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大伦:谈谈现代人身体内的水湿

 磨己利世 2015-10-22
2012-02-11 18:17:4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hv4y.html

我们体内的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2010-04-15 19:32:27)

今天北京的天气不好,本来都过了清明节了,往年这个时候很热,但是今年却很冷,我们家楼下的玉兰花都开了,在寒风中静静地开放着,整个天空雾蒙蒙的,湿气很重,因此显得阴冷。

所以,这让我非常有冲动讲讲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因为在下面讲述的一系列的张仲景的去湿的方子的时候,是无处不涉及到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的聪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出很多和人体对应的地方,他们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思考体系,这个思路让我们处处受益。

那么,我们身体中的阳气和湿气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和我们看到的天气一样,当雾气重的时候,遮住了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因此温度降低了,据说,当年火山喷发,烟雾布满天空,地面很久都见不到太阳光,温度变得很低,结果,恐龙倒霉了,似乎恐龙的消失与此有关,否则现在动物园里关的不应该是老虎而是恐龙。

那么,当太阳光充足的时候,也会把雾气给散去,比如到了中午的时候,一般雾气就散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出来。

我们的体内也是这样,水湿和阳气是互相影响的。在我们的体内,阳气就像是太阳,湿气就像是雾气。

有很多患者问我:“我到底是湿气重引起的阳虚呢?还是阳虚引起了湿气重呢?”

如果明白了大自然的状态,我们就明白我们体内的情况了,就是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有的人,先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就像太阳下山了一样,会引起湿气泛滥的;同样,如果湿气重了,就如同大雾天一样,也是遮蔽住阳光的,所以阳气也不足了。

我们的体内,和大自然是对应的,我们的心属火,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如果湿气重,那么会严重地影响心阳】。

脾属土,也就像大自然中的大地一样,【如果湿气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这和发了洪水的大地一样,土到处都会是湿的,没有办法耕种。】

还有就是肾了,这也像大自然一样,我们土地的下面,有地下水,再往下,还有一个火,我们都知道了,如果这个火喷发出来就是火山爆发了,这个火是要藏在地下的,因此,肾也是和大自然对应的,它在土的下面,属水,但是,在水中,还有火,因此中医说,【肾是两水夹一火,两边是水,中间是一点火,这个火叫命门之火,水和火在一起,达到平衡,这是古代哲学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这叫水火既济。这样,肾中火不至于过热,水也不至于过寒。】

【如果体内水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气就重了。】

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心阳不足了,那么,我们体内的水湿也会慢慢地重起来,这是相互的,脾阳不足了,体内的水湿也会重,肾阳不足了,也会出现水湿泛滥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湿和阳气的关系,明白了这个,大家也就懂了很多养生的道理。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这些问题了,所以创立了很多思路来调整这些情况,具体的方法和思路非常的多,比如【去上焦的湿气,去中焦的湿气,去下焦的湿气,振奋心阳、补脾阳、补肾阳等】,这在张仲景的经方里面运用得出神入化,如果不明白这个,那么很多病都治不好,明白了,则效如桴鼓。养生也是如此,明白了这个,则可以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不至于到疾病的状态,不明白这些道理,【每天早晨起床就喝凉水,那么就是跟自个儿过不去,等有了病了,才明白自己出问题了。】

用养生的方法,防治自己进入疾病状态,这是我们古代的治未病的思路,如果大家能做到这些,那么天下会少很多痛苦的。



我在学习张仲景的经方的时候,曾经琢磨过很多的方法,想找出最好的思路,最后,我琢磨出了一种形象的方法,就是用“图像”的方法,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古人研发中医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方法,叫“取类比象”,与此类似。

我不是很赞成那些死背条文的方法,因为张仲景给我们记录了很多内容,但是并不完全,许叔微就告诉大家,要学习张仲景的思想,别死背,后来缪希雍也警告过大家这事儿,所以我只是理解张仲景这个方子的思路,然后会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形象的图画,就是关于这个方子的机理的,非常形象的图画,比如,我讲的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画一个大自然的图像出来,这个思路等我讲到各个方子的思路的时候,会更明显的,到时候大家想象着这个图画,就会更理解这个方子的思路了。

接下来我们会讲述一个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养生思路,那就是,当湿气蒙蔽了我们的心阳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该如何识别,以及如何调理。

2012-02-11 18:28:2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i282.html

拨云见日的苓桂术甘汤
(2010-04-20 14:57:38)

今天北京的天气终于暖和了,我出门的时候,看到很多花都开了,绿草也长了出来,觉得心中感慨万千啊!

那天,在吃饭的时候,听到了一首歌,觉得真好听啊,就问服务员,是什么歌,服务员告诉我,是一位叫李健的歌手唱的《传奇》,我听了,当时有种心中震动的感觉,确实好听啊,词也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好了,下面谈论正题。

我现在发现很多人体内的水湿都重,昨天有几位朋友约我见面,我帮助他们诊断了一下,发现大多体内湿气很重,大家都很奇怪,说【为什么湿气这么重呢?我说:这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决定的啊。大家都不运动了,都开车,开空调,喝冷饮,当然会导致体内水湿严重了。】

那么,水湿重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有什么表现呢?我们怎么调理呢?

医圣张仲景为我们早就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们讲述一个症候,这个症候就是水湿严重导致的,我管这种情况叫:“乌云蔽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图像:雾气越来越重,最后居然遮蔽了太阳,导致天空一片阴暗。

这个图像大家可以记住,然后对照我们身体。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



那么,此时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人家张仲景描述得好,他说这个情况是:【“起则头眩”,就是一起来,头就晕,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把这个情况给概况了。】



然后,人家张仲景还概括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这里面说的“气上冲胸”,是一种心中憋闷的感觉,有严重的人,是会觉得有股气,从腹中升气,直冲胸中,更多的人是觉得胸中憋闷。】

此时,【因为水湿太盛,气机不降,所以会出现一些肺经的问题,比如咳嗽、气喘、夜不能卧等情况,一般老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较多。】

此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是心肺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西医对此研究并不够,如果能够借鉴中医的思路,是会有很多人能够重获健康的。



这么讲估计大家都没有概念,我还是用例子来说吧。

有位阿姨,自己叙述心脏不好,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对我说已经做过很多检查了,总之是经常去医院打吊瓶,一般的活血化瘀的丹参、红花等静脉点滴都打遍了,有时好转一点,有时完全无效,总之是整天被笼罩在心脏病的阴影中,觉得随时可能都有危险,自觉心中憋闷,乱跳,时时头晕,躺下以后憋闷更厉害,呼吸甚至觉得变粗,西医检查资料很多,西医也认为问题多多。

老年人其实身体各个器官老化是正常的,估计检验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一旦给戴上个心脏病的帽子,就会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认为自己的心脏已经完全坏了。


还有一男士,是长期肺弱,是以前患过肺结核,经西医治愈,但是现在肺一直没有强健起来,总是动辄咳嗽,痰多,痰色清稀,有时都不能平卧,这样的患者其实很多,都是肺病以后,调理不当,结果导致肺气虚弱,长期体弱。

这两位都有什么临床指征呢?

那位阿姨,我一看舌头,就是【一个胖大舌,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那位先生的【舌苔厚了一些,但是,也是舌头上满是唾液,水滑欲滴,】和那位阿姨一样。

还有一些指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大师刘渡舟先生总结的,是面上有水斑,刘渡舟老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周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曰‘水斑’”。】

这种水斑,我后来仔细体会过,我当时在医院拍摄了很多患者的舌图,回来后就分析,后来我发现,那些水湿重的舌图,这个患者的脸上确实会有很多水斑,这让我大吃一惊,后来还差点写一篇论文,因为忙,就放下了。

而且,【这种水斑,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人脸上会有很多,估计这和阳气的逐渐不足有关。】【孤鸿按:老年斑?】

总之,我认为舌像是判断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再配合面诊,则效果更好。


那么,怎么治疗呢?

