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苏教版):语言文字运用 第2章 考点2 语句补写

 鲤鱼山九龙门 2015-10-23
考点二 语句补写 ——瞻前顾后细斟酌,语意贯通气畅达 Ⅰ 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1.(2010·课标全国)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①?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②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③,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④。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⑤。 答案 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解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第2句中“这”复指第1句中的“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质疑”也应围绕这一点提出。②说的是文段的中心,本段话的中心是“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联系上下文,③处应填句子的意思为:简单的统一的要求,即“一刀切”的模式。④前说“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后面一句应与“不但”呼应,反向递进,所以应填“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感恩教育必定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据此可填⑤处的内容。 试题评点 该题型叫语句补写题,新课标卷第一次考这种题型。这种题型的主要特点是给出一个语段,空出几句话,要求补出;补出的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它是一种以考查连贯为主的综合性题型。该题语段是一个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字,需要补出五个句子,其中一句为疑问句,难度很大。第①处句子是对前一句“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做法的质疑,从语气上看补出的句子应为反问句。第②处句子是对学校进行感恩教育的动机的肯定。第③处据“只是简单地采取……”应填的是一种不正当甚至错误的做法、措施等。第④处前所接的是论述这种做法的危害的递进复句中的前半句,要补充的应是递进关系的后半句,是更坏的危害。第⑤处根据语境中“很多方面”,应补写的是学校、家长、社会合作努力之类的话。 该题虽说难度很大,但由于所填的句子只是与前一句紧紧衔接,不需要较大的语境支持,故做起来难度不算太大。 2.(2012·新课标全国)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 答案 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解析 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尽管没有得到考古证实。再研读下面文段的内容,这是一段表述更严谨的论述类文字,是材料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据此,根据连贯的要求可以补写出相关语句。 试题评点 新课标卷在时隔一年后继续考了语句补写题。这次所给语段有所变化:在语段前给出一则材料,要求根据这则材料内容补出所给语段中的三处空缺句子。所以先得读出所给材料的三个结论:一是从古典书籍记载中得知,我们的祖先在5000年前就已经采铜铸器了;二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找到考古实物证据;三是考古学家已经找到夏代铜器的考古证据。这样,就能大致推出所填三句的内容。剩下的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使之既符合字数要求,又能更好地与上下文贯通,如“加工”时注意代词“这”的使用,陈述对象的变化等。 3.(2013·新课标全国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②,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③,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答案 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解析 首先把握材料涉及的领域,其次依据上下文,根据连贯的要求补写出相关语句。答案在材料中一定会有所提示。 试题评点 该语句补写题所给的语段是说明类的,重点说明“假根”的作用,内容专业性强。要求补写出三处语句。第①处应填的内容是人们对根的两个作用的普遍认识,往下读至“然而”转折句,发现其中“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是人们对根的两个作用的匡正,据此可补出第①处内容。第②处应填“正确的认识”,从下句“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可推断出。从“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可知,第③处应填“之所以称其为假根”表明因果。 该题命题比前两次成熟,可以说定型了。 4.(2013·新课标全国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①,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②。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它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因此,③。 答案 ①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 ②才能被植物吸收 ③没有水就没有植物的生命 解析 首先要准确把握本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水在植物中的作用。其次就是分清层次。到第一个句号总说植物的含水量,为第一层。到第四个句号是分说,为第二层。“分说”第一层是说水的溶剂作用,先说水的特性,再举例引入正题,最后落脚到植物上来。最后一句又是总说,强调水对于植物的重要性。 试题评点 该题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6题在题型与语段类型上完全一致,语段中心是说明水在植物中的三方面作用。第①处应填的是第一方面作用,据其下句可知作用是“溶剂”,再据下文“水还能……它还作为……”可知第①处的语言组织形式。第②处较简单,写出“溶于水后”的结果。第③处是一个结论句,是对该语段的作用的总结,即该语段的中心:水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该题补写句子不仅要看文意,还有点仿句的味道,补写句子的语言也要科学准确,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相比命题稍好一些。该题得分率较2012年略高。 5.(2014·新课标全国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大家都知道,①,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②,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③的过程。 答案 ①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 ②从大气中吸入氧气 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解析 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陈述对象:生命的呼吸。