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中庸讲记(10.5)

 修和 2015-10-24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那么诗经上所讲的,“不显”,没有明显的,也不要打你、也不要骂你,也不要教书、也不要开课、也不要演讲,一点都不表达;“惟德”,就要自己修正自己的德性。

中庸讲记(10.5)

所以大家讲、佛教都讲,这一代的虚云老和尚,他一辈子懒得说法,我经常说他:师兄你一辈子**,教不出一个人来。他就笑笑。他也没有好好教。可是他影响为什么那么大?——无言之教。“不显惟德”,他德性够了,这个本身就是教育,所以言教不如身教。

“百辟其刑之。”各种方面,“百辟”百种方面,“辟”就是方面。百方各样各式“其刑之”,把它当成一个典型、一个模范。这个“刑”字下面同加一个土字那个“型”一样,这个典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所以道德修养成功了,“笃恭”,他本身很诚恳的、很笃、很恭敬,“天下平”。他用不着动作,用不着来打天下,又不用管理天下,他只要那里一站,只要那里一动,所谓无为而天下治,以他道德的教化。

最后,又是《诗经》:“《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他说,《诗经》上说,我的胸襟里头,一个人胸襟修养“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也非台“,明德就是道德的。“不大声以色”,用不着大声如何去叫,说法、教化、演讲,更不要用态度来表示,换句话更不要骂人去了,只要自己那里一定。

那么,这个《诗经》孔子的解释:“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教育到达了用视听教育,就是声色化民,已经到了最末代了,文化最末的时候,只好用视听。他说知识的传播这可以,知识的传播当然视听可以。真的内养,所谓中庸之道、至诚之道,这个道这个东西,不是声色视听所能够表达得出来的。他是无形象、无音声,你怎么表达?无所在,你怎么去表达?无所不在,哪里都摸不见的,你怎么表达?所以孔子说:“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就是到了最后。

“《诗》云:‘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最后的结论,引用《诗经?大雅》篇,**。道德的发展,那个**、“德輶”,“如毛”,毛者毛毳,像孔雀的毛毳一样光辉。他说“毛(我们人的头发或者毛)犹有伦”,它还有线条、有韧性的,一条一条有条理,所以纤维条理都看得很清楚。就是说,道德的无尽、光彩,像细如毫发,像毫毛、婴儿那个毛一样。你说毫毛还看得见;真正的道呢,形而上这个东西呀,“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它在哪里呢?翻过来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它在哪里呀?随时在你身边。不是身边呦!随时在你身心上,在你那里。可是它又是“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不是用声音看得见,不是用色相看得见。你看我们拿比较哲学、宗教来讲,《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样道理啊!对不对?声、色两样境界上去见,都不是。“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所不在。把形而上的道体、自性、明心见性的境界,都说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