张仲景告诉我们,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边把水湿给去掉,他老人家选用的药物就是茯苓,同时要振奋阳气,他老人家选用的是桂枝。】【孤鸿按:茯苓去水湿,桂枝振阳气】

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占领呢?当然要派我们自己的部队来镇守了,于是,白术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同时,配合大家行动的,就是一味药,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

【这个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就是叫苓桂术甘汤,是中医里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方子,古时用药,简单而又直接,阵法分明,令人惊叹。】

我用的也是这个方子,基本没有加味,那位阿姨的心脏,在服用几副药以后,憋闷感消失,不再觉得呼吸费力,自己说一下松快了很多,于是开始加入一点养心的药物调理。

那位先生,也是这样方子,六副以后,自己感觉咳喘减轻,大为好转,自己感觉局面完全改变了过来,后来换了方子调理,改为滋补,慢慢也恢复了很多,前些日子联系,虽然现在身体仍然有点弱,但是和以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对证以后,效果来的非常的快。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这个苓桂术甘汤,就是张仲景的“拨云见日法”,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心、肺、脾胃等系统都出现问题,张仲景用这个拨云见日的思路,就把湿气化去,使得太阳重新出现,阳光明媚,则身体自然恢复常态。】


水湿泛滥,还有很多证型,除了遮蔽心阳,还有在下焦出现的问题等情况,我后面会一个个给大家讲解的。


大家明白了这些道理,如果遇到有类似的症状,可以去咨询医生,让医生帮助分析一下,然后看看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剂。

2012-02-11 18:43:4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icgg.html

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
(2010-05-03 13:25:02)

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现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当时理解不深),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

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她,到北京找名医吧。


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做过检查,曾经怀疑脑部有肿瘤,后来经过检查证明没有。

我看到这位妇女的时候,就觉得时光倒流,觉得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学校时遇到的那个病例又出现了,我心里想,这次,我不能再犯错误了。

哪位高人讲的来着,人不能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位妇女的舌苔,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

于是,我开了五苓散加味,三副药以后,这位妇女开始喝水量减少,后来又加服了几副,就基本恢复了正常。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原来认为这个病怎么也该是个很危险的病吧,原来这么快就恢复了。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再后来,还有几个病例,比如有位老婆婆,她的儿媳妇向我求诊,也是这样的毛病,【每天不断地喝水,同时还身上怕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好几件,舌象也是白苔满布】,于是我也是用了五苓散加味,后来也是没有多少副药患者就基本痊愈,我把这个医案写进了《这才是中医》这本书里面的最后一部分。

还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期,一定会发烧,低烧,这样的我也遇到过几例,反复低烧,有经过几年都是这样的,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也用的是五苓散,结果也迅速痊愈了】。



所以,书不能不多看,张仲景先辈们殚精竭虑思考出来的身体调理奥秘,我们不能不多专研,否则会对自己的身体不了解的。

那么,这个五苓散里面到底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原来,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之前讲过的苓桂术甘汤里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药都在里面,茯苓祛湿,白术补脾,桂枝温阳化气。同时,张仲景还增加了猪苓、泽泻两味药。】

这里面,意味深长,说道很多。

【猪苓和泽泻都是泻膀胱经和肾经的水湿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更加确定,水湿的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膀胱时,我们可以用五苓散,它的用药部位更加集中一些,我们管这叫中医的靶向治疗。】

【在《伤寒论》里面,这个方子治疗的症状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

大家一般对这个方子的解释是,【五苓散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估计大家看这个会很晕,都是术语,我下面就用图画的形式,来给大家做个比喻。


比如,有条大河,这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在河的中间,修了一个水库,水库负责分出很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把一部分水送到广大的农田,一部分水排放到下游,这是一个水利系统,比作我们的人体,就可以把这个水库当做是膀胱。

【在中医里面,膀胱的概念和西医的不一样,中医里面的膀胱,是一个水液汇集的地方,在肾气的蒸动下,把水液或者输布到全身,或者排泄出体外,但是都是在肾气的蒸动下完成的。西医的膀胱基本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地方。】

【现在,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了,结果气化的功能减弱了,不能把水输布全身,或者排出体外了,结果水液聚集在了膀胱。这好比一个水库,被冻住了,没法把水送到农田了。】

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农田里面没有水啊,于是就向河的上游打电话,告诉多放些水过来吧,于是,上面就开始增加了水量,希望灌溉田地。

但是,这些水,到了水库,发现这里都是冰了,没有分水的功能了,于是越河道而去,直奔下游,迅速地流到了海里,田地还是没有得到灌溉,于是还是告急,更加缺水,于是上游就要求加水量,结果流到海里的更多。

【这在人体也是如此,水蓄膀胱,寒凝于此,无法气化,身体没有得到灌溉,于是就告急,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喝水,可是,喝进来以后,膀胱不起作用,水直接被排出,身体还是缺水,无奈,仍然告急。】

【看到了吧,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患者不断地喝水,却仍然口渴的缘故。】


同时,还会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水库被冻住了,因此很多水并没有完全直接排出体外,有的还流窜到身体的各个位置,成为不正常的水,这会引起很多问题。

此时,流出去的水少了,因此小便的量就有了问题,这叫小便不利,总是有,但是每次尿量不多,这和前面尿崩症的尿量极大不同,尿崩症是喝多少尿多少。而尿量减少这是小便不利。

没有完全尿出去,水就会在体内乱窜。

我们再想象一个图画,人体好比是一个苏州园林里面的奇石,里面是空的,外表有很多孔窍,当水从上面注入的时候,按理是可以从下面的孔窍流出的,这就好比是从人体的小便排出,现在我们把奇石的下面冻住,让下面的孔窍堵住,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水会从上面的各个孔窍冒出来。

在人体也是这样,有很多医案可以证明,五苓散可以治疗很多因为水湿泛滥引起的孔窍的疾病。

【比如,曾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假性近视,就是看到患者舌苔厚腻,渴欲饮水,于是开五苓散,十五副药以后,患者视力明显改善。】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耳鸣,也是因为水湿引起的类型的,这个患者用过很多的泻火的药,或者补肾的药,都没有效果,于是用五苓散,六副药以后,患者痊愈。】

我也用五苓散治疗过这样的患者,患者的主要耳鸣,我看到她舌苔满布,明显是有水湿,因此考虑不管她到底是什么病,先去水湿,然后再看还有哪里失调,再调理。于是开了五苓散加味,结果几副药以后,耳鸣消失。这也让我再次领悟了中医的道理,【中医非常相信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中医有可能都不去区分患者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只是去除患者身体内部的问题,然后,让患者的身体自己来恢复。】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来治疗癫痫,这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就说过,用五苓散来治疗,后世的医生也进行了实践,发现张仲景说的很对,部分因为水湿重导致的癫痫,用这种去水湿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脑为清阳之府,如果水湿重了,会有各种问题。当然,癫痫还有其他证型的,需要辩证处理。】

此外,五苓散还用来治疗水湿严重导致的眩晕、呕吐、发热、汗出等等疾病。中医的原则是:无论你患的是什么病(病的名字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追逐病名,永远都没有穷尽),我们只是看是什么引起的你这个疾病,如果是水湿引起的,我们就去除水湿,然后,你自己的身体就会尽力恢复的。

【这在中医里面有个名词,叫“异病同治”,意思是:尽管病名不同,但是如果引起的病因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去除这个病因,而疾病也就被清除了。】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反正我也没有尿崩症,也不头晕耳鸣,其实,我想讲述的是,我们现代人水湿很重,因为不大运动了,因为晒太阳少了,因为有空调了,因为喝冷饮的机会多了,总之,估计水湿一定比古人重,反正一定比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要重,那个时候的人是以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为特色,【现在的人是以痰湿重、肝气不舒为特色。我有的时候,给人诊脉查舌,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水湿都重,舌苔满布的人很多,因此,祛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一个养生的要务。】

我并不是要让大家都成为经方家,我们学习的,是张仲景的方子里面的养生道理,张仲景的方子,给我们描述了水湿在体内时如何为患的,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变成正常的水,让我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等很有启发意义,还有在阳虚重的时候用的真武汤,都是张仲景的治疗水湿的系列方,据说在《伊尹汤液》里面,有著名的火剂和水剂(水齐),这是当时著名的方子,刘渡舟老先生分析,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子就是著名的水剂,他认为,看《伤寒论》,一定要把水、火两个方面把握了,才能有所收获。】

我现在在给大家调理身体的时候,因为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有水湿的问题,所以我会先把水湿给去掉,否则下一步的调理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人直接用滋补的方法,结果湿气和滋补的中药混合在了一起,越补越乱。

但是,五苓散是中药方剂,大家不要拿来就用,需要找附近的医生,分析自己的体质,然后由医生开个方子,切记。

2012-02-11 18:55:3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jbi8.html

谈谈祛湿的中药藿香和佩兰
(2010-06-13 13:31:40)

近日北京湿气盛行,整天都是大雾,很多朋友身体又开始不舒服了,我看了天气预报,全国下雨的地方也是很多的,江南地区还是梅雨季节,所以,今天和大家谈论两味芳香祛湿的中药吧。

【在中药里面,有这么一种中药,味道很香,我们中医认为:“芳香去秽”,所以,这类中药多具有芳香行气,去除陈腐的功能,这些药物里面,有两味药非常的突出,它们就是藿香和佩兰。】

【藿香这个名字大家都熟悉,比如著名的藿香正气丸就是用的藿香来取名的,藿香这味药中含有很多的挥发成分,我们中医一般是把鲜藿香给晒干了入药的,但是,过去也有鲜藿香这味药,民国前一些比较讲究的中医,会在开方子的时候写明“鲜藿香”,因为鲜藿香祛暑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夏天会常常用到,这样带有“鲜藿香” 的方子,过去很多药店都能给抓,因为那个时候药店讲究的是服务,现在不行了,虽然保鲜技术在进步,但是服务意识反而退步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种带有挥发性物质的药材,是鲜药的效果好一些的。】

藿香这味药是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主要的功能是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用于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等。

【严格地说,藿香本身的主要功能去除湿气】,祛湿效果好的药物还是茯苓、苍术、薏苡仁等药物,但是,【当湿气把脾胃之气困住以后,单单祛湿有的时候效果不好,尤其是当湿浊之气严重,郁结在脾胃,导致陈腐淤积,藿香的主要作用是振奋脾胃之气,这样脾胃的气机振奋了,湿浊之气也就容易去掉了。】

