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校对

 殘荷聽雨 2015-10-22

《红楼梦》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校对

南京 郑立德

《红楼梦》历史悠久,体量庞大,成因复杂,因而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校对。鄙人已撰写多篇红学论文,诸如:《辑与版本统一》、《听写与<红楼梦>抄本刻本》、《引文必须忠实于“本经原典”》、<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等问题》、《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处理<红楼梦>的文字》、<红楼梦>的若干条回目需要修改》,均直接或间接、全部或部分地围绕《红楼梦》文本的校对。

但仅此还不够,尚需再撰此文予以补充。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再谈谈《红楼梦》文本的校对问题:

音讹

上述拙文《听写与<红楼梦>抄本刻本》,为鄙人五年前所撰,该文指出《红楼梦》的抄本刻本主要是以听写方式完成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从头至尾均有听写造成的差错,换言之,“音讹”是贯穿全书的。而此前的校注者似乎没有发现这一问题,从而使大量的差错成了漏网之鱼。相当多的“音讹”隐藏得很深,不瞪大眼睛就发现不了。因此,必须全神贯注地搜索“音讹”。上述拙文列举了大量“音讹”的实例。

形讹

也许用毛笔抄写的“十”字容易被误认为“千”字,第六十一回的“鸡蛋风波”,很多版本就把鸡蛋数字弄错了。到底凑了多少个鸡蛋来,蔡校本云:“庚辰、蒙府、戚序、甲辰、程高本作‘二千个,今排印本多从之;列藏本作‘三千个。其实,都是不合理的。文中提到这是单管姑娘的厨房,四五十人一天不过用鸡鸭各二,肉十来斤,何用二三千个蛋?还说‘不肯做上去’。一碗蛋汤只用一二个蛋,尚怕用掉后没有应急的,可知凑来的是‘二十个’无疑,且与莲花儿翻出‘十来个’正相符合,故从己卯本。”无疑,蔡校本是对的。如果厨房里有二千个鸡蛋,柳家的再麻木,也不会为一两个鸡蛋跟司棋她们闹翻天的。再说,一次弄来二三千个鸡蛋,那就不是小厨房了,那是大超市!

同样的例子,诸本第四十二回,平儿给刘姥姥介绍送她带走的东西。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声佛了,……。第二天,鸳鸯又向刘姥姥介绍送她带走的东西。刘姥姥已喜出望外,早又念了几声佛……。这样表述是不合理的。说刘姥姥对平儿、凤姐“千恩万谢”,读者可以理解,因为这是虚指,不是实指,连续道谢七八次也可以叫做“千恩万谢”。但刘姥姥的道谢次数却是被坐实了的,你看,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刘姥姥不觉得累吗?要念多长时间啦?反过来看,平儿送刘姥姥带走的东西,能有几千件吗?那要介绍多长时间?所以,还是改为“念了几声佛”比较妥当。也许有人说,这是夸张,不必认真。但,这样的夸张有意思吗?如果有意思,那么,改为念几万声佛,如何?

前后不一

诸本第五回,关于李纨的判词[晚韶华]中有一句:“只这带珠冠,披凤袄,……”;而第一一九回也有一句:“……大嫂子还要带凤冠穿霞帔呢。”前者不规范且不常用,应与后者统一。

多本第六十四回,“又使人将张华父子叫来”应改为“又使人将张华父亲叫来”。因为第六十八回写道:“凤姐一面使旺儿在外打听细事,这尤二姐之事皆已深知。原来已有了婆家的,女婿现在才十九岁,成日在外嫖赌,不理生业,家私花尽,父亲撵他出来,现在赌钱场存身。父亲得了尤婆子二十两银子,退了亲的,这女婿尚不知道。原来这小伙子名叫张华。”看来当初退婚时,只是张华父亲一个人在场,张华肯定不在场。张华有没有兄弟?如果有的话,会不会跟着他父亲去?这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诸本第一一六回,“一面叹息,一面又取那《金陵又副册》一看,看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先前不懂,见上面尚有花席的影子,便大惊痛哭起来。”再看诸本第五回,“又一个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开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的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两相对照,第一一六回中的金陵又副册》应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一一六回中的花席”语意不明,应遵照第五回,用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八个字。

