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格纳是否让国内观众无福消受?

 阿里山图书馆 2015-10-23


2013年是“瓦格纳”年(诞辰200周年纪念),那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爱乐乐团在指挥家库恩的统领下,上演了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同样也是在那一年,中央歌剧院以一部“全华班"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女武神》揭开了歌剧院计划持续四年,每年推出一部“指环”四联剧制作的序幕。  

时间到了2015年,也就是在上个月,中央歌剧院继前年的《女武神》和去年的《齐格弗里德》后,三度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震撼呈现了瓦格纳“指环”之《众神的黄昏》。一连两场的“黄昏”可谓声势空前浩大,笔者有幸亲临了首演,感觉无论是从舞美、布景、服装、道具上看,还是从化妆、造型、独唱、交响乐队伴奏上看,可以说都已经做到了有板有眼、令人信服的理想化程度。无独有偶的是,这个月刚刚揭开帷幕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又为帝都观众带来了《纽伦堡的名歌手》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两部瓦格纳歌剧作品。  

然而,瓦格纳的歌剧无论是对于演出者,还是观赏者而言都是极富挑战的,对两者都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不是随便一个指挥家连同几个独唱家,加上一支管弦乐队以及几个合唱团拼凑在一起就可以上演瓦格纳歌剧的。与此相仿,也不是任何一个观众兴之所至走进歌剧院,安安静静坐下来听够5个小时就能够欣赏得来的。国内观众如今是否具备足够的资质和素养欣赏瓦格纳歌剧?这无疑是有待商榷与值得探讨的问题。要知道,制作一部像瓦格纳《众神的黄昏》这样的大型歌剧剧目,演出时舞台上的独唱家累,乐池里的管弦乐队乐师累,指挥台上的指挥家累,乃至于舞台下的场内观众安安静静坐下来观演5个多小时都会嫌累。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动辄5个多小时的瓦格纳歌剧是不是让国内观众还有些无福消受?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并不是不需要瓦格纳,相反我们倒还需要更多地去探索瓦格纳和他的音乐作品。笔者寻思,在面向国内观众普及和推介瓦格纳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从诸如洛林·马泽尔改编的《无词的指环》或者前不久张艺指挥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刚刚演出过的荷兰作曲家亨克·德弗里格改编的“无词版”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入手。笔者相信,这类经由后世作曲家重新凝练过的瓦格纳作品,会是一种在国内循序渐进地传播和推广瓦格纳及其音乐作品的绝佳进路。  

上海在这月中旬同样由蒂罗尔音乐节歌剧院带来“两天四场”的24小时音乐会版全套“指环”。这已经不是魔都第一次上演全套“指环”了,早在2010年科隆歌剧院就已经在沪上献演过两轮“指环”全套四联剧了。

“两天演完一轮指环”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在48小时里有接近20个小时都是在进行着现场歌剧演出。这无论是对于演职人员,还是对于到场观众,显然都构成了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挑战。面临着这种状况,恐怕是就连笔者本人都感到多少有些无福消受了,那就更不要说一般观众了吧。

                                  文 / 左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