一般这种湿浊之气郁结脾胃,我们会看到患者的舌苔厚腻,湿乎乎的,很腻,一般是白色的,如果黄色了,就是开始化热了,可能还要加入一点清热的药物。

关于藿香的这个作用,《本草正义》论述得好,它说:“藿香,清分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消阳妙品…….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

在中医里面,和藿香经常一起用的,就是这味佩兰了。

佩兰,性味归经是辛,平。归脾,胃,肺经。主要功效是解暑化湿,辟秽和中。可以治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渴。

对于佩兰的功效,《本草纲目》论述到:“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蛊辟恶,而为消渴良药。”这里面的兰草,就是佩兰,过去医书中很多处提到的“兰”,其实很多都是佩兰。

【藿香和佩兰,经常在一起使用,细分起来,藿香有解表的作用,佩兰行气的作用更强。两者在一起用,去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


【有的时候,湿气重了,会导致人生病,比如导致暑湿感冒,发高烧,此时单单用清凉之药是不起作用的,这种情况是温病学家的擅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已故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就特别擅长这种情况,赵老在世的时候,经常有人请他会诊,都是高烧,西医用抗生素无效的,赵老去了,一看,舌苔厚腻,于是立刻判断这是湿气重,赵老会特别注意湿气到底是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如果主要是在中焦,他就让西医把抗生素停掉,因为抗生素是寒凉的,而寒凉可能会使得湿气更加严重,然后他开的方子里面,经常就用藿香、佩兰,分量都很小,结果,往往是投药立效,很快烧退人安。】

我在调理湿气重的人的时候,也会经常用到藿香和佩兰,把这两味药和三仁汤等一起用,这两味药我用的量会非常的小,一般是各三克或者六克,然后标注药物快要熬好的时候再下入,【这是芳香类药物的使用方法,一般熬久了,芳香的物质就会挥发,所以最好是“后下”,在闭火的前五分钟下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留有效成分。在这种时候,我会把藿香和佩兰配合其他的祛湿的药物,效果非常的好,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举个例子,我曾经遇到过耳鸣的患者,怎么治疗都没有效果,西医无效,中医也无效,为什么呢?我一听讲述,原来大家都认为耳鸣是肾虚,都给补肾了,实际上,中医治病是有很多思路的,耳鸣有肾虚的,也有肝胆火旺的,还有肝胆湿热引起的,还有就是中焦脾胃湿气重引起的。

《黄帝内经》里面就论述过耳鸣有的病因就是脾胃:“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后来叶天士也说过这样的话,【“九窍不利,皆由脾胃”】,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现在我们如果忘记了,就会丢失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这不是古人不聪明,而是我们后代的人不孝,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继承下来,结果导致患者辗转医院间,很久没有康复。

我对这样的耳鸣患者,如果见到舌苔厚腻的,一盖从脾胃调理,从祛湿开始,往往会用到藿香、佩兰,然后配合其他的祛湿方法,结果,效果往往非常好,患者反映很快耳鸣明显减轻,有的就此痊愈。

可见,湿气不可不重视,在祛湿的药物中,藿香和佩兰是一对儿非常好的药物。

当然,这两味药单独使用的时候,还有自己的各自擅长的内容,以后有时间给大家讲讲。

2012-02-11 19:14:0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kjkh.html

暑热的天儿谈藿香正气散
(2010-07-29 08:42:06)

一回到北京,我就被闷热的空气来了一个下马威,只见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暖暖的雾气中,来到室外,立刻身上就开始出汗,这叫一个湿热啊。

这些日子,全国其他地方可能也是雨水偏多,很多朋友反映,周围的环境感觉非常的不舒服。

结果,患病的朋友非常的多,患的最多的,就是感冒了,这个感冒,是萦绕着我们不去的一个疾病,虽然说是一个小病,但是令人不舒服,而且还能引起肾炎等其他严重的疾病,所以我总是说,如果能够把这个感冒搞明白,就是人类医学的一大进步了,但是很遗憾,现在我们对付感冒的办法还不是很多,【甚至现代医学基本上认为七天这个病自己就好了,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去干预。这点我不大赞同,我觉得,如果能在最初的阶段干预,我们很多人都不会进入感冒的状态的。】

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湿气重的时候,患了感冒,中成药藿香正气散的用处。



藿香正气散历代同名的方剂很多,现在我们通用的方子,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记载下来的,这本书,是宋朝的皇帝命令太医局整理出版的,宋朝的皇帝打仗不行,但是也有个好处,就是重视人文的知识,他们特别的重视医药,曾经下令让全国的人民献医书和医方,谁献的多了,不但有赏,还可能给官做呢,所以宋朝那个时候,方书特别的多。

【这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就出现了我们中医历史上一些非常著名的方子,比如苏合香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等等的】,我们今天用的很多名方都是那里面出来的,藿香正气散也不例外,这些方子组方精良,可以说用对了,效果是立竿见影,如鼓应桴。

前几天我在庐山,别看全国都热,庐山可真是凉快,二十多度吧,凉爽得很,结果,我晚上睡觉很大意,窗户没有关好,窗外十几米远就是山,晚上山风阵阵,结果早晨起来就要感冒了,鼻子声重,浑身酸痛,我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咽喉肿痛,发烧感冒。

【此时,我分析了一下,这里湿气很重,每天都下点雨,同时又凉,所以是感受寒湿无疑,于是,打开随身带的行李,拿出藿香正气丸(水丸),说明书上让服用八粒(相当于生药三克),我一次服用了十八粒,服用两次以后,感冒症状解除,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同行一人,患感冒,已经发烧,用藿香正气丸,配合双黄连口服液,结果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有朋友感冒发烧,电话问我怎么办,我问了情况,知道是寒湿引起的感冒,于是告诉用藿香正气丸,结果很快退烧,感冒痊愈。

这几天,我接了很多电话,询问感冒事宜的,有的时候,接电话的地方很有趣,比如我正在山边峭壁上呢,接到电话:“罗博士,我感冒了……”,我面对前面万丈深谷,回答:“发烧吗?有黄痰吗……”咨询半天,旁边的人都看我,呵呵。

这些人里面,有很多都是用藿香正气丸解决问题的。

那么,大家会问,藿香正气散不是去除寒湿的吗?而这么热的天,应该是暑湿啊,是热啊?这一寒一热,是相反的啊,怎么用藿香正气散也起作用呢?

的确,从藿香正气散的药物组成来看,这个方子以温热散寒祛湿的药物为主,是治疗寒湿的,但是,在暑热的天,它却大有用途。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要从暑热的天,人们的习惯说起。

【从古至今,人们的习惯都一样,到了暑热的天,都是喜欢贪凉饮冷,古代就有喝冰凉的井水的习惯,用井水镇西瓜吃那也是常事儿,有的人甚至在砖地上铺上凉席,在上面睡觉。在夏天,天气热,人们的腠理开泄,皮肤的毛孔都打开了,此时用那么多凉的环境来影响自己,寒湿之气就比平时更容易入里。

上面我讲的什么凉水镇西瓜、睡砖地等引起的疾病,古代都有医案记载,我不多讲了,现在讲讲现代的。

现代就更不得了了,比如冰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浑身大汗,然后冰镇饮料,一口灌下去,寒湿直接进入脾胃。

其中,问题最大的,就是空调了,我最近遇到的这些感冒患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因为空调引起的。

外面的湿气本来就重,此时再加上空调,就是寒湿。本来是暑湿的天,直接被我们改成寒湿了。

我常说,所有的感冒,都是因为温度变化的产生的温度差导致的,此时我们从湿热的室外环境中,直接进入寒冷的开着空调的室内,本来在室外,体内的一些湿气可以通过汗液排出,结果进入室内后空调的寒气闭住毛孔,腠理凝闭,这样,湿气就被阻滞在了体内,于是寒湿的格局形成。

所以,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寒湿引起的病症的,而暑热之天,也是人们最容易感受寒湿的时候,过去很多医家也没有对此细想,结果很多人说此方治疗暑湿病症,其实不对的,是寒湿。】

很多朋友问:夏天我们也不能没有空调啊?看你这么反对空调,我们怎么办呢?

【回答是:如果当地实在是热,必须用空调,那么,请记住,在进入空调的房间的时候,务必要先适应一下,要把身上的汗散散,在一个过渡的环境先停留一下。大家想想,在冬天的时候,我们从温暖的房间里面,走到寒冷的外面,难道会一身汗地出去吗?不会,那一定会感冒的,我们会先散散汗,让自己的汗收了,然后再出去,这和此时是一个道理的。】



那么,寒湿容易在哪里作乱呢?它们会引起上中下三焦的混乱,伤于上焦,则会导致心烦、头昏、头痛;伤于中焦脾胃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呕或吐;伤于下焦则引发便溏或泄泻。

在现在这个气候条件下,最容易导致的,就是感冒发烧。以前大家认为,藿香正气散只治疗胃肠型感冒,就是感冒同时上吐下泻的,其实这是有些拘泥了,其实很多感冒发烧,并没有上吐下泻,但是,是因为寒湿引起的,我们用此方,一样可以解决问题。

很多朋友问:怎么辩证呢?