事理、情理、文理不通

诸本第五回,关于李纨的判词[晚韶华]中有一句:“……也抵不了无常性命。……”此句语意不通。“抵”与“性命”搭不上,因此处并无“抵命”之意;“无常性命”不通,一般说“人生无常”而不说“性命无常”,此系听写之误,应为“无常索命”。上下文的意思是,即使戴了凤冠、穿了霞帔,也抵挡不了无常鬼来索取性命。查《现代汉语词典》,“抵”有“抵挡”之意;“无常”的一种解释是“鬼名,迷信的人相信人将死时有‘无常鬼’来勾魂。”通常是这样描述的:无常鬼手持铁链,朝将死的人脖子上一套——走你!于是这个人就一命呜呼。

第六十四回,有的版本有如下一段:只听见里面哭声震天,却是贾赦、贾琏送贾母到家即过这边来了。当下贾母进入里面,早有贾赦、贾琏率领族中人哭着迎了出来。他父子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这句话本身就有点矛盾,贾赦和贾琏既送贾母过这边来,又率领族中人哭着迎了出来,难道他们有分身术?或者忙得来回跑?实际上,第六十三回已有交代,是尤氏怕贾母路上无人,派贾?、贾珖来陪护贾母的,当然也是他们两个负责送贾母到家,并且一边一个挽了贾母。用不着贾赦这个老头子去挽贾母,况且贾母、贾赦母子之间有隔阂,贾赦该知趣,他去挽贾母,贾母心中不会舒服的。有的版本有如下一段:只听见里面哭声震天,却是贾赦、贾政送贾母到家,即过这边来了。当下贾母进入里面,早有贾赦、贾政率领族中人哭着迎了出来。赦、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赦、贾政在旁苦劝,……。其实,这个场合,没贾政什么事。证据是,第六十三回写贾敬去世;第七十回,袭人道:“……这三四年的工夫,难道只有这几张字不成?……。”袭人说的“这三四年的工夫”就是指贾政在外做官的时间;第七十五回,贾政吩咐:“把我海南带来的扇子取两把给他。”可见他做官之地离京甚远;第七十六回,贾母对尤氏说“可怜你公公(去世)转眼已是二年多了”。可以看出,贾敬去世时,贾政还在遥远的南方做官呢。即使骑马(当时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也赶不回来。就算是骑上千里马,朝发夕至赶到家,恐怕再忙也要抽空检查贾宝玉的功课,宝玉及其丫头们,还有他的姊妹们肯定要忙乱一阵子,而书中却看不出任何迹象来。所以,这段话应该是:只听见里面哭声震天,却是贾?、贾珖送贾母到家即过这边来了。当下贾母进入里面,早有贾赦率领族中人哭着迎了出来。贾?贾珖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赦和众人苦劝,……。这一段,霍紫校本即是如此表述,无疑是正确的。

又如诸本第一一九回,见宝钗也是白瞪两眼。袭人等已哭得泪人一般,只有哭着骂贾兰道:“糊涂东西!你同二叔在一处,怎么他就丢了?”这一段给人的感觉是袭人加入了骂贾兰的行列,而且是带头人物。殊不知,袭人在贾兰面前,大体相当于赵姨娘在贾宝玉面前,地位比赵姨娘还要低一些。赵姨娘是贾宝玉的“小妈”,而且把贾宝玉视为眼中钉,但贾宝玉进房间时,她却不得不替贾宝玉打起门帘。第二十回,赵姨娘见他(贾环)这般,因问:“又是哪里垫了踹窝来了?”一问不答,再问时,贾环便说:“同宝姐姐玩的,莺儿欺负我,赖我的钱,宝玉哥哥撵我来了。”赵姨娘啐道:“谁叫你上高台盘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哪里玩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正说着,可巧凤姐在窗外过。都听在耳内。便隔窗说道:“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你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赵姨娘也不敢则声。可见在贾府,虽然是亲生母亲,且有半个主子的身份,也不能骂有小主人身份的儿子。袭人地位低下,且奴性较强,她怎么敢骂贾兰这位小主人?除非她疯了,而事实证明她并没有疯。其时李纨就在旁边,李纨如何能没有表现?作者如何能不写李纨?这四人之中,也只有既是母亲又是主子的李纨能骂贾兰。作为祖母的王夫人都不会骂贾兰的。请看,贾兰要去找贾宝玉时,倒是王夫人拦住,道:“我的儿,你叔叔丢了,还经得再丢了你么?好孩子,你歇歇去吧。”隔代亲情,溢于言表。所以,“只有”之后,应加上“李纨”。

