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自控力不强的孩子,游戏化学习为什么特别有效?

 凡人sypls 2015-10-22
老师们都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具有持久学习动力。但是他们总能在班级中看到有一些孩子在学习上“有惰性、不稳定;有兴趣、不持久”,特别是小年龄的孩子,刚入学的孩子,似乎常常在学习中显得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那么是否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训练,更多的规训、更长的学习时间、更少的自由玩耍,让他们接受更多的压力和磨练呢?


  在总结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时,神经生物学家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说:一直以来,人们对“学习”存在一个巨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学习都是“有意识”进行的。


  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对世界进行着学习,而大部分的学习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完成的。

  人脑中的情绪系统,正是“无意识学习”或者称“隐性学习”的核心机制。换言之,使用压力与磨练来对付自控能力较弱的小年龄孩子,或许是缘木求鱼

  孩子在学校学习和成长中必然要不断面对挑战和压力,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却证明,过度的紧张和压力是造成绝大部分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难道我们遇到的,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突破性进展,更加明确地解释了孩子成长中的需求。

  专门研究人际交往与神经发育的神经心理学教授科佐利诺(Louis Cozolino)博士认为,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的负情绪过于激烈,那么下次,他更可能会本能地“逃避”、而不是理智地“面对”这类挫折。

  有一次,听到一位成就斐然的台湾戏剧艺术家说到自己小学的的经历,恐怕大家对这类事情并不陌生: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拿着我的数学作业说,你实在太不可救药了,教了这么多遍还不会做,简直是个数学白痴……,这句话好像一把利剑刺痛了我,让我从此完全不喜欢上数学,逃避数学学习……”

  年届花甲的他回顾这段经历,不无遗憾的述说,他一直在讨厌、惧怕并逃避的,并不是数学。或者说,数学只是无辜的替罪羊。假如当年是在语文课上被批评,那么他现在很可能就不是一位戏剧家了。


  专门研究情绪自控的神经学家舒尔(Allan Schore)博士则更加具体地指出,孩子的神经机制尚未成熟,在面对过大的挑战时还无法有效调节本能冲动所造成的巨大压力,这时他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逐步调节情绪冲动。

  必须再次强调,我们绝不是在宣扬要躲避一切情绪和压力,而只是想明确大人在孩子成长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功能。

  压力并不可怕,恰当的压力反而是成长中的必需;可怕的是持续的压力,而导致压力持续的原因,则是孩子没有得到来自成人的及时帮助。

  因此,我们要做的既不是强迫孩子咬牙硬挺(因为强迫只会增加压力),也不是帮孩子逃避挑战(其实是我们自己想逃),而是帮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有效地缓解压力,从而能够继续向前。


游戏是让孩子缓解压力的一种互动方式

  游戏是孩子天生了解并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

  教师比较习惯的是只用嘴说道理,而孩子会更多地用眼神、表情、以及全部身体来唱来跳;

  教师习惯用头脑去分析过去和推理将来,而孩子会更多地用心来感受现在;

  教师眼里的世界充满了已知的答案,而孩子眼里的世界却意味着无数新奇的可能。

  在课堂上运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和交往,打破了“我是个大人,我要教你道理”的框框,这个框一旦被突破,孩子少了压力,教师也更加轻松自在的状态。

  除了“轻松自在”的状态之外,教师收获更多的是对孩子内心的认知,对情绪与人的思考,对沟通技巧的更新。

  有的老师在保持童心方面“天赋异禀“,这个方法,可能早就被他们得心应手的在无意识地运用了。

当孩子在游戏的笑声中释放了恐惧,并且不再为自己的胆小而感到羞耻,自信也正在他的心中悄然成长。他的压力释放能力不断增强,学习将更多地表现出坚持、克服困难等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