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字号专栏| 潘高寿:一个“猪仔”开启的百年药业传奇

 秦岭之尖 2015-10-23





潘高寿创始人潘百世(右) 川贝枇杷露创制人潘郁生(左)




清朝末年,美国政府推动西部开发,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在中国东南沿海招收“契约华工”,也就是俗称的“猪仔”。在这些前往新大陆淘金的“猪仔”里,有一名叫潘应世的少年。



当年的“契约华工”就是中国华侨的苦难史。离乡背井,潘在金矿当过苦力,在洗衣铺当过学徒…虽备受屈辱,饱尝苦难,但是这位少年慢慢攒了一些积蓄。


光绪十五年,潘应世带着当“猪仔”挖到的第一桶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里——广东开平。



回乡后,潘应世决定和大哥潘百世联手创业,于广州高第街正式挂牌开张“长春洞”药房,制作出售传统蜡丸,声名鹊起,从此开启了南药老铺的百年传奇。



潘氏兄弟有感于民众普遍有“长春不老、益寿延年”的良好愿望,以“长春洞潘(攀)高寿”为药店标识,昭明了潘氏兄弟办药铺存心济世之志。这便是潘高寿药业的前身。


20世纪20年代,潘应世四子潘郁生接任药铺他决意秉承祖辈“积功累德,济人济世”的宗旨,创制出百姓所需的良药,振兴中医药。


1924年广州爆发商团叛乱,位于“天字码头”附近的长春洞惨遭炮火,倾刻间夷为平地,损失惨重。但潘郁生没有放弃,另选地址十三行,东山再起。



但好景不长,1938年广州沦陷。十三行遭受日本军机的轰炸,毁为废墟。考虑到广州发展难以为继,潘郁生萌生到香港、韶关等地投亲靠友的想法,借此延伸潘高寿外地的经营。从此,潘高寿雄踞香港广东两地,逐渐壮大。



从最初的“长春洞”到如今纳入广药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这一百多年来,潘高寿在炮火下数易其址仍浴火重生。潘高寿的创始与发展,活脱脱是一部广东近现代史。


潘高寿肇始于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崭露头角;日本侵华年间韬光养晦转战外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联合制药;“文革”时期暂停业务;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涅槃重生。



潘高寿枇杷露




如今,潘高寿最出名的“镇店之宝”早已不是蜡丸,而是治咳效果显著的潘高寿枇杷露。


原来,辛亥革命后,西风东渐成为潮流,西医西药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传统中医却面临危机。潘郁生意识到紧靠原来的蜡丸和老式膏、丹等难以为继,率先在岭南开创了“中药西制”的先河。




岭南气候炎热多雨,且乍暖乍寒,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于是潘郁生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将汤剂改为糖浆剂。新药制成后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取中西之长、四季可服且治咳效果显著。潘高寿由此成为全国首创糖浆剂的中药企业。


百年来,任凭星移斗转、四季更迭,这一止咳良药代代相处,体现了潘高寿在困境中百折不挠的精神,及时抓住了时代潮流转变中的机会,发挥岭南商业文化中敢为人先、果敢务实的特质。



潘氏家族融汇中医精髓加传统技术精制而成的中药名品,成为南药一派的佼佼者,这背后的根源在于岭南中医药养生文化。岭南药文化源远流长,以做工精细、取材考究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耀眼的荣誉,但同时也意味着潘高寿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其中就包括传承岭南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而质量过硬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载体。



潘高寿在原材料采用上一向优中选优,无论是川贝、桔梗或是枇杷叶全是最上乘的道地药材。中医有云,肺为华盖,为五脏之天。潘高寿120年来一直致力于养肺止咳,“百年品牌,治咳世家”已深深烙入世人心里。


一个大铁锅,一把木头浆,一方魔药石,一套装药器材,坐落在广州番禺区工业园的潘高寿纪念馆保留了当年制药时的原汁原味。置身于馆中,听着古老的故事,放佛又回到了那个明火煮药、木浆搅拌、手工装瓶的制药年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