第十六回,果然那守备忍气吞声的受了前聘之物。”字应改为“收回”(“回”字必不可少)。聘物是订婚时,男家向女家下的定礼。书中守备是男家,听到女家动摇,偏不许退定礼;女家找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在强权威逼之下,男家只好忍气吞声地收回定礼。

第十八回,“昭容再曰”。昭容是贾妃的随从办事人员,只有“传谕”的资格,没有“”的资格,故此前有“殿上昭容传谕曰”之句,再次发生此种行为,只能是“昭容再谕曰”。

第二十二回,“小太监又谕道”,小太监没有资格“下谕”,改为谕”较妥。

病句

相当多的《红楼梦》出版物中,有些句子很别扭,有些简直就是病句(如:主语缺失或多余,代词乱代,等等);有的字用得不够精准。

第七回,众小厮见太撒野了,这个“他”应改为“焦大”,不然,人家会误解为“贾蓉”。第六十五回,那尤老娘见二姐身上头上焕然一新,不似在家模样,十分得意。搀入洞房。是夜贾琏同颠鸾倒凤,百般恩爱,不消细说。这个“”字必须改为“二姐”,不然,人家可能会误认为尤老娘。第六十八回,凤姐又变法将的丫头一概退出,又将自己的一个丫头送使唤。应将第一个“”改为“尤二姐”, 第二个“”则不言自明。第六十九回,秋桐自为系贾赦之赐,无人僭她的,连凤姐、平儿皆不放在眼里,岂肯容?张口是“先奸后娶、没汉子要的娼妇,也来要我的强!”这第二个“”应改为“尤二姐”。如:凤姐已睡,平儿过来瞧,又悄悄劝她:“好生养病,不要理那畜生”。其中的“”,按情理是“尤二姐”,按语法则是“凤姐”。必须将第一个“”替换为“尤二姐”,这样才顺。

第八回,宝玉先便回明了贾母秦钟要上家塾之事,鄙人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鄙人完全可以解释为贾母也是要上家塾的。应改为——宝玉先便向贾母回明了秦钟要上家塾之事。

第十回第一句,“话说金荣因人多势众,又兼贾瑞勒令,赔了不是”,应改为“话说金荣因对方人多势众,又兼贾瑞勒令,只得赔了不是”。

第二十二回,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莲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这句话别扭,且容易造成误解,应改为——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莲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

诸本第一二〇回,那僧道仍携了到青埂峰下,将宝玉安放在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句中的“玉”和“宝玉”为同一物,这样重复,弄得像是两件东西。必须将“宝玉”替换为“”。

词义弄错

第三十二回,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其中的“不自在”应改为“不自在”,因为贾宝玉对贾雨村这类人厌烦透顶,其后的表现足以证明。还有几处“好不自在”,意思均用反了。“好不自在”是“很自在”的意思,而不是相反。只是在“容易”前面用“好”或“好不”,意思才都是否定的,都是“不容易”的意思。

此前几乎所有版本第五回皆为“一载赴黄粱”。有的在注释中将“赴黄粱”强行解释为“死亡”;有的没有注释,但恐怕有关编辑人员也说不出所以然。根据常识,“黄粱”的引申含义在任何地方都只能作“美梦”、“春梦”、“瞬间繁华”解,而不能作“死亡”解。还有的版本作“一载赴黄梁”,且在注释中声明:“黄梁,不从粱,亦是原笔。或谓暗隐梁木自悬之义。”这些均不妥。其实,“一载赴黄梁”很可能是抄手之误,而“一载赴黄粱”则是以错生错。校注者应该先甄别差错,再进行注释。如果抄手误写为“一载赴黄连”甚至“一载赴黄河”,那又如何解释呢?如果我们出一道填充测试题:赴黄□ = 死亡,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在中填上“”字。

书中常常将“各自”用在一个人头上,如:“……说这是爷各自买的,……”、“你各自去瞧瞧吧!”、“这和尚撒野,各自跑进来了。”……明显不通。其实,这个“各自”应该是“个自”,与“才刚”、“扎挣”一样,在当时是地区性的用法,与现在的用法是颠倒过来的。因此,改为“自个儿”就明白了。(鄙人已将此前书中20多个“各自”改成了“自个儿”。)顺便说一下,书中“才刚”、“扎挣”也改为“刚才”、“挣扎”,以便于现在的读者阅读。

