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派意笔线描人物画的代表——简评吴永良先生的国画艺术

 文山书院 2015-10-23

\蒋跃


  我十分喜欢吴永良先生的作品,他是浙派意笔线描人物画的初创者。

  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还是在少年时期,我偶然借到1962年的一本《河北美术》,封二上刊登了一幅《鲁迅肖像》的白描作品,形式十分独特,一下子把我深深吸引。画面上穿白长衫的鲁迅身材不高,站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身后是两棵参天的枣树,用密密的树叶线条衬托出人物的疏朗,顿使鲁迅显得高大起来,左面是长长的两行题款,字迹饱满苍劲。当时,以白描为最终完成形式的作品并不多,虽没有笔墨的浓淡,但完全以线的疏密、长短、对比等手法,完成了对鲁迅先生的精神气质和时代风貌准确的把握和塑造,格调高雅,意境深远,今天回过头来看也是众多以鲁迅为题材作品中出类拔萃的。

  于是,吴永良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子中。之后,中学阶段我又临摹了“文革”中他的另一幅画鲁迅的作品《于无声处》,对他在线条上的造诣又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凡见到他的印刷品我都会细细收藏、认真品读。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后,我才有幸与吴老师真正交往、面对面请教。在学生时期,我曾目睹他直接用国画作人物写生的全过程,他的基本功之好,令人叫绝。



鲁迅肖像


  1955年中国美术学院周昌谷的《两只羊羔》、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李震坚的《井冈山的斗争》,还有其后刘文西的《祖孙四代》等一系列作品的问世,意味着浙派人物画的确立。作为一个学派,尽管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宣言,但学术宗旨和追求却十分鲜明。浙江的水墨人物画从中国画花鸟传统技法切入,强调以书法为经络并使笔墨、线条、意韵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达到了形式语言在审美意识上的协调和画种材质的高度一致,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特征,从而与当时北方素描加水墨的画法拉开了距离,成为相当长时期里新中国人物画的领头羊,在新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在他们之后的浙派人物画家的第二代传人吴永良先生,直接在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创始人的面提耳命下,不仅全面继承了开创者的优秀成果,而且在学术理念和实践上都有新的发展。他著书立说,发表了包括“意笔线描人物画散论”、“白描人物画技法”、“水墨人物画概述”等在内的许多论文。1994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了《意笔线描人物画》,选取了他为课堂教学所示范的一部分意笔人物画,无论是着衣的还是人体的,都以意笔线描的形式出现,用骨线直取对象,穿插自如,强调画面的大感觉、大节奏、大对比、长与短、粗与细、枯与润等线条的充分发挥,以书法的用笔“写”出人物的精、气、神,但又融入了西洋解剖、透视等科学方法,深厚中透有灵动,形成了浙派人物画新的意笔线描样式,极具形式魅力。蔡元培先生对于中国绘画的白描,曾有精辟的见解,他说:“不设色之画,其感人也,纯以形式及笔势。设色之画,其感人也,于形式笔势之外兼用激刺。”作为学院派,吴永良先生曾经系统地研究过传统人物绘画,并在线条表现上选取清末画家陈洪绶、任伯年作为参照,同时还大量吸收了书法用笔,讲究韵、趣、势三味。他讲究法度,其笔下的人物画造型准确、线条轻重缓急、刚柔方圆变化自如,技巧娴熟,充分展示出他对中国意笔人物画的理解、修养和功力。他的笔性老辣,以中锋为主、正反欹侧、纵横藤萝的落笔格外生动。线、墨、形和谐,尤其是许多长短、枯湿和粗细的对比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成就了既单纯又丰富的画面效果,他常常运用渴笔,很有屋漏痕般的金石韵味,用笔旋转往复:曲折顿挫以及疏畅、绵密、聚散、交错,技法十分丰富。



大颐寿者(潘天寿指墨头像)


  中国绘画史表明,山水画从元以后日渐成熟,花鸟画自徐渭到吴昌硕完成了大写意的构建,而人物画自宋以后变化不大,尽管清末出现过几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但终因人物画在造型等方面的难度,许多画家刻意回避,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建国初期浙派人物画的崛起改写了这一历史。这当然与中国美术学院传统的学术理念密不可分,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并没有一边倒向前苏联老大哥的教学模式,而是十分清醒地提出了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而不是西洋素描,他主张东西方绘画要拉开距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从学术的角度来考察,证明这是卓有远见的。吴永良先生完全接受这样的学术理念,他的