一般认为:藿香正气散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效果,可以治疗寒湿感冒,头痛身重,呕吐恶心,泄泻肠鸣,纳谷不香,口中黏腻,胸膈满闷,脘腹胀痛等病症。

那么,除了上面这些症状外,我的方法是:看此时的气候环境,如果此时雾气满天,接连数天不见日光,湿气很重,人在气交之中,怎能不病?此时感冒,一定要考虑到气候的因素。遇到此种气候,我通常会在一般治疗感冒的方法的同时,告诉患者加用藿香正气散。有很多人甚至其他的方法不用,就用藿香正气散来处理。

藿香正气散这个方子的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这个方子里面,藿香发表解暑,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为主药。紫苏叶、白芷解表散寒,和中去湿,为辅药。厚朴、大腹皮燥湿除满,行气宽中;陈皮、半夏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补脾益气,利湿和中,共为佐药。生姜、大枣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和脾胃;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解表祛暑,化湿和中之功。

下面是这个方子的注意事项:

  (1)素有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病、肝病、肾病等严重慢性病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应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婴幼儿、年老体虚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这是必须注意的一条,很多朋友面对自己八九十岁的长辈,居然敢自己抄了方子就给老人服用,这是拿老人的健康冒险,您没有受过医学训练,怎么谈得上辩证呢?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必须要让医生来分析处理,这是对自己的家人负责任的做法。

  (3)患者服用三天后,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4)连续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5)除非在医师指导下,否则不得超过推荐剂量使用。

  (6)该药应放置于儿童不能触及处。

  (7)过敏体质者慎用。

  (8)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饮食宜清淡



另外,需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此药有几种剂型,需要大家了解。

藿香正气水是液体剂型,由水煮及酒浸制而成,我一般对于上焦症状明显,比如呕吐、头痛明显的,推荐服用藿香正气水,因为水剂起效主要在上焦。服用时可先将药水倒在杯中,再冲入约30毫升左右的热水趁热饮服,10分钟后再饮1杯热水。服后要避风,让身体微微有汗时最佳。服药时要忌食生冷、荤腥、油腻、酸辣等食物,对酒精过敏或不能饮酒者应慎用或改用其他剂型。

藿香正气丸是最常用的剂型,是散剂的变形,尤其是水丸,效果更好。一般的情况都可以用,如果是腹泻明显,我更推荐使用这个剂型,因为丸剂会融化的慢些,一般对于中、下焦的效果更好。

藿香正气软胶囊是中药的新剂型,容易服用、口感较好。软胶囊我也经常推荐,对于脾胃等中焦的症状明显的,我会主要用这个软胶囊。

一般情况下,我觉得使用藿香正气丸(小粒的那种水丸,不是大蜜丸)就可以了,这些天我一直都推荐感冒者使用这个剂型来着。

古代的经典方子,都是创立者千锤百炼而来,所以只要对证,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些天我总是听到回电,告诉我真是感谢,感冒的情况立刻好转了,我的心里也是非常的高兴,看到我们古人的智慧,直到今天还在为保护老百姓的健康起着作用,打心里佩服我们的老祖宗。

当然,这是寒湿引起的感冒,可以用藿香正气丸,暑湿的还可以用三仁汤等其他的方子,而且,每次感冒,还是需要辩证的,不能我写了藿香正气丸,大家就都用这个了,各个地域不同,感病原因不同,病情也会不同的,中医讲究辩证,所以遇到难题还是可以让附近的医生帮助分析一下。

呵呵,回头一看,我的博客里面,写了那么多感冒的事儿,但是因为这个病总是困扰大家,所以就又写了这一篇。

2012-02-11 19:20:5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sejw.html

湿气重的天气又来到了
(2011-06-22 14:21:18)

我六月初在江南逗留了若干天,讲课和考察,刚刚回到北京,【这次又赶上了雨季,很多时候,江南的细雨从天飘落,人们根本就不打伞,然后进入办公室,空调开着,冷风再吹,结果,大家在夏天受的居然是寒湿】,原来以为江南夏天会是湿热,那是清代薛雪和王孟英等名家所擅长的理论,结果,我居然没有见到,可见必须灵活掌握,估计过些日子天气会更热的,湿热当然也会存在,但是现在确实与清代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冷饮和空调,所以夏天的寒湿并没有现在这么多。

回到了北京,看到天气也是非常的湿,本来也是应该很热的天了,但是,患病的也是有很多寒湿的情况,我仔细体会,原来,【虽然白天很热,但是晚上还是有一点凉,所以很多朋友说,虽然上床的时候热得浑身是汗,可是,下半夜,却要盖上被子,否则会冷的。】

这种寒湿的病症,很多情况下,可以用藿香正气丸来处理的。

我举个例子,有位江南的朋友感冒了,头痛,身上冷,向我咨询,我首先考虑到此时江南的气候,整个大环境是湿气重,于是就在这方面多考虑了一下,我看到他的舌苔是满布的,就问他恶心吗?腹泻吗?结果他回答:腹泻。

于是我明白了,这是寒湿导致的外感,在现代医学里面这是胃肠型感冒,就是在感冒的同时,出现了上吐下泻等脾胃症状,此时用普通的治疗感冒的方法是效果不好的,我们必须去除寒湿,他的身体才能康复。

【于是我告诉他买藿香正气水和藿香正气丸,这是我的经验,如果寒湿感冒,头痛,或者呕吐,我会让患者用藿香正气水,让药力在上中焦起效;如果患者腹泻,我则会用藿香正气丸,让药力在中下焦起效。】

结果他服用后,第二天感冒就明显好转,腹泻也停止了。


这样的例子,这些天经历了很多,所以提示大家,切勿在夏天就觉得此时是湿热多,其实很大的比例是因为寒湿而病的。


藿香正气这个方子我在以前的博客里面写过,大家可以参看,这是一个去除寒湿的方子,里面温热的药物居多,但是,现在不知道打什么时候起,很多人说这个药物是治疗中暑的,于是很多单位在夏天都把它作为福利来发送,其实,这个方子是用来去除寒湿的,为什么会有错觉在夏天用的多呢?是因为人们夏天喝冷饮多,结果导致脾胃寒湿重,那么外邪就容易入侵,此时用藿香正气丸是有效的。但是,【如果真的中暑了,在非常热的环境里面汗出得太多了,气阴两伤了,服用藿香正气会越来越糟糕的,因为是热上加热,您给酷热中汗都快出没了的人喝藿香正气水试试?喝完了立刻鼻子冒火。】

【其实,如果真的中暑了,我们民间有很多方法,此时补充津液是第一位的,民间一般服用绿豆汤,或者用西瓜皮熬汤等方法,都可以,西瓜皮叫西瓜翠衣,有很好的去暑作用。】

【之所以现在藿香正气丸能够治疗中暑的说法能够如此盛行,其实主要是因为现在真正的中暑太少了,除了一些特别辛苦的工种,一般很少有机会被炎热所伤。现在的夏天,大家因为冷饮和空调而导致的寒湿反而很多,所以这个方子在夏天大有作为,这让大家把夏天和它紧密联系起来了。】

藿香正气这个方子,让我们来看看,成份是:藿香、苏叶、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这里面绝大多数的药物都是祛湿的,其中基本都是温热药,最让人叫绝的就是:在治疗外感病的过程中,这个方子里面并没有任何我们通常意义的解毒的药物,没有那些在药物实验中所谓的杀灭细菌病毒的东西,可是却能治疗此类疾病,这其中的奥妙,确是需要我们体会一下的。


下面聊聊这个外邪,很多人说中医理论比较玄妙,虚无缥缈的,有过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问我:你们中医说的这个寒邪、风邪、湿邪,都是什么东西啊?能检测出来吗?风在体内哪儿啊?

