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0年给上万眼疾患者带来光明 被誉为“玻切女王”---中国文明网
每到星期二、四的早晨,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因为这两天是黎晓新教授的专家门诊,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疑难病患者,或者是慕名而来,或者是经当地医生介绍,他们都希望让黎大夫给予诊治,他们把光明的希望寄托在黎大夫身上。 黎晓新1950年出生于上海,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她,从小经常听到一个词“光明”。这个有着一双漂亮大眼睛的女孩,若干年后成长为一名让许许多多患者重见光明的眼科医生,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光明使者”。 1.读名著激发学医梦想 20年从赤脚医生变身海归博士 在眼科辛勤耕耘近30年的黎晓新,从未懈怠过。“做一名好医生”是她奋斗的最大动力,也是她最初的梦想。 激发她这个梦想的是她所读的一本书——屠格涅夫写的《父与子》。书中描写的一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形象让黎晓新印象深刻,并憧憬着成为一名这样的医生。初中毕业等待下乡“插队”时,她就开始自学医学,还跟同学的妈妈学习了针灸。 插队的第一周,黎晓新接诊了一名牙痛患者。她用针灸给患者镇痛,立马见效。一炮打响后,全村的人都来找这位年仅18岁的“黎大夫”看病。半年后,她向村里提出,种3亩药地,把这3亩药地产的药卖了,用换回来的钱买一些青霉素等消炎、止痛药,给村民免费治病。这样,她在村里办了一个“红医站”,大部分时间是上门为村里的人治病。 当了3年赤脚医生后,黎晓新有机会到宁夏的一家县医院学习了半年。在那里,她被眼科大夫的神奇深深吸引,萌生了当眼科大夫的愿望。“那儿只有两个大夫,其中一个就是眼科大夫。当时,那个眼科大夫已经60多岁了,手抖得厉害,但他却能很顺利进行白内障摘除,让病人立刻重见光明。” 黎晓新任世界眼科学术大会主席。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1973年,黎晓新考进了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如愿进入了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1981年,她参加研究生考试,次年被学校动员转成出国研究生,到德国Essen大学眼科医院学习,专攻眼底病。“我当时是不情愿出去的,但是组织告诉我要为了国家的利益出去学习。现在看来,留学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黎晓新笑称,到了国外就像是上了“贼船”,骑虎难下,必须走上一条在业务上做强者的道路。 回忆起留学生活,黎晓新显得轻松愉快。“留学期间我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东西。而接触新事物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她说道:“我在德国接触到了许多最前沿的医疗技术,而当时国内的玻璃体手术刚刚起步,大量的病人是因为没有治疗手段而错失机会,如果我能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一定能给他们带去希望。” 1986年,黎晓新获得博士学位,结束了5年的留德生活,在北大人民医院时任院长杜如昱教授的盛情邀请下,她放弃了更好的选择,回到了北大人民医院。 2.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成功 促成卫生部医疗规范出台 黎晓新诊室外候诊的多是抱着婴儿的母亲,她的门诊室里挂着五彩毛绒玩具,为这间摆满电脑和仪器的房间增添了一份童趣。在儿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晓新是公认的先驱,她是国内最早致力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治疗的眼科专家,很多患儿家属慕名而来。但一开始,她也经历了一段相当举步维艰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初,门诊时,不断出现的视网膜病变早产儿引起了黎晓新的注意。通过深入调查,她发现了问题症结。原来,早产儿因发育不成熟一般都要送到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精心养育,通常要采取吸氧措施促使肺发育成熟。吸氧使得新生儿的成活率提高了,但问题也出来了:早产儿因长时间吸氧,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导致眼睛发生视网膜病变。 为了不错失挽救患儿视力的时机,唯有对早产儿进行眼病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然而,做起来却是阻力重重,最大的困难在于医生的不理解、不配合,很多人说她是“管闲事”。“我们是1994年开始对新生儿进行筛查,但由于当时国内(包括医务界)对这个疾病还没有完全的认识,儿科医生因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不愿把筛查出的孩子转出病房。眼科医生包括麻醉大夫也都不愿参与进来,因为不管是给新生儿做手术还是进行麻醉,风险都太大了。” 黎晓新视察新生儿眼底病情况。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让黎晓新下定决心要管管这个“闲事”。一天,黎晓新在医院儿科筛查时,发现了一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就与儿科医生谈,希望转到眼科来治疗,没想到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新生儿的肺没有发育完全,出了监护室有可能出危险”。无论黎晓新怎么做工作,孩子的主治医生最终还是没有同意。过了些日子,黎晓新获知孩子因为双目失明被父母遗弃在路边。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黎晓新。为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她和儿科医生反复沟通,讲明原因,最终取得了部分儿科医生的配合。同时,她还不停地给麻醉科医生“做功课”,有一些医生被她的诚恳所感动,愿意和她一道试试。1995年,黎晓新终于成功进行了第一例早产儿视网膜手术。“为救治一个小孩,我们所付出的努力非同一般。”事后,黎晓新感慨万分。 为了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和患儿家属重视早产儿眼睛的健康,黎晓新“斗胆”给当时的卫生部写了报告,建议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干预。