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发中外讨论的《溪岸图》,究竟是张大千伪作还是董源真迹?

 泊木沐 2022-09-14 发布于辽宁

导语:董源,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与同一时期的巨然并成为“董巨”而有董源、巨然所开创的山水传统也被称之为董巨传统。北宋末期的米芾以及明代末期的董其昌对董源推崇备至,董其昌甚至于将董源比作南宗山水的领袖之一

按理说,董其昌、米芾对他的了解应该是极为深刻的,但对其所绘的《溪岸图》却没有只言片语,这是为何?

在20世纪古代书画研究中,有两场大辩论。

第一场是《兰亭集序》真伪辩论,发轫于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先生质疑传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第二场辩论主战场在美国,1997年《纽约时报》在头版称《溪岸图》为中国版的《蒙娜丽莎》,然而随后《纽约客》发布了高居翰先生的文章称《溪岸图》为赝品,更具体的说是近代张大千先生的欺世之作。

对此,大都会博物馆为这幅作品做了热释光测试,检验结果为:此画产生于北宋时代。

一时间西方学者哑言,张大千作伪之说不攻自破,但关于《溪岸图》的争议却依然没有停止过。

为何会如此呢?

被忽略的第三种画风?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董源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兼工画牛虎,肉肌丰混毛毳轻浮,具足精神,脱落凡格。”

董源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人物、山水、虎、龙等均有涉猎,其中以山水最为有名,他的山水画风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仿效李思训的青绿山水。

如《龙宿郊民》 应属郭若虚所记载的仿效李思训风格的山水,山水设色细腻之处似李思训但又不同于李思训。

一种似王维,又具其独创性的水墨山水。

描绘江河湖泊﹑风雨溪谷 山峦光影变幻﹑林木间烟霏云气,以及重重叠叠的丘壑,层层绵延的浅滩和高耸陡峭的河岸,此种境界犹如诗意,天真烂漫,平淡多姿。

如《潇湘图》纯粹的水墨山水,诗情画意般阐释了江南山水的秀润之感,董源运用简单丰富的墨色变化体现了诗意般的画境。

第三种则气势雄伟嶄絶峥嶸,山高险峻重峦绝壁。

《宣和画谱》说:“大抵元所畫山水,下筆雄偉,有嶄絶峥嶸之勢,重巒絶壁,使人觀而壯之, 故於龍亦然。”

这是《图画见闻志》中没有提到的山水画法,山高险峻重峦绝壁、气势雄伟的画风。董源的《溪岸图》正是此种画风。

只是,作为一个如此有代表性的绘画风格,为什么在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却未被提及呢?

米芾的《画史》也只言董源的《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龙宿郊民》的平远式构图山水在当时反响很大,并未提及此类画风。

汤垕《画鉴》也只是提到董源山水有二种画风:“一样水墨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样著色,皴文甚少,用色穠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用素粉者。”

就连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也只是提到“此即米氏落茄之源委”。

是因为董源作品中似《溪岸图》这类的作品较少还是当时人们审美所决定它的地位不高?亦或者董源就没有画过这件作品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幅《溪岸图》。

《宣和画谱》的权威性应高于董其昌米芾等人

中国山水画十分注重山势的脉络,但像《溪岸图》这样的山体带有强烈的动态的,却不多见,所画山体均不高峻,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

《溪岸图》以立幅构图描绘隐士的山居生活,画面上山峰高耸于云雾中,山峦重叠起伏连绵不断地向远方延伸,蜿蜒的山路通向远方被浓雾笼罩的山谷。

下端是一带平阔地面上乱石堆叠、奇树拔起的坡丘,它与突兀奇峭的峰岭隔水相望,遥作呼应,又阻住了漫漫的水流,使整幅画面在构图上轻重疏密合度,具有高低远近相映相随的层次感。

水流及涌波以细线勾画,一丝不苟,正是北宋风范。

山石以淡墨勾出,淡墨细皴,然后以淡墨层层渲染,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皴擦隐于墨色之中,很少加点,而用浓墨染山石之分界处,以醒出结构,这似乎就是唐代王维的“水墨渲淡”的方法。

在纵深处理上又窥见其妙,且复见深远,实与《夏山图》等异曲同工。

上方山峦隐在云雾中,用破墨达,以淡破依,晕染面成,墨法神明。山石轮廓用笔方中带圆,似北宋李成的风格,皴笔用点子皴,由外向内皴人山石阴暗部,层层积点多遍,使山石轮廓若有若无,浑然一片。

山体均不高峻,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之势,而向下的绝岸悬崖,则似侧倾的浪谷。这正应了《宣和画谱》所言的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

画中山石的勾染皴擦层次极为丰富,通幅没有锋利的线与面的对比,烟岚云雾的处理虚实相生,山上及山脚下的水边多有碎石,浑圆而柔和。

画树和水榭,人物则以笔线为主。树木用双勾,八面出枝,用笔顿挫曲折,刻画出它们在风中纷披仰偃的姿态;水面则用网巾纹,以极细极流利的笔线勾出波浪、人物、屋宇的刻画精密细致,神完气足。

此图似有北方山水画严谨敦实、浑厚峻峭的画风,图写出与江南山川绝不相类的崇山峻岭,在形体上也近似北方画派画家笔下的丘壑。

但董源并不突出表现山形凹凸的主干线条,而是以水墨烘染出山体结构,使画面既有北派山水的山体脉络,亦具南派山水意蕴。

结语:

这么看来,《宣和画谱》的言论还是相当可信的,毕竟相较于郭若虚、董其昌和米芾来说,它出现较晚又是御制,无论从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以及立论都应超过三人,且《宣和画谱》中著录御府所藏董源画78件,可见当时所见董源作品较多,所述的风格应较为准确。

而且从《溪岸图》《洞天山堂》《龙宿郊民》《寒林重汀》《夏景山口待渡图》到《夏山图》《潇湘图》追一显示出了画风年代的演进轨迹,也都基本符合董源的绘画风格,因此应为董源真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