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孩子”爱打人怎么办?四招轻松化解

 乐天豪杰9 2015-10-24
自从孩子步入幼儿园,离开了父母的视线,打人和被打就成了永恒的难题,打人者分为有意和无意,被打者是打回去还是告老师,其纠结程度堪比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

打人,有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适当表达友好

国庆期间和一个妈妈聊天,她看着在地上一边嗷嗷大叫一边横冲直撞的女儿,担心得直摇头。

因为这个孩子性格活泼好动,特别喜欢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比如用拍拍对方的头或者摸摸对方的脸表示友好。

如此看来,这个孩子简直就是善良的化身,传递正能量的小天使。然而,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小朋友下手没轻重,所以别人感受到的不是一只柔软的小手拂过脸庞,而是一记清脆的小耳光。

这一点也正是那个妈妈所担心的地方,她甚至已经预见到了孩子上幼儿园后,被老师请家长的漫漫长路。

这种小朋友的攻击性纯粹是出于无意识,年纪太小,不知道正确表达情绪的肢体语言。

这种情况下,父母一边要尊重孩子的善意,一边要及时提醒不合适的表达方式,并给出正确的肢体接触示范。甚至可以带着他参加早教班,在老师的帮助下寻找正确的体感接触体验。
这样,他慢慢地就会知道什么力度是抚摸,什么力度是疼痛了。

打人,你说为什么总是你?!

相对于不知道轻重,有意识的“攻击”则麻烦多了。

只要孩子离开家庭,开始与别的小朋友接触,就会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并不是“普天之下皆我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像爸爸妈妈那样包容自己。
所以当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觉得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会大哭大喊,甚至动手打别人。

有的家长每次去幼儿园接孩子,都能接到来自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家长的大规模投诉——“你家孩子又打人了。”如果次次如此,建议家长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孩子的行为。

曾有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岁半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千万不能用“小孩子都是这样,长大就好了”这种借口来帮他推脱责任。


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打人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问清楚原因
一定要找老师了解事情发生的场合、原因,还要问问孩子自己是怎么想的。是别人抢了他的玩具还是他想要一件东西却没有得到满足?
不要用大人的思维模式妄下结论,甚至把问题严重化。

道歉是必须的
一旦出现打人事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不对的行为,道歉不仅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对被打的小朋友负责。

必要的小惩大诫
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道歉足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一次再想动手的时候会记得上次的教训。
但是对于性格外向的小朋友来说,道歉是一个不足挂齿的惩罚手段,没有制约效应。这就需要有一些额外的惩罚措施,甚至让孩子适当地亲身体会到被打的人是会痛的。

正面激励
每次带孩子出去玩或者去幼儿园,爸爸妈妈可以事先和孩子约定,如果今天没有打人,晚上会得到一个小奖品。这种强化正面行为的做法会使孩子逐渐了解“大家更喜欢我这样做”。

小编辑
提示
小朋友爱打人,并不意味着他内心就是一个暴力的人,也并不意味着因为年纪小,父母就可以这打人的行为置之不理。

以暴制暴和冷漠处理是最不可取的方式,一旦出现这种事,父母更要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并教给他正确的解决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