再分析这段话的层次:第一层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生命需要呼吸”,第二层说明人体呼吸的过程,第三层类比说明“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是相同的。据此,根据连贯的要求可以补写出相关语句。 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兼及简明、压缩、仿写等。所给语段文字较少,难度有所降低。该语段说的是人和土壤的呼吸问题。初看起来,似乎需要专业知识,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补写并不困难。 6.(2014·新课标全国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答案 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解析 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二氧化碳的益处与害处。第①处应为上文的总结,第②处应为下文的总领句,第③处是假设的结果。 试题评点 该题命题思路与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一样,连语段内容都相同,都说的是二氧化碳问题;但该语段说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带来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且文字较长,难度稍大。不过,做题的方向是相同的。 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 1.新课标卷在语句补写题的命题上有何特点? 答案 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较高的语言表达题型。它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考查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所提供的语段多是由五至六个句子组成的说明类或议论类语段。它需要考生有良好的语境把握能力、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功。 2.新课标卷语句补写题的命题特点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有何启示? 答案 (1)准确把握题型特点,做针对性的训练。 (2)掌握好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和压缩能力。所谓连贯能力,就是指要考虑到所拟写的句子既要在文意上贯通,又能在句式上、词语的衔接上保持一致。这类题型多有字数限制,如何让补写的句子语言表达简洁、切中要害,也须好好斟酌。 Ⅱ 掌握解答语句补写题的规范要求 一、认识语段的结构特点 1.请找出下面语段的起始、展开、结束三部分。(只写句子序号) ①以退为进,方能得到。②当我们为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所阻拦时,未尝不可退后一步,统观全局,然后再次出击,亦可把目光转移到有如巨石的目标旁边的小碎石上,至少我们可以扫清碎石,继续上路。③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一招空城计,用以退为进的智慧扭转了战局。④数学中有一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不也是利用了这个道理吗?⑤由此足以见得“以退为进”的重要意义。 答: 答案 起始:①。展开:②~④。结束:⑤。 解析 上面语段的构成是较典型的,不少语段只有起始、展开或展开、结束两部分。 2.请分析下面语段的内部结构层次。 ①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②它可以通过网络传送语音、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并且支持iPhone、Android、S60等不同平台的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消息。③用户可以同时与最多10个好友进行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聊天。④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交流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⑤1M流量可发约1000条文字信息、1000秒语音信息以及约1分钟的视频信息。 答: 答案 该语段为“总分”式。第①句为总起句,②③④⑤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微信的功用。 精要点拨 一个语段,从内部结构来说,多数可以分为起始、展开、结束三部分。起始部分一般为提出话题中心,展开部分为展开话题叙述主要语义,结束部分为归纳全段、呼应话题或中心,由此形成了内部结构的总分总关系。除这种结构关系较为典型外,还有总分、分总、并列等关系。 二、掌握语言衔接手段 1.(2011·北京)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①,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②,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处根据后面的句子“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可见前面的句子中心词应是“古城”,排除B、C两项;②处根据后面的句子“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可见前面的句子中心词应为“拱形城门”,排除A项。 2.(2010·广东)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话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这次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一(二)班 (2)《雷雨》(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五)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答: 答案 (示例一)合葬化鸟,夜夜相鸣。高一(二)班同学的演绎,给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点染上浪漫的色彩。但面对封建礼教,刘兰芝们的结局只能如此。东汉末年是这样,20世纪30年代还是这样,悲剧在延续。不信的话,请看高二(五)班的同学为我们演出的《雷雨》。 (示例二)感谢高一(二)班的同学为我们再现了美丽贤惠的刘兰芝、痴情执着的焦仲卿,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坚贞和永恒。但爱情的悲剧似乎还在延续。接下来高二(五)班的同学为我们演出的《雷雨》,又要讲述一个和爱情有关,却不仅仅是爱情的故事。 解析 解答本题要能从一个角度找到可以串联的点,如时空转换、男女爱情等方面。 精要点拨 语言连贯除要掌握话题统一、思路合理、句式一致等原则性要求外,还要掌握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的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 (1)前后陈述对象(主语)要一致。 (2)句终句首衔接要一致,最好是句终句的词语与句首句的词语能形成顶真。 (3)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和关照词语。这里的关照词语,如时间词语、空间词语、同一词语、代词(这、那、其)等。使用关联词语、关照词语,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自然流畅,还有助于语言简练。 三、掌握语句补写题的答题要求和三类重点句子的补写 (一)答题要求 1.整体把握语段中心,关注所补写的句子所处的位置及后面的标点,其前后句子的内容尤其是前句的尾词语和后句的首词语。 2.补写时宜先易后难,如补写句子数太多,须有一个总体考虑与安排。 3.补写完检查,可小声朗读一遍,看是否通畅、连贯,否则,说明答案有问题,须重新拟写。 (二)三类重点语句的补写 1.总提(起)句的补写 (1)请为下面的文段写一个点明中心、统领全段的起始句。 。 我们可以把地平线上的热带的云看作一个舞台的背景,而对于不像舞台的背景那么伟大的东西不能感到满足;我们可以把山林看作私人花园,而对于不成为私人花园的东西不能感到满足;我们可以把怒吼的波涛当作音乐会,而对于不成为音乐会的东西不能感到满足。这样我们便变得伟大起来,像大地和苍穹那么伟大。正如中国一位最早期的浪漫主义者阮籍所描写的“大人先生”一样,我们以“天地为所”。 答案 一个人如果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他的心会真正变得伟大起来 (2)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筋,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①。从取向上说,②偏重于求深度,③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④、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⑤;“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络的过程。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⑥,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答案 ①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 ②“读薄” ③“读厚” ④拓展 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 ⑥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精要点拨 语句补写,命题者一般会选择关键部位的语句让考生补写。关键部位的语句首先当属总提(起)句,即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这时的语句补写,实际上就是一个压缩语段题,只要能概括语段或下文内容即可。当然,要考虑到前后句子的衔接连贯问题。 2.总结句的补写 (1)请用两句话将下面的文段补写完整,要求语意连贯,富有哲理。 一个人从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买下了一本书。这本书里夹着一张纸,纸上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谁要是在黑海边找到了这块点金石,谁就可以将任何金属点成纯金。纸条上说,这块奇石的外观与其他石头没有区别,只是它摸起来是温的。这个人来到黑海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海边的石头很多,为了避免重复捡到已摸过的石头,他每捡到一块冰凉的石头就往海里扔。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过去了,他仍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有一天,他捡起一块石头,是温的!但他随手扔到了海里,因为 答案 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有时某种习惯会使我们做出遗憾不已的事情来。 (2)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文段的意思完整、明白。要求在所填的句子中使用“收入”与“购买力”两个词语。 “你工作多久挣的钱,才够买一个麦当劳的‘巨无霸’?”要是猛然被这样提问,多数人可能都会打个愣,因为中国人通常更习惯另一种算法,即我一个月的工资,够买几个“巨无霸”?这两个问题看上去是一回事,在统计学意义上却有明显的差别。前者是以商品来考查劳动力的价值,后者则是。 答案 用收入来衡量购买力的水平 (3)下面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的气味》一文中的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特别发达的嗅觉。他描写了顿河河水的气味,描写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里的一个人物,能嗅到寒冷的气味。其实寒冷是没有气味的,但是福克纳这样写了,我们也并不感到他写得过分。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实际存在着两种气味:一种是;一种是。 答案 现实(写实)的,是对某物的气味进行描写 虚构(想象)的,是对本无气味的物体进行描写 解析 从逻辑关系角度来看,应先说《静静的顿河》中的气味,然后再说《喧哗与骚动》中的气味;而根据句中的提示“其实寒冷是没有气味的”可推知这是指虚构的气味,据此推断上文是现实的气味。 精要点拨 所谓总结句,就是指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层次内容作出总结的句子。这种句子在语句补写题中也常出现。总结句的补写,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有时,则是对前面具体内容的概括、升华。 3.过渡句的补写 (1)根据下面的语段,在画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结婚的目的是什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①,如今却被演绎得花样繁多,形式大于内容。“上世纪70年代结婚只用花600元,80年代花3000元,90年代花3.3万元,21世纪结一个婚,却要花上42.6万元,比30年前高出约709倍。”近日,网络上晒出的这张“结婚成本账单”引发热议。其实,②,繁复的仪式、各种人情世故也让新人苦不堪言。又是一年“七夕”到,结婚的旺季也随着金秋时节来临了,在喜糖甜蜜的背后,③。 答案 ①如此单纯美好的一件事 ②岂止是高额的花费 ③结婚正背负着越来越多的苦涩 (2)阅读下面这段关于“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评论,根据上下文,补写出横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议论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句不超过15个字。 老人倒地无人扶,旁边是一群保持安全距离围观的路人,有人想伸手搀扶,又有人出言阻止……面对这种情景,无数人在发问,①? 对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痛心疾首的人们,立即会想到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判例。的确,经过舆论不断发酵,②,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彭宇案”带来的恐惧感。法院判决的模棱两可至今仍为人诟病。“彭宇案”判决书使用了“从常理分析”“更符合实际的做法”“与情理相悖”之类的措辞来判断彭宇之责。当真相扑朔迷离的时候,局外人妄断是非都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被告真的撞倒老人却不肯承认,还要编造动听的助人为乐借口,是③;如果老人④,同样极不诚信,并且在媒体与网络的放大效应下,对社会的向善之心造成极大伤害。 答案 ①我们的社会道德呢 ②面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 ③极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 ④不是被被告撞倒却强诬被告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本题属于语句衔接类试题,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把握答题的角度,还要注意语段的语体色彩,使所填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紧密,语体风格一致。 精要点拨 过渡句的补写,最能反映语句补写的本质:凡补写语句,都必须考虑与上下文的连贯,尤其是过渡句的补写。补写过渡句,可以采用一句话把上文内容与下文内容兼容到一起,也可以用必要的指代性词语衔接,提示性词语开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