这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中医是怎么认识外界的邪气的。

一般西医考虑人体是怎么患病的,会觉得有两个因素比较重要,就是“因”和“果”,他们通常认为,有这个“因”,一定会导致有这个“果”,这是西医的思路,比如这个外界的致病因素,古人知道有种外界的邪气,古人对此称呼很多,比如“戾气”等。现在我们拿感冒举例子,这个“邪气”,就是现代医学说的感冒病毒,我们可以当做是“因”,西医认为有这个“因”就一定会有那个“果”,所以他会觉得杀灭了感冒病毒人就不感冒了,但是现实情况是,感冒病毒根本就无法杀掉,因为那些著名的大制药公司知道,化上亿美元,几年的时间研究出来控制感冒病毒的药,刚刚生产出来,结果会在一夜之间,感冒病毒就变异了,这个药就失效了,所以没有制药公司干这样的傻事儿。

况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这个“因”,未必就导致这个“果”,好比说,您的家里人感冒了,发烧很严重,可是您会发现,家里的其他人可能一点事儿都没有,没有感冒,这就说明,有“因”未必导致“果”,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医里面,我们讲究的是,“因”之后,还有一个“缘”,著名中医徐文兵先生就特别重视这个“缘”。这个“缘”是什么呢?就是致病的条件,有外部条件,有体内的内部条件。只有“缘”这个条件具备了,“因”才能导致“果”。

古代的时候,这个“缘”字的本意是衣服的边,后来指的是事情发生所需要凭借的条件,我们通常所说的“缘何而起”,就是凭借什么而发生的意思,我们可以说“缘门而入”,意思是顺着门这条渠道进入,但是我们不能说“因门而入”;我们可以说“缘木求鱼”意思是顺着树木往上爬去找鱼,但是我们不能说“因木求鱼”。所以这个“因”和“缘”是两回事儿。

在中医里面,外界的“邪气”(也就是西医所讲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是“因”,民国时候的火神派名医祝味菊认为外邪,也就是这个“因”其实只分“有机之邪”和“无机之邪”两种,有机之邪是指微生物,可以繁殖的;无机之邪指的是如砒霜等无法繁殖的毒物。

除了“因”之外,这个“缘”是造成“邪气”入侵的条件,它可能是患者自己的正气不足,也可能是外界气候的变化,比如:天气突然变寒冷了,导致了我们的经络运行不畅,防御部队无法运送到前线;外界湿气突然重了,也导致了我们经络的运行不畅;比如天气过热了,会蒸发津液,导致经络运行不畅。这都是“缘”,有了这个“缘”,“邪气”才能侵袭到我们的身体,所以中医对身体致病的过程分析得很透彻,我们知道如果去对付这个“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因为这个“因”(比如说病毒),会有千奇百怪的变化,比如说根据文献记载,古代每次瘟疫病情表现得都不相同,所以我们中医虽然也讲究清除这个“因”,但是更加重视清除这个“缘”,尽管你有千奇百怪的变化,但是我们不管它,我们只是清除它进入人体所需要凭借的条件,也就是清除这个“缘”,这样它就无法凭借,无法进入了。

所以,我们古人会更加重视这个“缘”,重视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干脆把“缘”作为主要祛除对象,干脆把“缘”当做邪气来称呼了,或者说:我们把“因”、“缘”放在一起称为“外邪”了,这样更直接,更清晰。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我们古代所说的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其实都是“缘”,是致病的条件,本来它们都是自然界气候正常的变化,但是如果反常了,就会过分,古人认为它们是致病的关键,所以直接把它们标示为邪气,这样很直接,既讲清楚了什么重要,也不必绕来绕去讲因缘的,这是中国人比较擅长的“体用一源”的思路。

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中国人一听说寒邪、风邪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外国人就会吃力些,他们会找这个风在体内哪里呢?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我们中医调理感冒的时候,为什么要在方子里面加入散寒的温热药,加入祛湿的药,加入清热的药,其中绝大多数是在祛除“缘”这个致病环境呢。结果,这个“缘”清除后,身体自己就把那个“因”给驱赶出去了。】

所以,大家看到了,藿香正气散里面一个所谓的解毒药物都没有,全部是祛湿散寒的,实际上我们知道这是去除那个“缘”的,可是,使用了以后,我们体内的寒湿——“缘”没有了,外邪,那个“因”——那个被西医检测出来的感冒病毒,结果也被我们的身体给清除掉了。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这个“因”本来是依靠这个“缘”才进来的。

我说的这些内容,其实有些绕口,大家都已经习惯说湿邪湿邪的了,但是为什么叫湿邪,恐怕也不了解,看了我的内容,会有人说我在用西医的思路解释中医,其实不是,道理只有一个,中医西医都是一样的,全都是这些内容,祝味菊早就思考过,这些思考是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医的。同时,对于这个“缘”的理论,西医的研究是不够的,应该向中医学习。

所以,我们了解中医,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我们要知道我们说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火,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为什么叫它们外邪。

2012-02-11 20:35:3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e1on.html

谈谈薏苡仁
(2009-07-17 07:48:03)

这天也太热了,北京地区空气湿得和江南有一拼,我问土生土长的北京哥们,你们北京以前就这样吗?他们回答:北京以前可不这样,以前是风沙大,干燥得很。

回答完了,自己也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天气怎么成了这样呢?

大家帮着想,后来想明白了,原来是迎接奥运,在周边种了很多的树,结果气候改“赛江南”了。

全国各地最近也都湿得厉害,东北是暴雨,据说很凉爽,南方是雨水成灾了,总之,湿气很重。人在天地之交,能不受影响吗?所以,打今天开始,介绍几味去湿的食物吧。

今天介绍的是:薏苡仁。

薏苡仁,又叫薏米,别名很多,有菩提珠、苡仁、土玉米、起实、薏珠子、回回米、米仁、六谷子等等。

薏苡仁是中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很早就既把它当粮食,又当药物了。

早到什么程度呢?居然早到和我们所熟悉的大禹有关系。

文献记载:“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吴越春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禹的父亲鲧娶了一个姑娘,叫女嬉,这个姑娘挺大了,还没有嫁人,所以说是“年壮未孳”,但是这个姑娘嫁给鲧的时候,却已经怀孕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大家都很奇怪,追着问,尤其是鲧,觉得特没面子,也跟着问,姑娘红着脸忸怩半天,说:原来,这个姑娘在山里玩的时候,吃了薏苡仁,吞了下去,结果就怀孕了,后来就生了大禹,所以有学者说鲧是大禹的继父。

当然,大家只能把这个故事当做神话来看,否则吞薏苡仁都怀孕这就坏了,不要害怕,没那事儿,古人总拿这个说事儿,吞个什么就怀孕了,一定不是凡人,其实都是编的,那个时候人厚道,说什么都信。

这事儿能说明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古代人很早就吃薏苡仁了。

多聊两句,薏苡仁还能起到其他一些大家想不到的作用。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因为薏苡仁的果形似心,据传说过去南粤男女常以薏苡仁作为传情之物,有诗云:“郎是竿珠儿,侬是薏珠子,自怜同一珠,甘若长相似。”这就是描写男女以薏苡仁相赠以示爱慕的场景。我估计,这是一种很壮观的情形,下课了,男同学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小盒子,含情脉脉地送给班上最漂亮的姑娘,姑娘打开盒子一看,心潮澎湃,原来里面是一颗大个儿的薏苡仁。

另外,还有一个颇有点凄惨的传说,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号称伏波将军的马援,奉命平定南疆叛乱(好像打到越南一带了),【南征军中好多人被瘴气感染成病。伏波将军采用民间食疗方,就用薏苡仁治愈了将士的病。】南征大胜,伏波将军凯旋时,马援看到南方的薏苡仁个儿大,想带回一车薏苡仁引种北国(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当时是带了一车的种子,不料,这车薏苡仁给他惹了祸了。

当时,马援被皇帝信任,所以大家都不说什么,不料马援死后,监军梁松嫉妒他,上书诬告马援搜刮大量金银珠宝,满载而归,尤其说他带了一车的珍珠(其实是薏苡仁)。光武帝偏信谗言,龙颜大怒,立即传旨追回授予马援的“新息候帅”,逼使马援遗体葬于城西。连亲戚都不敢前来悼唁。

后来,薏苡仁就和被冤屈挂上了钩,杜甫曾经写道:“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朱彝尊也写过:“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

【总之,后来人们管蒙受冤屈,就叫做“薏苡明珠谤”了。】



那么,聊完了典故,我们该说说这个薏苡仁,就是薏米,到底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帮助呢?

原来,【薏苡仁是常用的中药,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对于薏苡仁的功效,我们古代的一些本草典籍论述得比较充分,比如《本草述》说:【“薏苡仁,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然其味淡,其力缓,如不合群以济,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

《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



下面聊聊具体用法。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薏苡仁,【它有清热排脓的作用,在身体的某些部位有脓的时候,尤其是同时有湿气的时候,用薏苡仁可以清热排脓。】

比如:【《千金方》里面治疗肠痈,用的就是薏苡仁,加上丹皮、桃仁、瓜瓣仁;在《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用的就是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子的组成就是薏苡仁,加上附子、败酱草。】

这个肠痈,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在的阑尾炎,也可以理解为其他的肠道溃烂的疾病。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薏苡仁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

同样,在治疗肺痈的过程中,薏苡仁也是一味重要的药物。比如在成痈期,一般就用千金苇茎汤治疗,还是孙思邈的方子,用薏苡仁,加上桃仁、冬瓜仁,加上桔梗,这个桔梗一用,药性就上行了,就和治疗肠痈的方子区别开了,专门用来治疗肺痈的,高人就是高人,两个方子,一味药之差,药性的上行和下行就分出来了。


【薏苡仁对皮肤还有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

薏苡仁擅长治疗各种疣类,有的时候,我们看到有的人脸上长了一些疣类物,凸起的疙瘩,还不是粉刺,叫扁平疣,如果坚持服用薏苡仁,就会得到很好的治疗。

当然,不仅仅是脸上,身体上的疣类都可以消除。】

日本医家石黑忠德曾经记载过,他说听别的医家说,薏苡仁治疗身体上的疣比较有效,他不相信,但是后来遇到了五位患者,身上都长了疣,他就用薏苡仁试用了一下,“使试服薏苡仁末”,结果其中的两个人居然都好了,他就和大家讨论,大家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是都知道这么治疗有效,于是他就记载了下来。

另外还有一种病,比较讨厌,叫尖锐湿疣,这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和我们前面提到的普通疣不是一种东西,它是由一种叫“人乳头瘤病毒”的病原体HPV引起的,这个HPV非常的顽固,它主要生长在人的生殖器附近,因为是病毒,还没有抗生素可以控制它,也没有好的办法杀灭它,而这种尖锐湿疣会有一部分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比如宫颈癌,很多都是该病毒引起的,所以现在国际医学界把这个病当做癌前病变,现在在美国这个病几乎无法控制,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和艾滋病媲美的疾病。

而且必须提醒的是,【对这种病毒避孕套的防御作用非常的有限】,所以还是洁身自好为妙。

【那么对于这个病,薏苡仁就有它的用处了,文献报道,日本有医院用薏苡仁制剂,给尖锐湿疣的患者服用,结果效果很不错,有的患者居然痊愈了,并未复发。】

另外,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薏米有防癌的作用,其抗癌的有效成分中包括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可用于胃癌、子宫颈癌的辅助治疗

那么,这个薏苡仁,除了医生开给我们之外,我们怎么来自己使用呢?

