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继亮司长的讲话:如何理解综合改革

 ZMXXX995 2015-10-23

申继亮司长的讲话:如何理解综合改革  

申继亮司长的讲话:如何理解综合改革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第二次参加第二次课程教学研讨会,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第一次我参加了,我来最起码是传递一个信息,就是基础二司作为课程教学管理的一个单位,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大家知道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减少参加论坛研讨会,但每一次中心提出安排以后,我们司研究后都派我来参加这个会。一个是来学习,通过这样一个形式,向在座的各个单位创造的经验学习。更主要的是要全力的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改革。

今天我想借用这个机会,就目前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我们说的教学改革有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要清晰的认识到今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任务。教育改革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看教育改革,首先看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改革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简单来说我觉得需要结合教育强调两个字,一个是综合,一个是深化。如果我们把1949年以来国家经历的社会发展作一个阶段划分的话,现在一共分了1949年到1978年我们叫做国家统治阶段,完全的计划经济1978年到十八大,这一阶段有人称之为国家主导阶段,十八大以后明确提出来我们进入了一个国家治理阶段。治理与过去的主导、与统治内涵是不一样的,治理最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深化综合改革,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教育今天来看我想也处在这样一个大的要求之下,来推进我们的改革。

从事业发展来讲,基础教育应该说已经解决了规模问题,幼儿园毛入园率已经超过了70%,义务教育阶段2011年就全面普及,高中阶段也基本普及。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内涵质量的问题,解决育人模式改革的问题。而要解决内涵的发展,解决育人模式的改革,是需要我们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我们各项改革,要推进工作的深化,那就需要进行综合改革。那么如何理解综合改革,我想有四点想法跟大家具体交流一下。

第一,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综合改革不是简单的把各项工作做一个平台,必须有一个底线,所以第一点就是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这是主线,基本要求。十八大明确提出来,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从中央来讲对教育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

我们在座各位从教育部到学校、到老师,如何来落实立德树人,如何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口号的问题,是需要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扎扎实实落实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落实这样一个要求,不同层级要做好不同的准备。

从教育部来讲我们在修订课程方案、修订标准、审查教材的时候要把立德树人体现出来。如何体现出来?教育部采取的措施就是组织专家研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思路。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家内容看得见、做得到的,能够实现的育人目标。所以从教育部的顶层理念强化学生的素养,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初步的方向。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在修订各科的课程标准时,就进一步要求各个学科专家,结合学科的观点,提出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把立德树人宏观顶层的要求一步一步落到实处。这样就可对接下来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到底以什么为主线?那就是要以立德树人这个总的要求为体现,具体体现在课堂里就是要给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无论开展什么样的评价,最终一个根本问题都在于是提升学生的素养。所以这次高中课程修订,在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新选择和架构过程当中,特别强调了除了学生体系以外,还要充分体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对内容的选择指导。

在推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进一步把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我觉得需要在座诸位做好基本的探索工作。从纵的方向来说,深入研究我们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现在我们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修订过程中,总是在发现有时候衔接问题,纵向的衔接问题,交叉重复的问题,所有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把握住从纵向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发展的年龄问题,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这个现象依然存在。

那么从横的角度来看,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校领导者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个把握。我们只有从纵向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提供调研目标,从横向抓住学生个性特点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基本指导思想,要把过去讲的尊重学生发展规划这句话落到实处。我们经常讲按教育规律办事,什么叫教育规律?我想这就是教育规律,要激励学生,从纵和横两个方面体现。所以我想这是第一个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不是一句空话,一定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第二,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

