱阳湖。
对于“彭蠡泽”名称的变迁,学者看法不同,有的根据《尚书·禹贡》所载“导漾……东汇泽为彭蠡”,认为古彭蠡泽仅指江北水域,班固之说为附会之言;有的认为古彭蠡泽地跨长江两岸,包括江南水域,今鄱阳湖是古彭蠡泽解体演化而成。
在汉代,现鄱阳湖水域乃是湖汉水(今赣江)下游平原,汉代在此设置了阳县,汉昌邑王封地亦在此。那时,长江主泓道在今龙感湖一带,在庐山以北的仅是长江一汊道,当时称为小江。约在400年,即东晋后期,长江主泓道移至今九江-湖口一带。江水阻挡了赣江的排水,还倒灌入赣江下游平原,逐步形成鄱阳湖。到了盛唐时,鄱阳湖面积最大达6000平方公里。
在鄱阳湖大举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阳盆地上原本是人烟稠密的城镇,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鄱阳县城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湖中,而位于海昏县邻近较高处的吴城却日趋繁荣成江西大古镇之一,因此,历史上曾有“淹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之说。
人文旅游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东汉后期的徐稚、东晋的陶渊明、隋代的林士弘、北宋的刘恕、洪适、南宋中后期的江万里、晚明的朱耷等都在湖区出生成长。这里又发生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鄱阳湖之战、王守仁生擒朱宸濠、太平军“湖口大捷”、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
“鄱湖接近长江处,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浑流互排斥,浊清界线见分明”。长江、鄱阳湖的汇合处,界线分明,一边混浊,一边清澈,互不相融,可见一条明显的清浊分界线,乃一大奇观,令人惊叹不已。
生态保护
“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野鸭寻鱼鸥击水,丛丛芦苇雁鹄藏”。 鄱阳湖是白鹤等珍稀水鸟的重要栖息地。每年秋末冬初,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到鄱阳湖越冬,如今,鄱阳湖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世界上现有白鹤大约为4000多只。其中90%在鄱阳湖越冬。鄱阳湖是白鹤的世界,水鸟的天堂。
目前在鄱阳湖湖区设立的各类保护区有:
国家级: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鄱阳湖生态功能保护区
省级:江西省鄱阳湖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江西省鄱阳湖河蚌保护区、江西省鄱阳湖湖鲤鲫鱼产卵场自然保护区、江西省鄱阳湖银鱼自然保护区、江西省鄱阳湖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在青海省东北部。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面积4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5米。西北有布哈河注入。近年来湖水水位有下降趋势。湖水每年12月份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达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0.11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棕头鸥、鸣鹤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的场所,数量多达10万只以上.现已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湖中盛产青海湖裸鋰。滨湖草原为良好的天然牧场。

中国最大的悬湖
洪泽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悬湖。它位于江苏省西部,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平均水深1.4米,平均水位时面积为1805平方公里,湖底一般高程10—11米,髙于东侧平厚5—9米。湖水全凭南北长67公里多的大堤屏障,素有“悬湖”之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悬湖”.

中国最深的湖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髙,水面海拔达2150米,所以被称为“天池’长白山天池平均水深204米,中心深处达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长白山位于中、朝两国的边界,气势恢宏,资源丰富,景色非常美丽。在远古时期,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形成了现在的天池。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则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16座山峰,其中7座在朝鲜境内,9座在我国境内。这9座山峰各具特点,形成奇异的景观。

中国最著名的西湖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古称钱塘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诗人苏轼就对它评价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在旖旎的西湖景色中,最有名的当属“西湖十景”。西湖十景之名源出于南宋西湖山水画的题名。清朝时康熙皇帝为西湖十景亲笔写了景名,并刻石建碑,乾隆皇帝时又对十景一一题诗。这样,自南宋开始得名的“西湖十景”一直流传至今。
西湖不仅揽山水之胜,林壑之美,它更因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而生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等,都埋骨西子湖畔,他们的英名和浩然正气长留于西湖的青山绿水之间。从古到今,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西湖也因他们的题咏和描绘而更负盛名。
西湖之美,自古难言。“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宋人汤促友的两名句诗早已指明这一点。然而,西湖之美,却又人人可得。“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心知口难传。”苏东坡这几句诗,又道出了西湖的慷慨与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