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失海外近20 年:归父敦归来

 RK588 2015-10-22

2014年8月3日,纽约世界著名的收藏家、古董商安思远先生以85 岁的高龄与世长辞。伴随着今年3 月佳士得“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拍卖会的举办,有关他传奇收藏经历的文章铺天盖地,其中的一些文章都提到了安先生曾经捐献给中国的一件珍贵的青铜文物——归父敦。作为整个事件的经历者,笔者将这个尘封了十几年的故事奉献给读者。



安思远


中国文物藏纽约


2002 年4 月的一天,纽约。著名的收藏家、古董商安思远先生正在家中翻阅着图书资料,当看到1985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文物》杂志第6 期时,一篇题为《河北唐县出土西周归父敦》的简讯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沧州地区文化局文物组征集到的出土于河北唐县东峝巃的一件带铭文青铜器“归父敦”的情况。安先生开始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连续阅读了三遍,经确认无误后,即刻走到自己的收藏间,找出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香港购得的一件青铜器,经详细对比,《文物》杂志介绍的那件叫做“归父敦”的文物,无论尺寸大小还是铭文内容与安先生家中的藏品竟是一模一样。


归父敦


怎么回事?中国地方政府收藏的文物怎么成了自己的收藏品,难道中国的文物被盗、走私出境,过了近20 年他们还不知道吗,想到这里他拨通了国家文物局外事办公室的电话,找到了他的老朋友,时任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的王立梅女士,向她通报了自己的发现。


地下现宝物


1982 年秋后的一天,像往常一样,河北唐县东峝巃村农民尹志国为了垫猪圈正在村南起土。突然,铁锹碰到一个硬东西,向下挖不动了,他下意识地放下铁锹,用手扒拉一下松动的黄土,这时一个带绿色锈迹,造型为扁球体的器物呈现在眼前,东西不大,十七八厘米高,直径二十多厘米,器物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盖还有喇叭形的捉手,体侧有两个环耳。盖内还有一些像虫子一样怪字。敲了敲还有金属声音,他感觉挖到了宝贝,看看周围没人,赶紧把东西藏在拉土的排子车上,草草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带着挖出的宝贝回到家中。跟家人踅摸了半天也整不明白挖出的到底是个啥宝贝,等擦去了部分绿锈,发现宝贝是铜质的,联想到扁圆扁圆的形状,近似于炒菜锅的摸样,所以他们给宝贝起了个名叫“小铜锅”。


唐县地处冀中西部太行山东麓,山区平原各半,这里历史悠久,为古唐尧封侯之地。作为革命老区,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工作、战斗并以身殉职的地方。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政治、自然资源优势,但受几十年政治斗争和左倾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的唐县依然是著名的贫困县,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难。像尹志国这样的农民,从地下挖到宝贝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卖掉换钱,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但这么完整的东西当废铜烂铁卖似乎有点亏,想卖个好价钱,就要择机而动,于是宝贝暂时留在了尹家。


交献国家


时光荏苒,一晃一年多过去了。


尹志国有两个女儿,老大叫尹改儒,此时已经到了结婚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她嫁给沧州市一个叫穆文杰的小伙子。有一次,小两口逛街时来到沧州晓市街附近,看到一个机关大院,门口写有“沧州地区行署文化局”的字样,平时听人说过,文化局是国家的文物管理机关,想到父亲从地下挖到的小铜锅,很可能是一件古代的文物,于是俩人商量了一下,想回唐县老家说服父亲,把宝贝拿来,叫文化局的专家鉴定一下,兴许是个值钱的文物,合适的话就卖掉换钱。


1983 年11 月21 日,尹志国在当时的生产队开出一份证明信,证明是大队同意尹家出售出土小铜锅的。11 月25 日,尹志国的大女儿尹改儒和小女儿尹彩儒带上信件和小铜锅来到沧州地区行署文化局。看完证明信后,文化局文物组的王敏之先生和刚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卢瑞芳女士热情地接待了她们。经初步鉴定,他们认为:出土器物为我国西周时期的文物,