第二句话想说的就是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课堂教学看起来是整个育人环节的重要一环,但是要做好课堂教学改革仅仅就课堂说课堂是做不到综合改革,达不到改革的预期目标。那么如何来改进这样一个现状,我觉得我们首先要跳出课堂教学来看。我记得原来在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在中国心理学会原来做过十年的教学心理学主任,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翻译教学心理学这个词的时候,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们很多国内的专家会对教学的翻译,在国外查找文件时找不到这个词,他会用另外一个词,这两个词体现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我们理解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是理解,而国外的理解是一个引导,这反映了我们对教学的基本概念如何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觉得反映了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教师与课程是什么关系、教师与学生是什么关系、学生与课程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反思一下。我认为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很多症结是因为这三者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而这三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觉着在往上拔一层来讲,这就是教育本质所指向,到底我们希望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思维,给孩子什么样的精神。

讲到这里大家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由此我会想到大学,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那就是对我们所说的知识的尊重、对知识的敬重,而在传统概念里这个需要反思。这表明对知识真理背后的基本认识,这也需要我们站在这样一个层次反思教学,知识是神圣的,但是我们是不是教给孩子对知识有神圣的。那么知识神圣背后是什么?那就是对知识来源、对知识形成的思考和思索。西方在认识论上有一个标志上的成就,一直在想我们的知识到底从哪儿来?而我们的哲学里面是很少有认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

所以这些都会有形无形的影响到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如果从深层次的,从理念上改变老师、学生、课程这三者的关系,我觉着可能只能是在行为层面去追求一些新颖的方式,而真正触及到课堂灵魂教学。

 我想这可能有点抽象、有点远,但我一直在思考教学改革如何抓,关于教学教育部一直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这个确实很复杂、很难,但也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否则的话改革的整体性难以实现。缺了教学在整个育人链条的重要环节的改革,我们整体改革是难以达到应有的目的。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除了我们有像今天这样稳定的交流平台,大家交流经验,还要从政策机制保障方面努力,如何把教育的专业性真正体现,那就是给老师教学自主性和学校办学自主权以高度的重视。要做到这一点,如何把改革的方向坚持住,又要凸显改革的实效性,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这个矛盾,要把这个事情做到实处简政放权,但同时要把国家的要求、国家育人的目标统一规范要求落实到,同时要解决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

所以如何把统一的规范要求和多样化的教育现实,这两个矛盾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改革一个难点,我认为也是改革的一个重点。我们可以想,现在所有推进教育的改革,我认为最后汇集到一起就是这起矛盾,从中央来讲有统一的规范要求,但一旦落实下去有水土不服的地方。要因材施教,既保证中央的要求,又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需要很好研究解决的一个矛盾。现在提出来课程领导力,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如何把国家的要求有效的落地,课程引导首先就是课程理念,课程的规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措施,课程的评价,而所有这些一定要基于区域、基于学校的特色来开展这项工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强区域、学校,乃至教师的课程引导力,我觉得可能是突破和实现这样一个改革目标的重要探索切入点。所以我们也期望通过这次的交流,我看这次交流的主题就是课程引导力,通过这样一个交流在破除综合改革难点方面得到有利的提示,我想这是第二个方面,注重改革的整体性。

第三,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还是学科教学。

第三个方面,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还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要注重的是什么?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要强调、强化学科的育人价值。那么也有人可能会质疑,说我们难道过去学科教育没有育人吗?难道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就没有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吗?都有。这些不能否认,我们十多年新课程改革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也突破了很多难点。但是,利用今天面临立德树人的要求我们认为还是有差距,这些差距从年级分布上来讲,随着高考的传递,年级越高,学科教育体现的育人价值可以这么讲,越值得我们反思。不客气的讲,现在的高三基本上,我看了很多学校,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所有现在高三的学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到了高三我不说百分之百的都这样,绝大部分我想把学科育人的价值都抛到脑后了,基本上都在育分。但这是现实。如何既要应对中考、高考的要求,同时又要做好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发挥好育人功能,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关注的改革点,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最终还是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到底如何体现课堂的育人价值?当然都做了很好的探索,有很好的经验。我个人觉得还是要把学科站在上边来看,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定要超过学科,站在更高位看学科的意义价值。

