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根汤临床应用举隅

 雨润秋实 2015-10-23

葛根汤源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具有解肌发表功效。长久以来,中医临床将之与麻黄汤、桂枝汤视为伤寒之方,临床用于外感风寒证。但若仅将其视为解表药,其应用则狭窄。该方有疏通经络、调畅经脉血气、润燥生津之功,目前使用病证之广,已超出太阳伤寒病范畴。若将其灵活化裁,治疗腹泻,胃脘痛等病,也常获得良效。

Q

病例1:小儿腹泻

患儿,男,3 岁。3d 前,患儿偶感风寒,初起发热、流涕、便溏,曾输液治疗,但症状不减,体温达38.7℃,泻下急迫,便溏如水,或蛋花汤样,日行6~7 次,检查示轮状病毒阳性,再次输液并口服思密达,疗效不显著。中医辨为太阳阳明合病,方选葛根汤煎服。患儿服用1 剂后即热退,大便成形,精神好转。3 剂后,大便正常,但仍不欲食,咳嗽,按其腹部则苦恼,予以清热化痰散结治疗,2 剂后痊愈。

A

病例分析

小儿秋季腹泻为儿童常见疾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西医认为轮状病毒感染是主要病因。病例中患儿为外感风寒,病在太阳,通过辛温发汗即可治疗,但误治后外邪未解,反内迫阳明出现下利,故而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清止泻。患儿热退泻止后,纳差,吐黄痰,为余热留恋阳明所致,遂清热化痰散结。

Q

病例2:胃脘痛

患者,男,44 岁。患者原有慢性胃炎病史,3 月前贪凉饮冷后出现腹胀痛,痛不可忍,伴发热,纳差,当地医院以胃炎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热退,但仍纳差,胃脘痛,进食后加重,症状时轻时重。中医四诊合参示肝火犯胃,治以疏肝清热,和胃止痛,予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但服药后,患者腹痛加重,伴发热、呕吐、腹泻,细询后得知,患者上次患病后常反复低热、畏寒,伴头痛,项背强,身困乏力,遇风寒则胃痛加剧。重新辨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发热解表,和胃降逆,方选葛根汤加减,服药后患者周身微微汗出,胃痛呕吐减轻,未再发热,守方去麻黄,加党参,继续服用5 剂后痊愈。

A

病例分析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治疗多从脏腑辨证入手,或疏肝和胃,或行气活血,或消补兼施,多有效果。但上述患者服药后症状加重,是因为忽视其伴随症状,患者虽有胃实的表现,但同时伴有低热、畏寒、项强等症状,提示病虽日久,未离太阳,故辨为太阳阳明合病且太阳为主,选用葛根汤加减,重在解肌发汗,宣达外邪。患者服药后汗出,表邪得散,经气运行正常。

小结

葛根汤是临床常用的解表药物,多用于外感风寒的治疗。但临床应用不能仅限于解表药,若临证时把握风寒外束太阳,邪热内迫阳明的病机,即可极大地扩展葛根汤的临床使用范围。此外,以《伤寒论》葛根汤原方为成分的中成药颗粒剂葛根汤颗粒,功效不减,却大大简便了葛根汤的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