沧州文化局收条及穆文杰收回文物的字据

唐县文保所致沧州的信函

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属国家二级以上珍贵文物。按照198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陆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属于国家所有的出土文物是不能买卖的,但对于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偶然发现的出土文物,如果能够主动捐献给国家,国家可以依法给以适当的奖励。文物组的同志们耐心细致地给姐妹俩讲解了国家的法律政策。姐俩也深明大义,表示愿意按照国家的法律把文物交献国家,于是文物就留在了沧州文化局,王敏芝和卢瑞芳还以沧州文化局的名义给尹改儒打了收条,内容为:今收到保定地区唐县东峝巃村尹改儒同志送来“铜锅”(证明信的名称)壹件(口直径23.3 厘米)。同时她们发放给奖金三十元。


《文物》杂志第6 期刊登的简讯《河北唐县出土西周归父敦》全文

征集到小铜锅的王敏芝随后对器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经测量,该器通高16.5 厘米。器盖高7.1 厘米、口外径23.3 厘米。捉手呈喇叭口状,器盖边沿外侧有三个支爪卡在敦口外沿防止滑动,器身侈口,束颈,折肩,鼓腹,圜形微平底,口沿外侧左右各附一环形耳。器盖捉手中部有涡纹,器肩部有弦纹两道,盖内还有两行铭文,内容为:“鲁子中之子归父为其膳敦”,根据器物造型与铭文字体推断,王敏芝认为归父敦为西周时期的器物。王先生将文物照片和铭文拓片以及写好的一篇300 字的简讯寄送到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这篇简讯在当年的《文物》杂志第6 期刊登。


鲁器鉴史


当然,王敏芝先生的研究只是初步的,经过王恩田等学者的研究得知,铜器铭文中的“子中”、“归父”是人名,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该敦是“归父”生前使用过的一件美食器,因此县出土的这件文物并非当初推断的西周时期,它应当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遗物。


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子中”、“归父”及其家族在春秋历史上十分了得,是曾经影响过鲁国乃至春秋历史进程的人物,同时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姓氏起源的鼻祖。



归父敦铭文


公元前11 世纪,周武王建立周朝。西周初年,周武王弟弟周公旦辅佐天子周成王,在打败了伙同武庚叛乱的殷商旧属国后,其长子伯禽被分封到其中的奄国故土建立了鲁国。首都位于今山东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历800 年左右。共传25 世,36 位君主。归父敦铭文“鲁子中之子归父为其膳敦”,中的“鲁”就是指伯禽分封的鲁国。“子中”之“中”又读作“仲”。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名“仲”的不乏其人,但“仲”有儿子叫归父的只有鲁庄公(前693-前662 年)之子襄仲。所以铜器铭文中的“子中”应是襄仲,襄是其谥号,字子仲,名遂,又称仲遂。其出生年月无载,卒于鲁宣公8 年(前601 年)。历史上,因为襄仲曾居住在鲁城东门附近,故经传常称之为东门襄仲、东门遂,其宗族称东门氏。铭文中的“归父”为器主,襄仲之子。史称公孙归父,字子家。“膳敦”中的膳,即美食也。敦,器物名称,用以盛黍稷。而器物上的襄仲和归父父子在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生动传奇的故事。


(一)执掌鲁国


研究发现,从鲁僖公18(前642 年)年开始,这位叫襄仲的鲁国大夫及其子归父,前后执掌鲁国朝政40 余年,历僖、文、宣三世,在鲁内政外交中活动十分频繁,一些重要活动影响了鲁国的历史进程。



齐桓公在位期间,鲁国依附于齐国。但桓公一死,鲁国立即寻机摆脱控制。这使新继位的齐孝王十分不快,公元前634 年,齐军大举进攻鲁国北境,鲁僖公演出了一段展喜犒齐师的外交大戏后,才使齐国退军。经过这次事件,鲁国认识到要想解除齐国的威胁,必须寻求大国保护。于是,东门遂等作为鲁国使者出使楚国,商讨联楚伐齐。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东门遂他们说服楚王派大军助鲁伐齐,两国的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齐国谷地(今山东东阿),暂时减缓了齐国对鲁国的威胁。


随后的东门遂逐渐成为鲁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僖公后期他先后代表鲁国帅师伐杞、朝聘周天子,觐见晋文公、联晋攻打并瓜分曹地,挥军伐邾。鲁文公继位,他仍然把持朝政推行了依晋联齐的外交政策,向齐“纳币”,与之联婚,赴晋会葬晋襄公,与晋衡雍会盟,合兵救郑,同齐国在郪丘和谷地两度会盟,奔走于晋、齐之间,保持平衡关系。