多字、缺字(不当省略)、颠倒字

第三回,贾母忙哄他道:“……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她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口语如此文绉绉,贾母活脱脱的一个孔乙己。其实,像贾母这样精明练达的人,即使书念得再多也不会成为书呆子的,更何况她不可能念很多书。这一段只要稍微改动几个字,就不会使读者感到诧异。

有些省略可能是抄手为了争取速度,出版时照搬就显得不大合理——两个字省略为一个字,下面再来作注释,岂不是白找麻烦?不太符合无障碍阅读的原则。 如第七十三回,肚子内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可直接改为——肚子内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上下两本《论语》是带注背得出的。

多本(乃至某著名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次印刷的某版本)第十九回中有这么一段:

宝玉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的小前去打听。一时小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说:‘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老听了大喜,即时点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地都各领令去了。只剩了香芋一种,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并众见它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它去。小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此去管比它们偷得还巧呢。’众忙问:‘如何比它们巧呢?’小道:“我不学它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地用分身法搬运,渐渐地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众听了,都道:‘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个我们瞧瞧。’小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忙笑道:‘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小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耗”不是老鼠,“耗子”才是老鼠。

翻译外行

第六十三回,宝玉说:“……闻有金星玻璃宝石……”。查字典,aventurine对应的中文一是“金星玻璃”,一是“砂金石”(具有砂金光的一类宝玉石)。据记载,金星玻璃的烧造技术源于欧洲,乾隆六年(1741年),清宫玻璃厂在西方传教士的指导下烧制成功了金星玻璃,并制作了许多赏玩和实用之器。其上虽像有无数颗宝石那样闪闪发光,但它毕竟不是宝石,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砂金石即使是宝石,但作为译文,只能译为“砂金石”而不能译为“宝石”(正如“牛肉”不能译为“肉类”);即使其本意是“宝石”,也不能接在“金星玻璃”后面。(如:法文président对应的中文有“总统”、“院长”等,但不能将它们连起来称呼,如萨科奇总统院长,那就闹笑话了。)因此应将这一句中的“宝石”去掉,以免造成误解。还有,“他本国番语”意即“他本国外语”,如同相声中的“好几国英语”一样,是个笑话。贾宝玉年纪虽小,却是饱学之士,不应该闹出这样的笑话,而且也不像是开玩笑。因此,应该将“番”字去掉。

标点符号不妥

原稿和抄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出版物加上标点符号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标点符号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大错,但弄得不好,也会误导阅读,或叫人摸不着头脑。如第八十一回,宝玉喜得满怀用力往上一兜,……应为——宝玉喜得满怀用力,往上一兜,……(“喜得满怀用力”语法结构同“吓得浑身发抖”。)第三十四回,黛玉“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其中的惊叹号,恐怕以改为问号为好。原句带惊叹号,有点像命令式,“抽抽噎噎”时说不出命令式;再说,这句命令式有违黛玉与宝玉的共同价值观。改为问号,则带有试探的口吻,比较切合宝玉、黛玉的性格和当时的情景。

儿化音乱用

《红楼梦》书中,“儿”字用得较滥。如:“宫女下人”、“圆房”等,很累赘。“儿”化音的字,念的时候“儿”化;形成文字时,大多数都不必在那个字后带上“儿”字。现在演北京地区人和事的电视剧,“儿”化音的字在打出字幕时,大多数其后都没有“儿”字。这并不是制作者疏忽,也不是他们嫌麻烦,而是必须这样做。不然,字幕上打出:“我出了门,看见个人,正在逗小孩”,累赘不累赘?

更何况,书中好多人都是从南方(金陵)迁到北方的,你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史太君(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等都属于南方人,南方人讲话不带儿化音,到了北方,同化速度恐怕也不会那么快,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改口音是很难的。所以,在贾母等上年纪的人的讲话中,更不能用那么多的“儿”字。

此前版本中,个别地方须有“儿”字时却又缺失。表示时间时,“一会”后必须加“儿”字。“我等你一会”,如果“会”后没有“儿”字,读者则可以将这个“会”理解为“会面”。

书中有的字词并无儿化音,也在其后加个“儿”字,就更不妥了。

2015年10月1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