【比如在这种闷热的天气,湿气很重,我们就可以给自己熬点汤喝,什么汤呢?这个汤我们可以用薏苡仁二十克,再加上冬瓜若干,放入一点瘦猪肉,来煲汤,这个汤是可以利水去湿的,对于我们在夏天的桑拿天保健很有好处。】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薏苡仁三十克,放入赤小豆二十克,然后煮水,在煮好以后,放入一点冰糖,可以做饮料喝。】

【如果是治疗皮肤疾病,最好是冲服薏苡仁粉,但是必须是炒薏苡仁,把这个炒薏苡仁研磨成粉,然后每天冲服一调羹,这样治疗各种疣类疾病效果不错。】

在临床治疗里就不用说了,我对于这种因为天气引起的湿气过重,经常要用到薏苡仁,基本是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并用。

举个例子,有位朋友,舌头上起了一个疮,很是痛苦,让我看看,我一看,在舌尖的左侧,长了一个凸起,很明显,这位说话都快不利索了,用了各种外用的药物,几天了,一点效果都没有,什么解毒的药,都用了,就是没有效果,很疼痛。

这个时候,我看他的舌苔,是很厚的,白厚,没有满布,但是厚度是够了,于是我判断是因为天气的湿气重引起的。

于是,开的方子是三仁汤加减,用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竹叶、双花、连翘、法半夏、通草。

开的是一副的量。

然后,这一副是晚上服用了一次,第二天早晨起来就基本痊愈了,毫无疼痛,外表观察,凸起消失了,再喝了剩下的一碗,后来就没有再反复。

其实在治疗之前,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治疗,心里分析很很多,什么心火啊,肝火啊之类的,可是一看到舌苔,立刻就全都否定了,没有多少火,主要就是一个湿气捣乱的,我也不知道湿气为什么会在他的舌头上作文章,也没有看过类似的治疗报道,但是中医讲究的是“有是证则用是药”,按照这个方针执行,还多能见效,这个病例就是这两天发生的事情。

另外,提醒一下,【在怀孕的早期,是不能服用薏苡仁的,有堕胎的嫌疑,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口信儿,虽然现在很多医家证实,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还是小心为好,特别提醒】。

2012-02-11 20:38:18

#

舒筋散2009-07-17 17:10:03 [举报]
薏米性微凉,如果脾胃过于虚寒,四肢怕冷较重的人,还是不太适合的。---这是中里巴人推介薏米时说的,不知罗先生以为对否。

博主回复:2009-07-18 09:03:02

对于脾胃过于虚寒的,可以用炒薏苡仁,一般情况下,在用药的过程中,薏苡仁很少自己使用,多是和其他的药物配合,所以偏性多能被校正,比如和白蔻仁一起用,白蔻仁的温热之性就校正了薏苡仁的微寒之性,这是中医用方之妙。
所以我认为可以这样说:如果是阳虚之人,一般不要单独的使用薏苡仁,以防止伤阳,可以和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其实薏苡仁最主要的使用指征是必须有湿气,如果大便燥结,毫无湿气可言,就不能用薏苡仁了。


#

mzp1331_2og2e2009-07-17 19:50:36 [举报]
罗老师,那个薏苡仁粉怎么做啊。我女儿手上也长了些讨厌的疣体。刚开始是一个,越长越大,激光打掉后复发,越长越多。好像是尖锐湿疣,才十岁的小孩。

博主回复:2009-07-18 08:57:59

朋友,就是把炒薏苡仁研磨成末,每次用水冲服就可以了,也可以放在粥里面一起煮,这样孩子可以接受一些。我觉得你的孩子可能就是一般普通的皮肤疣,不大会是尖锐湿疣,尖锐湿疣长在身体其他部位的非常的少见。


#

luochuanguan2011-05-31 20:18:34 [举报]
请问:
为什么吃了用薏米做的粥后,会拉肚子;即使不拉肚子,吃了薏米粥后会出现恶心的状况?

博主回复:2011-06-01 09:55:19

朋友,那应该是脾胃之气太弱了,应该配合山药等补脾的食物,或者停吃薏米。薏米以清为主,补的力量不足。

2012-02-11 20:43:5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e3f3.html

谈谈赤小豆
(2009-07-20 21:49:51)

赤小豆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食物,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在碗里见到它,比如在吃八宝粥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又看到它了,今天,让我们来聊聊赤小豆吧。

其实,赤小豆的药材分两种,一种叫赤小豆,一种叫赤豆,前者品质好,可是现在很少了,所以基本都是赤豆了,统称赤小豆。

估计大家可能想不到,在古人的眼里,赤小豆那叫一个神,可不是其他的食物能够匹敌的。

在古人的心中,赤小豆有特殊的本领,这是和迷信紧密相连的。

如《杂五行书》云;“常以正月旦,亦以辟疫病甚灵验。正月七日,七月七,男吞赤小豆七颗,女吞十四枚,经无病,令疫病不相染。”显然,这种有时讲究、男女区分等条件的小豆施术,并不是药物上的观念,怎么看都是做法术的一部分。再如《岁广记》曰:“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十粒,止赤白痢疾”,其理相同。还有接指认赤小豆就是厌鬼物的说法,《岁时杂记》云:“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豆,故是日作豆粥厌之。”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连服用赤豆的日子都规定好了,那是限于冬至,凡正旦、元宵、七夕、立秋,均有辟疫的灵验。

原来,在古人的眼里,这个赤小豆可不是一般的物件,它是辟邪的东西之一,一般辟邪的东西是水、火、铜镜等等的,其中就包括了赤小豆,也不知道赤小豆为什么如此被古人看重,总之是比别的食物高了一个级别。

还有更离谱的,话说晋代有位大名人,叫郭璞,这位学问很大,除了一般的学问,还擅长算命等手法,在《晋书郭璞传》里,居然记录着这位用赤小豆追女孩子的不光彩记录。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这位郭璞有一次去庐江,住在一个大户人家,您说住着就好好住吧,这位郭璞不是,他居然春心萌动,看上了主人身边的侍女,这位侍女估计也长得漂亮,郭大才子一看就晕了——怎么比刘亦菲还漂亮啊!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郭大才子一直都没有睡好觉,觉着自己如何不能和小一号的刘亦菲在一起生活,这辈子就算是毁了,可是“无由而得”,怎么能得到她呢?

接下来发生的,就显得郭大才子做事儿很不地道,估计是被爱情逼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郭大才子想出的办法居然是很上不了台面的(也不知道哪位兄弟更不够意思,给记录到史书里了)。

只见郭璞不知道打哪儿,弄了“赤豆三升”,然后半夜就围着这户人家的院子,撒这个赤豆,然后估计回到屋子以后,就又做了什么法(这个没有记载)。

结果,奇迹发生了,等天亮以后,主人一出屋子,吓得舌头吐出来老长了,因为他看到了数千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围着他的家,可是当走进这些红衣人的时候,这些人就消失了。

主人吓晕了,觉得自己被人黑上了,可是怎么想都不知来由,于是,就来请教郭璞(算是找对人了)。

于是郭璞装模作样地算了起来,最后,很煞有介事地告诉主人,原来就是你那个侍女,就是特漂亮的那个,不吉利啊,“君家不宜蓄此婢”。

主人还愣着:“哪个?你说的是哪个?”

郭璞差点急哭了:“就那个,特像刘亦菲的那个!”

主人也很急:“我不管她长的像谁,我只想知道,这个事儿怎么处理!”

