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瑞松图》,传为宋代米芾所作,纵25.7厘米,横44.1厘米,纸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的是云烟涌动的山林景色。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居士、海岳外史等,40岁后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宋徽宗时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其性洁成癖,好奇石,行止狂放,人又称“米颠”。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

山峰
图中远处画有三峰,右侧两峰重叠,中间较高的山峰耸立云端,左侧山峰稍远,隐于烟霭,白云满谷。


树木
水岸土坡上立着造型各异的古松六棵,前实后虚,树干有的挺拔,有的弯斜,枝疏叶茂,隐显于雾气中。枝梢上苍翠的针叶,与对岸山上成片的葱郁的新绿相映,是那么的生气蓬勃,春意盎然。

草亭
坡岸上有一座草亭,隐约于水边的雾蔼中,也许是等待渡河的行人小憩之处,但此刻杳无人影。

表现手法
山峦青绿晕染,山体依势用墨横点,即“米点法”,显得浑圆凝重。近处松树笔法细致、严密。用淡墨、淡色,成功地表现雾中树木。作品描绘的中心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动的云雾。通过云雾表现春山的湿润,使整个画面呈现出烟峦缥缈、树影迷离的南方春山景色。

第一步:勾勒
画面分上下两部分,山与树有一部分相连。近景重点在左下方,后景与之略有交错。松树前后各三棵,以山道隔开,坪台上有一草亭。树的枝干和亭子仍用线勾,其它部位均以淡墨勾出轮廓。

第二步:皴、擦
米芾画法独树一帜,以点代皴,但山水有轮廓,并有略带荷叶皴法的线将山分出层次和结构,然后以浓、淡、干、湿的笔墨多次点横点,点后略加干擦使其浑厚。树干仍为鳞皴加擦。

第三步:点、染
松叶用尖笔中锋,山石上的苔点与皴点合二为一。用淡墨染树枝,山石分出明暗,重点部位再逐步加浓。云雾用挤云法,周围水墨点染,挤出空白即是云。

第四步:设色
树枝干染赭石,草这用赭勾线。山石大部染淡赭。松叶用墨青(花青调墨),远山用淡墨青。为表现春色,可以在平坡、树叶及山石中加染一些淡草绿(花青调藤黄。)

前期教程回顾之米点皴的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