(二)与“三桓”争斗


鲁桓公(前711-694 年在位),生有子同、庆父、叔牙、季友四个儿子。桓公死后子同继位,是为鲁庄公。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后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又简化为孟氏)。叔牙的子孙被立为叔孙氏。季友子孙被立为季孙氏。因为桓公后代,故被称为“三桓”,他们在政治上互相支持,联合执政,在鲁国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作为鲁庄公的直系子孙,东门氏执政得势后无论是在个人关系上还是在政治上即刻与“三桓”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襄仲执政第一年(前643),“三桓”就给了襄仲一的下马威。“三桓”中的公孙敖(孟孙氏)趁鲁僖公在淮参与齐桓公召集的会盟期间,自作主张,帅师灭掉了项国(今河南项城县)。齐桓公震怒,以擅灭小国的罪名,扣留了鲁僖公。僖公夫人声姜,原本是齐国女子,得知丈夫被扣甚是着急,迅速面见齐桓公求情,齐国才放回了僖公。鲁文公七年(前620),莒国被徐国讨伐,莒要求与鲁国结盟,公孙敖代表鲁国赴莒国莅盟,顺便为执政的襄仲迎娶莒国的一位女子,但途中见看到莒女长得十分美丽,便动了邪念,想到这么漂亮的女子将成为自己的冤家的老婆,心中甚为不快,他一不做二不休,竟将莒女带回自己家,摆宴设席成为自己的妻室。这时的襄仲娶妻心切,但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差人打听方知未婚妻被托付迎亲的公孙敖娶走了,夺妻之恨使他勃然大怒,欲带人攻击孟孙氏,可又惧怕三桓联合反击,后来叔彭生从中调停,二人以放弃莒女相妥协。但公孙敖的放弃是权益之计,他根本没把襄仲放在眼里,过了段时间,借机来到莒国,还是娶了这位绝世美女。襄仲得知也无可奈何。


公元前609 年,鲁文公死后,产生了君位之争。文公有两个妃子,长妃齐姜生有二子,长子恶,次子视,鲁文公在世时恶已立为太子。次妃敬赢生子姬俀。襄仲与敬赢关系走得较近,所以俩人密谋欲立公子俀为君,但遭到叔仲惠伯等的反对。襄仲就寻求齐国帮助,此时的齐惠公新即位不久,正考虑拉这位老邻居为自己的后援,于是默许了襄仲的请求。随后,东门氏派人杀死太子恶及公子视,并设计处死了叔仲惠伯,拥立公子俀继位,即鲁宣公。鲁宣公是襄仲扶植继位的,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但三桓凭借自己庞大的势力处处与东门氏为敌。宣公初得大位时,莒国太子仆携带国宝投奔宣公,宣公、襄仲等非常高兴,准备赐封邑给莒太子,季文子拿到鲁宣公的君令后竟不屑一顾,大胆的把赏赐封邑令改成驱除令,派有司赶跑了莒太子。使东门氏非常难堪。宣公八年(前601),襄仲在出使齐国途中病死。


襄仲死后,其子公孙归父有宠于宣公,骄横一时。宣公十年(前599),帅师伐邾,取绎(曲阜东南)。次年,又帅军与齐师联兵伐莒。宣公十四年(前595),公孙归父与齐侯会于谷,见晏子,与言鲁事,很是自信。


(三)争斗失势


此时鲁国历史上的公卿争权已经达到了顶点,由于成季的孙子季孙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势力,开初税亩,使得私田兴起,“隐民”剧增,三桓获得鲁国平民拥护。鲁宣公看到三桓日益强盛及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情况,“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他与执政的公孙归父商量,欲兵灭三桓。但国人拥护三桓,使用国内兵马或许不妥。于是,宣公十八年(前591),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借兵。可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宣公去世。


此时季文子趁机发难,季孙氏以襄仲立宣公是“杀嫡立庶”,同时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斥责他南通于楚,不能坚事齐、晋,使鲁国没有强援。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归父俨然成了乱臣贼子。公孙归父闻知此事,于是连忙逃到齐国避难。