这里有几个现象,我以前也遇到过,比如说小学的老师,我印象到现在还很深刻,以前我在大学的时候去上一个课,当时这个老师是继续教育的,小学老师说为什么要给我们开高等数学,我当时就回答,我说让小学数学老师开高等数学、学微积分,目的不是让你去教。为什么让你学这个?我的理解是要让你建立数学思想。

如果没有对这个学科深入的学科思想,你只能就知识论知识,就事实认事实。我曾经问过一个老师,他在上年月日,我说年月日上升一个概念是什么?老师想了半天,我说上升一个概念是时间。时间对应另外一个方面是?空间。我们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认识世界,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时间这个概念仅仅讲年月日,你只能就书本讲书本,时间背后的哲学思考并没有,你这个课一定会讲得死板。

所以我们为什么缺少好的科普著作,是因为写一个好的科普著作本身对这个学科有高深的学问,能够把艰深的学问变成所有人能理解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首先一个就是学科思想,如果老师没有学科思想,很难去站在高位看这个知识学完以后对学生到底有什么价值。

所以每个学科都要深入讨论这个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学科思想到底是什么这个搞不清楚,最后会导致什么呢?比如体育你可能窄化了,学体育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这就是窄化了我们的学科的功能。这次修订高中课标,强调体育首先是生命教育,要完成生命教育首先就要的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第二运动习惯,第三要培养体育的精神,规则意识,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果说对学科的本质不理解肯定不行。 品德课,品德课是什么,品德课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价值观教育问题,我觉得过于宽泛了,品德一科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所以每一个学科首先要理清楚它的本质是什么,没有这个前提、没有这个讨论、没有这个深入思考,我们很难去实现这个额头的育人价值。我想这是一个方面,首先要把学科的育人价值深入的思考,学科的边界要划清楚。语文不能上成历史课,历史也不能上成政治课,所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强调学科的本质。

与此相关的就是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怎么去发挥一个学科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我觉得这是更具挑战的一个话题,这里面需要老师充分的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孩子相关的认知规律形成过程。举一个例子,小学学算数加减乘除,试问首先数的概念怎么理解?比如小学我们讲概率,概率有的是三年级的教材,有的是二年级的教材,你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你讲了也落不到实处,学生也不能理解。所以要研究这些规律。比如什么叫乘法,你要理解乘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所有这些我觉得需要研究孩子在学习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不是简单的把课堂搞得很花哨,有时候有的老师不一定非得搞得热热闹闹,但是想一下你一节课要提几个问题?提问是个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问的类型。我们现在很多课堂很热闹,提了很多问题,同学发言也很积极踊跃,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每个问题孩子们思维卷入程度有多深,学习掌握没有,好的课我观察一节课了不起三个问题。现在有些课提十几二十个问题都有,所以这些都需要我们研究背后的规律。当然这个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也确实是比较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想清楚。

还有一个就是学科育人价值怎么处理,我们现在课堂教学可以这么讲,好的老师基本能够做到超越教材,普通老师可能会基于教材。如果教材在老师手中的作用和份量发生了改变,我相信课堂也一定会发生改变。我们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成性,不可能预先的所有环节都设计好。这就需要我们超越教材,学生很可能提一个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备课可能没备到。

所以如何去超越教材,如何去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智慧,我觉得这是解决课堂教学深层次问题。我现在听过很多课,比如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听初中的一个课,老师就提问,你认为孔乙己是什么人?学生的回答不是他原来想板书的内容。接着他又继续问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同学说孔乙己是个奢侈的人,再一问这个学生还是这样回答。学生就火了,你为什么认为孔乙己是奢侈的人?教学就没办法进行了,后来老师就按照他的理解概括了出来。

所以我们只能按照自己事先预设的。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我刚才讲了用什么样的素材,最终指向都是要解决这个学科的育人价值,换句话讲,学了这科和不学这科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科学精神,我还是这么讲,我们现在尽管学了,从小学开始学,到中学分科教学,但我们的科学精神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19159月份有一篇文章,当时提出来科学精神的问题,我认为到现在仍然有这个问题,我们尽管讲了知识,但并没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就是在育人方面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比如科学精神有一个最基本的,我们说尊重规则,不能主观臆断。生活当中大量的规律没有建立,是跟科学严谨是有关系的。