2004年,黎晓新在当时的卫生部的支持下,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从此,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工作狂”一天十多台手术乐在其中 为人解除痛苦是最大成就 在同事和学生们的眼中,“黎大夫”是个精力旺盛的“工作狂”。作为国内顶尖的眼科专家,黎晓新要同时兼顾临床、科研、教学和行政。从回国到现在,记录在案的手术一共1.8万多例,这其中还不包括激光手术。在手术最密集的时候平均一天要做十多台,还有会议、讲课及管理工作围绕她的身边。观察她的日程表,你会惊讶一个人竟然可以像陀螺一样高速地运转。对于她来说,静下来写论文反而是最放松的时候。 “给病人服务耗去了我大部分时间。两天门诊,两天手术,一天科研,一天教学,每天早晨用一个小时处理行政和病人管理。”为了下午不犯困,有精力工作,她的中餐常年是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会苦不堪言,但黎晓新却乐在其中:“我从来都没有想要放弃,相反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为病人解除痛苦带给我莫大的成就感。”出门诊、做手术是她最喜欢的工作内容,面对患者,她总是温和、耐心、一视同仁。有时病人感到费解的时候,她就会打比方,同时配合手势,为了多看病、多做手术,她一天到晚加班加点,就算是感冒发烧,也不停门诊和手术。老伴兼“贤内助”李老师心疼地劝她:“不行就少看些病人吧,别那么累。”可她说:“病人头一天晚上就排队挂号,他们等不得啊,我累点没关系。” 忙碌的门诊。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她也从不吝惜把时间花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她坚持严格要求和耐心培养相结合,亲自为本科大学生上课。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要询问每个研究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哪怕是在最紧张的门诊时间,一遇到特殊病例,她也会召集学生过来学习。尤其让学生们感动的是,黎老师在给他们西方式教育的同时,也给他们传统东方家庭的温暖。“每年的圣诞节,黎老师会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做客,品尝她亲手酿的肉桂酒。在暖暖的酒香中,我们向她汇报自己的收获和未来的计划。无论是生活的烦恼、思想上的斗争,还是经济上的困难,都可以向黎老师说,而黎老师也会用她自己做学生时的经历来激励我们,欲成大器必先苦其心志。”学生陶勇说。近年来她已经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培养进修医生200余名,为全国各地培训了一批眼底病治疗的专门人才。 “家里人虽然很理解我,也不谴责我,但有一堆意见。我已经很多年都没有休过假了,最近两年才开始休假,女儿对我意见很大,我每天能陪着外孙玩10分钟就不错了,他要再大点可能都不认识我了。”黎晓新笑称。但她觉得,这一切都值得。看着眼科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领军人的黎晓新,回首来路,欣慰不已。 4.6年义务治疗播撒人世温暖 一斤茉莉花茶凝聚无声谢意 的确,作为眼科医生,黎晓新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光明,还有深深的爱。 那大爷因患有糖尿病在北大人民医院治疗,后来因为视力明显衰退,转到黎晓新这里看病。经检查,那大爷并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压也正常。“那大爷的情况会不会是正常眼压型青光眼呢?”想到这,黎晓新让那大爷做了视野检查,果真如她所料。黎晓新还获知,那大爷孤身一人,是街道的低保对象。于是,她劝告那大爷,尽管眼压不高,也必须坚持用降眼压药,一定不能大意,否则视力可能完全丧失。末了,还叮嘱那大爷:“每月来我这里检查一次,我的专家号您千万别挂了,可以在我门诊快结束的时候来,省得您久等。” 黎晓新为藏民看病。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这样的义务治疗,黎晓新坚持了6年。有一天,黎晓新做完手术走出手术室,看见那大爷站在门口,忙问:“那大爷,有事吗?”“没事,我就是想给您这半斤茶叶。”黎晓新一下愣住了,再问才知道,原来那大爷在看病时,听护士提了句“没茶叶了”,就特意到自己平时最喜欢的茶叶店买了半斤老北京人最喜欢喝的茉莉花茶送来。黎晓新见推辞不下,只好收下。拿着这包茶叶,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护士告诉黎晓新,街道办事处的人在办公室等着她。黎晓新走进办公室,发现他们脸色凝重,街道办事处主任说:“黎大夫,我们受那大爷之托来看您,给您带来这一斤茉莉花茶。老人前几天去世了,去世前还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一定要到人民医院看看杨大夫和您。他说,是您让他在这生命的最后几年看到了人世间的温暖。”接过这重似千金的茶叶,泪水模糊了黎晓新的眼睛。 黎晓新对患者的爱,很多时候是体现在细节上。为了挽救更多面临失明的眼睛,黎晓新要求科室加快检查频率、病床周转率,大家都跟着她的快节奏忙得不亦乐乎。梁建宏大夫说:“很多病人都是从外地转诊来的,常常是家人陪着一起来看病,吃住等费用就很高,为了尽可能地给病人省钱,黎大夫要求对患者的所有检查都当天完成,以便及早安排手术,让患者尽快出院。有时晚上了,我们已经下班回到家,黎大夫打电话过来,说有手术,我们就得放下一切,赶往医院。” (本文根据《黎晓新:以爱的目光追寻光明》等稿件综合,感谢首都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人们常说当医生难,当好医生更难,当一名好的女医生尤其难,因为女医生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在黎晓新看来从医就意味着奉献。她说:“医生这个职业,在中国是一个奉献型的职业,没有国外那么高的收入,也没有周末,但是却让我在这么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找到了那份职业荣耀感。”在人民医生这个崇高的岗位上,她兢兢业业做着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只为让更多的人可以获得光明,让知识传播更远。从医三十余年来,黎晓新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带给许许多多人光明。她的每个脚印都见证了光明的奇迹,她一路与光明偕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