鲁国开始了季文子执政时期,开启了季孙氏祖孙几代人在鲁国的执政专权之路。自此,东门氏在鲁国败落。


(四)东门始祖


公孙归父逃往齐国后,其后代子孙遂以祖号“东门”为姓,称东门氏。故东门氏的始祖就是公子遂。历史上,“东门”姓曾在济阳,相当于现在兰考县一带地区形成望族。后来东门氏逐渐散叶各地,出过一些名人,如西汉时的经学家东门京,此人善相马,创作了铸造铜马的方法献给汉武帝,名曰铜马法。汉武帝诏令立铜马于鲁班门外,改鲁班门名为金马门。还有汉代经学家东门云,学公羊春秋经,曾官至荆州刺史、文东平太傅,有惠政。曾将《公羊春秋》传授给琅琊王,徒众很多。由于姓东门的不是很多,后来东门氏未能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客死唐县


鲁国大夫的美食之器为何埋藏在几百公里外的唐县,历史已经无载,我们只能做出些大胆的推断。归父是在出使晋国归国途中得知国内的变故才逃亡齐国。由于路途遥远,出使晋国的使节团队携带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具应该在情理之中,这件青铜敦有可能就是归父本人比较喜欢并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之一。出土于唐县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唐县东峝巃村西侧不远处就是一个叫北城子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北城子是一座著名的重镇,非常繁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唐县北城子附近还保存着大量春秋到战国初期的墓葬,经常出土包括鼎、豆、壶、盘、匜、甗或鼎、豆、壶、瓿、簋器物组合的青铜器。附近有一条自东向西的道路,它是唐县向西进入太行山区前沿的必经之路,这里地势险要,丘陵起伏,20 年前北城子村东约500 米的山岗上还断断续续的存有古城垣北垣,高约4 米,城墙夯筑,厚约5 米。


春秋中期以前,唐县大部分地方属于燕国,但燕国主要控制着唐(滱水)河以北地区,唐河以南有可能经常与晋国形成拉锯态势。北城子刚好在唐河以南。这里有可能是归父出入晋国的一条主要道路,多次的交往归父与晋国可能还有燕国的高层保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


归父逃到齐国后的情况历史也没有记载。可以想象,避难者的境遇会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齐王与归父交情甚笃而与赶走归父的季孙氏交恶,归父的情况则无虞。如果发生了新君临位或其他政治原因,出现了齐鲁握手言欢,有可能会出现鲁国要求引渡归父回国受审的情况。当初庆父逃到莒国,就是被季友买通了莒国,将其引渡回鲁国处死的。当然,即便出现了齐鲁和好,齐国是大国,也不会随便引渡像归父这样有身份的避难者,考虑到齐鲁关系,最佳的方案就是将归父驱逐出境,叫他到第三国避难。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归父极有可能再选择一个关系较好的大国避难,晋国成为首选。


作为晋国,老朋友投奔,自然应当收留,但于鲁国的关系也应兼顾,安排在晋国都城不太方便,于是安排到唐县北城子。北城子一可以往西进太行山入晋国的腹地,二可以往东往南经华北大平原到达齐鲁大地,随时准备卷土重回鲁国掌权。


可是归父到死也没等到卷土重来复辟的机会便客死他乡。死后其家人便把他和包括铜敦在内的生前喜爱的物品埋葬在城外东面的墓地中,即今天的东峝巃村村南。


当然,铜敦也可能是归父的某位后人从齐国带着这件美食器来到北城子,或生活在北城子的归父后人在归父死后仍然使用着这件美食器。而此时,西北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少数民族白狄族已在公元前555 年来到了晋燕交界处的唐县一带并建立了鲜虞国。归父的后人也可能与白狄这些少数民族杂处一地,这里处于晋燕两国交界地带,管理环境宽松,有利于逃难者生存。若干年后


归父的某位后人死去,便将祖上留下的这件宝物随葬在了北城子城东的墓地里。可惜由于不是科学发掘,铜敦是出土于墓葬还是窖藏等难以知晓,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立案侦查


在中国的杂志上发表了的文物,成为大洋彼岸收藏家的藏品,莫非河北又出了一起文物走私案?安思远先生的电话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经局领导同意,王立梅处长将电话打到了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要求河北调查此事。