 大家偶尔看电视讲到应急通道堵塞,有一个出了车祸没来得及救就死了,我们有多少人走应急通道,都知道应急通道不应该走,我们遵守了规则吗?这是一个科学精神,是一个基本态度,我们没有规则意识。现在讲法律教育也是跟这个有关系的,实事求是也是科学精神,我们传递的知识没有科学精神。所以这是下一阶段教学改革需要探索的重点。

第四,要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教育活动。

最后一点,要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什么单独讲这个事情?因为我们现在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按说是小学阶段应该体现更多综合性,越往上走逐渐的体现综合教育。但我们现在恰恰与这个基本的规律做得不相符,从小就分科分得非常细,这样分的结果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因为你窄化以后一定得去情境化。

而我们孩子成长过程中,他感知认知世界是一个综合,他生活当中有很多现实、真实的问题,不是从现实里边抽象的东西形成一个专门的学术问题。比如小学我们讲行程问题,我们讲所有的实质应用问题一定是把其他各种因素去掉,专门围绕落实讲一个知识点。

我有一次去美国访问,有位老师说有时孩子太较真,也弄得老师没办法。说洛杉矶到旧金山多少公里,用多少小时能开到。对于美国孩子来说无解,为什么无解?你上车能花多少时间能确定吗?他们是基于现实的考虑。这反映我们的一个思维方式,这背后反映什么问题?我们学的东西是否真正能在将来孩子走向社会能体现这样一个素养,我们说一定要强调综合性,因为综合性才能保证孩子面临的问题是真实的,任何一个现实问题一定不是单一的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多个学科去理解、去认识这个问题。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要开展综合的,只有在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当中,才能落实我们所说的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一句话,真正的需要孩子去体验。而我们现在搞一个活动又有偏离,前天在江苏调研,高中有一个社团模拟城市生活,其中有一个银行,真的是去存钱,就有人问这个孩子你将来是不是想当行长、学金融?这孩子说不说。我非常赞成这个孩子,我今天做这个事情并不是明天要干这个事情,这太功利了。我们现在把所有的学习都功利化了,最后导致只要是跟实际没关系的我就不学。

 所以今天为什么要强调综合、强调精神,这跟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有关系的,这也是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我认为存在差距比较大一个方面,总归是要独立的去面对社会。特别今天我们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2025制造等等这些国家的要求,落实到学生身上是什么?那就是你要有综合的素养,高适应能力。我们现在越学越窄,这不符合基础教育的基本东西。

所以开展一些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教育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从学科教学到综合性教学要有衔接。人的成长,首先是一个最基本的综合素质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有人统计过,86%左右的生物医学诺贝尔奖的原来不是研究生物的,51%化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学化学的,都是在跨学科的情况下,他有很深厚的积淀,然后异军突起。当然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偏才、怪才,但那毕竟不是规律。

从人类的文明进步来讲,对社会的贡献还是要有基本的综合素质。所以今天我们在强调学科育人的同时,要强调综合素质,只有综合素养深厚,学生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否则的话现在多少人大学没毕业把课本扔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等他清醒过来就会明白。所以今天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本身的含义要站在更高、更广的一个角度来审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解。

以上是几点想法和认识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教育部基教二司,我们也希望下一步的基础教育改革要体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态势。过去一年可以说我们更多注重了顶层设计,从新的教学改革,到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改革方案,这些都是自上而下的。

经过这些年,其实自下而上的改革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更值得我们去总结经验,因为自下而上很多经验是接地气的,只有关注这些我们才有更好的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落实到位。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持续的、更好的办下去,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有力的推动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改革,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力结合,共同打造未来的基础教育。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