  人物画所体现的意笔线描语言,可以说是书法精神真正的体现,既有线造型带来视觉上的概括、明朗、清新之美;又有书写之韵造就的畅神之意。他以纯粹墨线写形,用书法意识完成了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转变和升华,富有中国绘画高格调的审美特征。非常符合于潘天寿先生的观念,这样的写生方法,摆脱了西洋化素描纯自然的描摹,有很强的民族精神。难怪当年《鲁迅肖像》一问世就得到潘老称道。的确,吴永良先生把书法艺术的生动气韵与黑白笔墨的形式魅力引入到了意笔人物中。



蔡元培


  1978年吴永良先生通过拼搏重回母校读研并任教。1986年,他创作了《蔡元培像》,这次他是用生宣纸画的,用笔更为奔放,线条粗细错落有致,准确把握了这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历史人物的形象。确切地说是一幅意笔白描作品,吴永良老师在学术上又走出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同时期问世的还有他大量的意笔线描人物的课堂作品,这些画以中国书法的用笔,在线、形、气等方面造诣极深。在创作之余,深入第一线的教学工作中,他感到从结构素描直接到宣纸的国画人物,中间缺少一个过渡环节,深入思考后他将意笔线描放回到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中,将它用作意笔人物画基础教学新开辟的实施环节,以此来替代在国画系基础教学中原先所恪守的工笔白描,这一做法使意笔人物画教学有了自然的过渡,完善了浙派意笔人物画的教学体系,并且行之有效。正如时任中国美术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宋忠元指出的:“吴永良教授在艺术创作和教学实践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于人物画中造型基础和专业技法之间的紧密已存关系体会深切,他针对意笔人物画基础教学上存在的造型能力与笔墨技法长期脱节的问题,率先尝试在专业素描和水墨写意之间进行意笔线描训练的教学实践。”而刚刚问世的这本画集《意笔线描人物画教程》中所收录的作品正是他身体力行所作的示范,而其深远意义并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简单运用,如果说当年的浙派人物画从西方造型训练中,提炼出了“团块”、“结构”等概念,走出了一条新路,那么,吴永良先生则在专业素描和水墨写意之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之路,正如刘国辉先生评价的那样:“吴永良的一系列作品,特别是《坦荡人生》、《蔡元培》、《祭黄陵》、《西泠印踪》等展示了他意笔线描的高超技巧,用线描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瞿秋白、蔡元培、陈嘉庚和西泠诸贤的形象特征和内在气质,从而使这些作品备受人们的关爱。相对于‘浙派人物画’的传统模式,这种专注于写意式线描的作品是一种具有拓展性的成果,增加了品类,丰富了它的审美内涵,吴永良在一个分支上对浙派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有价值的努力。”的确,吴永良先生意笔线描人物的这个价值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而且在创作的实践上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西泠印踪》,作者用意笔线描的手法刻画了五位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人物体型的高低大小及疏密的安排错落有致,富有金石味的线条恰于这个篆刻团体的学术宗旨十分吻合,并与背景拉开了层次,令人回味,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这件无疑是最优秀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浙派人物画历史上会留下重重的一笔。



线描习作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吴永良先生还是一位综合修养全面的画家。他不仅画人物,还画山水,新出版的大型画册《吴永良书画集》中的村姑小羊、农村牧童等小品人物画,色墨交融,水气酣畅。他的《寄情抒怀》画册的小风景速写,构图讲究,笔法松动,画面上的一草一木,既是画家平日用功的履痕,又是才华横溢的又一例证,生动可人。而他的另一成就——书法,是他人物画的功力基础,属于典型的“画家字”,字的结体、布局十分讲究,如同一幅画,造型奇崛,以富有力度的线条书写出了画家的心气,显示了他另一面的才智,令我爱不释手。而在审美的觉悟和胸怀上,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挥毫泼墨之际,于诗情画意之和谐奏鸣中,呈现出可以依偎的灵源胜境,使人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和身心呵护,无疑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我衷心祝愿他健康,在艺术上更圆满!

  2010丹桂飘香时于杭州浙报大楼




吴永良,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和指头画,为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家,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学术成就。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