安思远先生与启功先生和王立梅女士


一年前,河北五代时期定易节度使王处直墓的两件汉白玉彩绘武士像被陕西盗墓分子盗出后于1995 年走私出境,河北省文物局发现线索及时报告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外交部的努力下,经与美国司法部门及安思远先生合作,成功将两件文物追索,并返还我国,此事曾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当时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后,中美两国政府一次难得的文化外交合作。


笔者当时正在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工作,参加了王处直墓彩绘武士像追索的全过程。接到王立梅处长的电话后笔者向主管副局长睢国强进行了报告,睢局长直接把调查任务交给笔者。


笔者与省公安厅刑侦局闫泽利副处长三次赴唐县和沧州了解情况并要求唐县立案侦察。从沧州提取了当年尹改儒到沧州文化局交文物的手续以及穆文杰索取文物的手续原件。


2002 年8 月,唐县传来消息,公安局办理此案有所突破,已查到两名涉案人员,其中一人是唐县人,另一人是沧州人,然而到了9 月20 日省文物局收到了唐县旅游局17 日上报的一个《关于侦察出土文物“归父敦”的情况报告》,该报告称:2002 年8 月17 日唐县公安局对出土文物“归父敦”审批立案。调查取证的结果为:“归父敦”是尹志国于1982 年挖土时挖出,因女儿婚嫁沧州,村干部尹志国于1983年11 月21 日在大队开出一份介绍信及归父敦交给两个女儿去沧州市鉴定并出售。1983 年l 1 月25 曰,沧州地区行薯文化局王敏之等认为出土器物是西周时期文物,属国家二级以上文物(未出鉴定报告),经做思想工作后姐俩同意将文物交献文化局,并领取到奖金三十元。尹改儒回家后把情况告诉了父亲。后尹志国交给尹改儒一份唐县文物保管所的信件,称唐县文物保管所已知其挖出文物,要其取回交由唐县保管。1983 年12月26 日尹改儒持唐县文物保管所的信件和丈夫穆文杰一起到沧州地区行署文化局找到王敏之,取回了“归父敦”。尹志国1992 年因病去世。经东峝巃村现任治保主任尹江会回忆,当时(1983年)听说尹志国将“归父敦”以二、三百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名到该村收购文物的文物贩子,现没有查处买卖文物时的在场人员及文物贩子的线索。所以尹志国把“归父敦”卖给了谁及“妇父敦”怎样走私出境,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之中。


该报告显然与8 月份传来的公安局办理此案有所突破的消息不一样。同时唐县文物、公安方面也始终没有谈及唐县文物保管所出具信函要求索回文物的情况。按照常理,持文物保管所的信函索回的文物应当交回唐县文物保管所,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这是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难道是文保所一时大意只出具了信函并没有向尹志国索回从沧州拿到的文物吗,还是尹志国其实已将归父敦送到了文保所,并送给了所长?


当然对这事不应该进行过多的猜想,还是应当相信唐县旅游局的报告,报告告诉我们:归父敦从沧州取回后,尹志国以二、三百元钱的价格卖给了文物贩子。有现任治保主任尹江会回忆为证。当事人尹志国于1992 年去世,事情死无对证,案件侦查破将无限期进行。


归父敦归来


不过安思远先生并没有等待中国方面的案件侦破结果。


被称为“中国古董教父”的安先生既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收藏家,同时更是一个世界著名的古董商,与某些唯利是图的古董商不同的是,他是一个聪明的商人,当商机会到来时他会毫不客气,但他又十分通晓取与舍的道理。正如2001 年将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被盗的另一件尉迟恭浮雕石刻主动送还中国政府一样。在看到中国文物在杂志上已经登载了归父敦的简讯后,就决定将这件珍贵的春秋时期的文物送回中国。以兑现他曾经说过的:我有很多的财富都来自于中国艺术,所以我希望我的收藏能够回到中国。让她物归原主才是最好结局。

 

2012 年6 月,他委派专人乘飞机从纽约将这件珍贵文物护送回中国,送到了国家文物局。拿到这件回归的文物王立梅处长立即找到了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的李季先生,因案件侦破工作尚未完成,归父敦被暂时存放在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天的国家博物馆。流失海外近20 年的归父敦终于归来。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2015年10月20日,原文标题:《归父敦归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