郭璞告诉人家:“可于东南三十里卖之,则此祟可除。”

主人虽然也知道这位侍女漂亮,可是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赶快按照郭大才子的吩咐,去把这个侍女卖了。当然,买主就是居心叵测的郭璞安排好的马仔了。

就这样,大文人郭璞通过赤小豆的帮助,把一个女孩子搞到了自己的家里。

这事儿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第一:封建社会部分文人追女孩子的手法值得严肃批判;第二:古人心中赤小豆的地位和郭璞一样的高,都特神。

在今天,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即使在今时今日,在那里的民俗中也广有”撒豆驱鬼“的行为,只是所驱的鬼是外国鬼而已。


下面,再讲讲古人用赤小豆治病的故事。

根据《朱氏集验方》这本书记载:“宋仁宗在东宫时患痄腮,命道士赞宁治之”,这个痄腮就是现在的腮腺炎,宋朝的皇族和道士的关系很密切,有事儿没事儿都找道士来解决。

那么这位赞宁道士是如何治疗的呢?他是“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

大家一看,这个神啊,原来赤小豆果然是通灵的,居然用咒就可以调动它来治病。

当时,这个事情,有位中贵人,叫任承亮,这位亲眼看到了当时的情形,也是对道士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后来,这位任兄“自患恶疮”,当时一个叫傅永的朋友,“投以药立愈”。这个任兄很好奇,就问傅永,说您用这是什么药呢?结果,傅永回答得很痛快,说:“这个,赤小豆也。”

任承亮这才明白,噢,原来这个赤小豆不用念咒,也能治病啊,敢情这个道士念咒,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做法啊。

看来,宋朝皇帝被道士给蒙得很惨。

结果,这个故事还没完,后来,任承亮路过豫章,看到一个医生,治疗“胁痈”很有效,就是胁部患的疮痈,老任琢磨半天,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多嘴问了句:“莫非赤小豆曰耶?”说您用的药,是不是就是赤小豆呢?

这医生一听,大惊失色,噗通一声跪倒,忙哀求:“老大,您眼力真是好的,可是,我就用这个方子养活家里面三十多口人呢(用此活三十余口),希望老大您千万别向其他的人说啊(愿勿复宣)。”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记载,可不是跟郭璞那个一样神秘的,这个是有着很浓重的医学文献色彩的记载。

那么,这个赤小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呢?它到底能做什么用呢?

【原来,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功能主治: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入心、小肠经。】

上面宋仁宗的故事,就是展示了赤小豆解毒的一面。



【赤小豆最主要的功能,除了解毒,更主要的,是利水湿。我们下面把古书中的几个用赤小豆利水湿消水肿的方子列举如下:

  ①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②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③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④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可以看到,古人对赤小豆的利水功能很是倚重,很多的方子里面都用赤小豆,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发现,这个赤小豆确实能够利水。

我们通常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食疗方子,就是用赤小豆一百克,然后用一条一斤以上的鲤鱼,一起熬汤,尽量少放盐和其他调料,喝汤吃鱼,在中医里面认为,这个鲤鱼本身就是利水的食物,和赤小豆一起煮以后,作用就更加强了。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有时候水肿,比如腿部肿,是因为体内运化之力不足,导致的水肿,那么可以喝两次这个汤,很快就会消肿的,效果还是非常的确切的。】

当然,如果是严重的疾病引起的水肿,那么还是要去医院的。但是可以用这个方子作为配合治疗的方法。



赤小豆还有什么作用呢?

文献报道,【如果患了流行性腮腺炎,那么就可以利用赤小豆的解毒作用来治疗,用赤小豆五六十粒,研磨成粉,然后用鸡蛋清和清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然后敷在患处,对腮腺炎的恢复很有好处,可以起到迅速消肿的作用。】



【赤小豆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通乳,有的妇女在生产之后,乳汁的分泌出现问题,这个时候,也可以用赤小豆来解决问题,在南宋著名医家陈自明写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他提到自己的妻子生孩子以后,没有奶,“产后乳脉不行已七十日”,结果身为妇科大师的陈自明也是没有办法,用了很多药都无效,把孩子搞得瘦弱不堪,很痛苦。

这个时候,有朋友偶然地送给他们家一些赤小豆,结果陈自明就煮了赤小豆汤给妻子喝,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当夜乳脉通行”。

陈自明是大吃一惊,于是赶快翻书,结果看到本草书里面记载过,说赤小豆有通乳的作用。】

看来,无论是多大的名家,都有看书没看到的时候,这样应验了那句好,中医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



【在夏天的湿热天里,我们可以用赤小豆熬水来喝,一次用三十克左右就可以了,可以稍微的放入一点冰糖,如果脾胃不是虚寒型的,也可以放入一点绿豆,就可以增加祛暑的作用。】

【前几天,我们《养生堂》的节目里介绍了赤小豆和鲤鱼熬汤,治疗水肿的经验,结果我日前去北京电视台,正好有观众打来电话,她说她怀孕后,腿部一直水肿,很无奈,结果看了节目,自己就配了这个汤,喝了一次,腿部的浮肿就消失了,她来电话,要问是否可以一直服用下去。电话正好是我接的,我就告诉她:可以服用,但是不要一直喝,现在浮肿消了,就不用喝了,因为孕妇饮食的原则是多样性,不要一直使用什么食物坚持不变。】

看来,有的时候一些小知识还真的能在生活中起作用啊。

2012-02-11 20:46:24

#

bb02090082009-07-21 13:48:12 [举报]
罗老师:
您好!我是康宝妈,这段时间带着孩子坚持看上次那个中医,咳嗽依旧,可孩子的脸色好了些。我想还需要时间吧。看了您介绍这个赤小豆和薏苡仁的贴子,这段时间我们一家人都每天早上喝这两种豆子熬的汤,呵呵。我妈把这两种豆子每天晚上放几把在保温瓶里,灌入刚烧好的开水,放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倒出来,放在炉子上烧一开,加些红糖,全家再就点馒头什么的,当早餐吃。想问一下,这样行吗?我儿子现在在吃中药,也能每天喝这个汤吧!如果可以这么吃,要吃多久呢?是不是要吃到十月份?
请您百忙之中,抽空解答一下!很感谢您,上次看了我儿子的方子后答复的话,现在我心里平静多了,有底了,谢谢您了!
康宝妈

博主回复:2009-07-22 08:44:30

有湿气才赤小豆和薏苡仁啊,如果觉得都很好,就不用服用了,同时,也不用天天喝,一周喝几次就可以了,把它们当做普通的食物就可以了,只是如果有湿气,可以向它们倾斜一下而已。


#

医时助行2009-07-21 16:53:51 [举报]
罗老师:你好!听说有肾病的人能吃赤豆,而不能吃绿豆?有没有这回事呀.谢谢!

博主回复:2009-07-22 08:24:34

肾病,就是慢性肾炎的患者,最好不吃豆类的食物,因为豆类蛋白的颗粒较大,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所以一般不吃,用法是熬水,但是不可熬的时间长了,熬开锅就可以了,不要熬得破碎了。
张仲景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就是治疗肾病的,李可老中医说用它治疗急性肾炎三五副药就能好,所以赤小豆也是肾病的一个常用药。
但是,如果是慢性肾炎,时间很久了,注意不要泻肾太过,很多医生用大量泻肾的药,有的时候反而伤肾。


#

新浪网友2009-07-22 07:01:48 [举报]
赤小豆是不是红豆啊

博主回复:2009-07-22 08:09:41

赤小豆不是“红豆生南国”的那个红豆,赤小豆是食物,可以在超市买到的。北方也叫红小豆。

2012-02-11 20:47:1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k7y3.html

湿热季节谈一种皮肤病
(2010-07-18 22:26:04)

这些天天气依然湿热,我坐在屋子里面,汗就从额头流下,东北人,在干燥的气候中生活惯了,确实难以抵抗这种湿热。

在这种气候中,也有些疾病是要提提的。

昨天,我到楼下的小卖店买水喝,小卖店是一家河南人开的,店主是五十来岁的妇女,认识我,愁眉苦脸地开始向我咨询,她说自己乳腺长了东西,问我是不是癌症。

原来,很多天以来,她的乳腺和腋窝就觉得很痛,这有一段时间了,于是她赶快去医院检查,医院给她拍了好多片子,花了很多钱,但是从片子看没有大问题,最后认为是乳腺增生,没有乳腺癌,但是这位妇女说自己的左侧胳膊和后背也痛,于是各家医院又怀疑是心脏的问题,对心脏做了很详细的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

于是给她开了很多治疗乳腺增生的成药,让她服用。

这下她慌了,为什么这么痛啊,她说晚上睡觉都要忍着剧痛,今天遇到了我来买水,就问我,这到底是什么病啊?

我也看了片子,没有什么问题,然后看到桌子上放着桂枝茯苓丸、还有治疗乳腺增生的中成药,看来现在一般的医院也开中成药了,她说,吃了若干天了没有见好。

我也很奇怪,这到底是什么病呢?

于是帮助她分析:首先,如果是乳腺的问题,应该不会后背痛,所以可以暂时排除此类问题,如果是心脏的问题,那倒是比较危险,正好她是左侧胳膊疼痛,也有这个可能。

于是我在柜台上给她诊脉,然后查舌。



检查完了,我又看了看天,就是这个天,这么湿热的气候,突然想起另外一个病,于是我的心中豁然。

我告诉她,别担心,这不是心脏病,也不是乳腺癌,而是一个皮肤病,叫带状疱疹。

我对她说:把胳膊的衣服往上挽,找找,是不是有疱疹。

于是大家一起找,果然,就在胳膊的后侧,找到了一簇鲜红的疱疹!

然后,我让她在后背找,她的女儿也给找到了一小片。

这样,我就确定了,这是带状疱疹,中医叫“缠腰火龙”。

这个病一般长在腰上,但是,也有长在其他部位的,而且有的患者病邪发出来的不多,长在皮肤里面,此时需要经验才能判断出来。

这位妇女长的部位就是在上半身。

其实,如果各个医院的医生仔细思考一下,是可以正确判断的,可是,现在各科只考虑自己科室的病,我考虑心脏,他考虑乳腺,就是没有人从整体考虑患者的身体,此时的天气对人造成的影响等,结果让人家白白拍了那么多的片子,还认为自己是乳腺癌,吓得半死。

这个病有很多种证型,我判断她是肝胆湿热。

于是,我让她赶快吃龙胆泻肝丸,清利肝胆湿热,同时用赤小豆熬水当饮料喝,去湿解毒。

这事儿就过去了,刚才,我突然想到,应该把她的胳膊上的病灶拍个照片,留作资料,于是就拿着相机,跑下楼去,找到她,结果一看,疱疹已经基本退去了,颜色非常的浅,已经没有拍摄的必要了。

她说,药只吃了三次,现在感觉已经没有什么痛的感觉了。

这是湿热之毒已经退去,病势已去。

这个病,要及时处理,否则有的患者疼痛会持续很久,甚至几年。

刚才,门铃响,是这位妇女让家人给我送上来两箱水,说什么不收钱就跑了,等我一会儿忙完了,还要把钱给人家送去,其实我只是举手之劳,而且,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到了人家,我自己也很高兴的。



然后我想起,在网络上把这个病的资料给大家收集一下吧,让大家有个认识,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可以多留神一下。



以下网络资料: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蜘蛛疮”。

发病机制

  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

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

症状

  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

典型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带状疱疹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特殊表现

  ⑴眼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⑵耳带状疱疹(herpez zoster oticus):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⑷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病理

病因

  系由水疱-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virus,VZV)所致。VZV现已命名为人疱疹病毒3型(HHV-3),此病毒呈砖形,有立体对称的衣壳,内含双链DNA分子。VZV对体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的痂内很快失去活性。对此病毒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发烧,生气上火等,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此病现代医学称为带状疱疹,民间称为蛇胆疮,缠腰龙,飞蛇等称。

带状疱疹的主要特点

  1、年幼年长都会发病,以成人多见且症状较重;

  2、四季皆能发病,以春秋季和潮湿天居多;

  3、人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现疱疹,以躯干及面部最常见;

  4、发病就伴有疼痛,疱疹结痂后部分患者还会延续疼痛;

  5、水疱和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躯体中线。

危害

  发病期间,患者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神经疼痛最明显,使人寝食难安一般医疗机构无特效疗法,加上高额费用,更使人难以承受。如治疗不当或体质虚弱诸多因素所致,会转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少则年余,多则数年,患者将长期忍受痛苦折磨。一人发病,全家受累,影响生活质量。带状疱疹还有其特殊类型:眼疱疹、耳疱疹、内脏疱疹、疱疹性脑膜炎、无疱疹型带状疱疹等。这些疱疹既有特殊性,又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性,有些可致失明、耳聋,甚至死亡。这些病早期极易误诊,医患双方均应重视。

临床诊断

  簇集成群水疱,延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在明显的神经痛,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中间皮肤正常。

  在带状疱疹前驱期及无疹性带状疱疹,有时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或急腹症等,应予注意。

  本病有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后者好发于皮肤与黏膜交接处,分布无一定规律,水疱较小易破,疼痛不著,多见于发热(尤其高热)病的过程中,常易复发。

  偶尔也有与接触性皮炎混淆的,但后者有接触史,皮疹与神经分布无关,自觉烧灼、剧痒,无神经痛。

  在带状疱疹的前驱期及无疹型带状疱疹中,神经痛显著者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需加注意。单纯疱疹通常有在同一部位,有多次复发的病史,而无明显免疫缺陷的带状疱疹病人不出现这种现象。

2012-02-11 20:50:4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e721a0100eool.html

该如何去掉热痰
(2009-09-02 21:58:26)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成药,就是【复方鲜竹沥口服液】。

这个药是国家批准的方剂,很多药厂都生产的。

竹沥我已经介绍过很多了,在以前写的故事里面,这个竹子全身都是宝贝,竹叶可以清心火,竹竿的青皮刮去以后,把里面白色的肉刮成丝,叫竹茹,可以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有的时候可以用在妊娠呕吐上,著名的温胆汤里面就有竹茹,用来清胆经之热的。

竹子被竹蜂咬破了,会流出汁液,凝固了以后也是一味药材,叫天竺黄,也是清热化痰的,对于儿科的惊风有很好的作用。

如果把竹子砍成一段段的,然后烧竹子的中间,那么两端的断裂处,就会流出汁液,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竹沥了。

【竹沥是寒的,可以清热化痰,擅长清除四肢百骸的痰,无处不到,效果卓著。】

看看我们的古人吧,也不知道都是怎么琢磨的,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竹子,除了用来作几首诗,咏叹一下自己比别人高洁之外,还愣是给琢磨出了这么多个可以药用的部位,真是服了他们了,现在引进了那么多的洋植物,我都从来没有想过它们除了欣赏还能干什么,想想真是惭愧。

这个竹沥清痰热的作用十分突出,如果用得好,那绝对是让人惊喜。

比如,现代著名的中医江尔逊老中医,他在四川号称是专门治疗被医院判死刑的患者,很多患者手术后感染,咳嗽,痰声辘辘,生命垂危,江老用竹沥,一般用到一百克,然后配合一点化痰的药物,很快就可以转危为安。

但是,现在如果让我们自己去找竹沥,还真找不到,自己烧竹子更是没门儿,戴袖标的老太太们眼睛亮着呢,很多朋友听了我的介绍,去药店,可是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复方鲜竹沥口服液”的中成药,是小玻璃瓶的,静静的放在各个药店,一般很少有人知道,所以也很少有人买,那么,这个药是干嘛使得呢?我们怎么用它呢?

原来,【这是一个中成药,国家是有标准的,方子是鲜竹沥、鱼腥草、生半夏、生姜、枇杷叶、桔梗、薄荷油。】

【从这个方子我们可以看出,里面还有清肺热的鱼腥草,这个药是解毒的,生半夏是化痰的,以前很多人说生半夏有毒,但是现在很多医家反应,化痰还就是生半夏有效,炮制过后效果就不好了,生姜在这里是反佐的,怕竹沥太寒了,同时生姜也可以温化痰涎,枇杷叶是清肺热的,有降气的作用,桔梗是解毒排脓的,起向上宣泄的作用,薄荷是利咽的。】

那么,什么时候用这个药呢?

【一般是,痰很多,而且是黄的时候。】

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有位朋友,换了上呼吸道感染,准确的说是感冒没有控制住,结果整个上呼吸道感染了,找我,和我说了没多大一会儿,他的喉咙里就都是痰,然后会咳出来,很浓的一大块痰,黄色的,成块,满地找纸,吐去,听着都难受得要命。没多大一会儿,又是如此。周围听到他吐痰的声音的人也都快吐了。

他还微微发烧,这是炎症带的。

这哥们是个大块头,但是这种大块头一旦病了,还真可怕。

当时我想清热透邪是一定的,但是他的这个痰可是应该化去,用什么呢?当时我就想起了这个复方竹沥,鲜竹沥我是找不到了,这个应该也可以代替吧,就给他开了双花九克、蒲公英九克、连翘十二克、前胡六克、防风六克,然后让他去买这个复方鲜竹沥口服液。

结果,这位到家没多大一会儿,就给我来电话,说效果太好了!我听得直晕,不会吧,这种感染哪里能这么快就见效呢?

结果询问之下,才知道,他还没有熬草药呢,因为这个口服液方便,进屋就立刻打开喝了两小瓶(这个瓶像三精双黄连的那种小瓶),结果,就在喝完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觉得自己的痰开始明显的少了,非常的明显,此时他还没有熬完中药呢。

当然,这样治疗就省事了,他的痰,第二天基本就消失了,后来他恢复得也很快。

这是我第一次对这个药有印象,非常的深刻,完全出乎意料。起效迅速,干净利落。

后来经常用,效果总是很好。

【要知道,在很多老人的疾病里,这个热痰是很讨厌的,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个痰清不干净,导致病情总是很复杂,很多都要在医院里面吸痰。】

所以后来我就经常介绍这个药,结果反而是到现在,我还没有真正地使用过纯粹的竹沥了。每次看到王孟英治疗温病为了取竹沥,他居然有时让家属烧了几十根的竹子,心里就想:这也就是在江南吧,这要是在北京,园林部门罚晕你。

而且,看到这个复方鲜竹沥的方子配得确实不错,所以也就这么用下来了。

【用这个复方鲜竹沥液的临床指征是:有痰,痰必须是黄色的。】

这个方子不适合寒证,比如痰白,鼻涕清,那就不适合了。



秋天来了,这两天听到路上很多人在咳嗽,就想起了这个中成药,给大家介绍一下,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一下这个药是干嘛的,万一自己有这个情况,买来喝喝,可以减轻病情的。

2014-08-14 10:44:13

u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