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实现产融结合?

 李涣 2015-10-24
不会资本运作的公司,三年后99%都会倒闭!不懂企业做大和不倒闭三大因素:市场大、团队强、资金用不完!

产业金融是在现代金融体系趋向综合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依托并能够有效促进特定产业发展的金融活动总称。

产业金融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产业与金融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共创价值。产融结合,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产融一体化是必然大势。产业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指出其商业模式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产业金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金融整体解决方案;第二、产业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四个资本化,即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第三、产业金融的实现路径有三个阶段,即前期的资金融通,通过资源的资本化解决资金的融通;中期的资源整合,运用融通资金培育核心能力,通过核心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后期的价值增值,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价值,通过资本运作放大价值。发展产业金融前景广阔。

黄词瀚说:“不懂产融结合,难论天下;不精产融结合,难争天下!”
这样的产业生态圈,你在其中吗?
今天的企业已不是单个成长的时代了,今天的企业将必是平台共赢的时代!

别告诉我你已经加入了什么商会?协会?老乡会?多年来效果如何,人人尽知。原因在何??无利益捆绑的会友也就是见面朋友,会后各自走的尴尬局面。


还在看着企业无钱周转,叫天不应,叫地无门,还完贷款等着就关门的局面吗?


如果能在你的企业背后建立一个资金池,你还为此心忧难眠吗?

这就是我们的产业生态圈,“产业金融结合”助你走出传统困境!

产业金融 VS 商业金融
以满足生产者的融资需求为主要功能的金融体系称为“产业金融”;以满足储蓄者的投资效用为主要功能的金融体系称为“商业金融”。 典型的产业金融模式是日本和德国模式。日本产业金融模式是以主办银行制度为特征的,德国产业金融模式是以综合银行制度为特征的。虽然产业金融在促进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包括日本、德国在内的产业金融体系面临改革,向商业金融体系转变。产业金融就是利用金融为产业服务,产业是根本,金融是工具,利润是目的。

产业金融形式多样,应用灵活,创新无限,无处不在,对于有些企业而言只要能够找到一两种适合自己的模式就会产生巨大的效益,比如GE租赁,比如UPS的信贷。借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产业金融混合集团可以界定为:“在同一控制权下,在各实体产业、以及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服务业中至少一个行业以上大规模提供服务的由产业公司发展而成的混合经营控股集团”。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资本基础来源于实体产业的利润积累,采用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其主要资产是不同子公司的股票,经营范围横跨含金融业的多个行业。

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控股母公司为一个非金融机构的经济实体,不具有金融许可证,但其全资或控股拥有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一种或多种金融性实体和其他非金融性实体。这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独立对外开展业务,承担相应责任。由于控股关系,子公司的最高决策层及其重大决策都直接或间接受制于控股母公司,子公司的具体经营单元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的发展战略。

发展背景
金融是经济的“心脏”,对产业发展提供“血液”,创造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现代金融有两重含义:第一要从小金融到大金融,就是从银行的货币市场走向整个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债券、信托等;第二要从老金融到新金融,就是从单一信贷产品走向众多金融新产品,包括租赁、基金、产权等,因此发展金融市场空间十分广阔。金融必须服务于产业,金融脱离产业自我发展,虚拟膨胀,必将造成金融危机。金融与产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就能创造新的价值。

所谓产业金融,就是产业与金融的紧密融合,在融合中加快产业的发展。如科技金融、能源金融、交通金融、物流金融、环境金融等等。金融对产业发展的主要功能是融通资金、整合资源、价值增值,发展产业金融大有可为。

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犹如人体对血液的要求,而金融在提供资金来源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产业是基础平台,金融起到催化剂和倍增剂的作用,金融与产业互动创造新的价值,大大加快财富累积。从资本的角度做产业,产业的财富放大效应会迅速增加;而金融只有与产业融合才能产生放大效用,产生大价值。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 中国产业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中国重点产业总融资结构中,来自金融的融资比例占到44%,居于第一位;而近几年来自金融的融资总额,已占到重点产业总融资比例的59%,成为产业融资的重要支柱。事实说明,中国重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企业不倒闭和做大做强的三大因素:足够大的市场、足够强的团队、用不完的钱(融资)!!

ILC凯词资本跨界推出《产业金融战略》,为中国民营企业财智增长,业绩倍增,产业与金融结合,助力中小企业再攀产业高峰!!

《产业金融战略》:产业为本,战略为魂,金融为器,服务为魂!

具体含义

产业是基础平台,金融起到催化剂和倍增剂的作用,金融与产业互动创造新的价值,大大加快财富积累。从资本的角度做产业,产业的财富放大效应会迅速增加;而金融只有与产业融合才能产生放大效用,产生大价值。 产业金融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资源的资本化、资产的资本化、知识产权的资本化、未来价值的资本化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促进其互动发展,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


1、资源的资本化

资源资本化是将自然状态的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实现资本化,稀缺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矿产、生态、环境等,允许这些资源要素在合理的交易机制下进行转换和转移,实现资源市场化及优化配置。金融市场的功能就是对稀缺资源的配置,利用资本市场的高效率,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有利于资源的价值发现和价值最大化,有利于个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房地产金融中,土地与环境资源是房地产的关键性投入要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与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日益提高,这种稀缺性使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市场功能,将其参与到房地产的资本运营中去,以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


2、资产的资本化

资产资本化是将资产视作可交易的商品,通过资产要素在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转换和转移,为企业带来资本增值效益。产业金融就是将企业资产放入金融市场,以资本的形式流动起来。资产在资本化了以后就会以各种形式向各种方向流动,追寻能够实现最大资本收益的主体,客观上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提高效率就要激励资产通过交易转移到最能创造价值的人手里,并通过公正的收益分配制度进行保障。资产资本化使资产从静态的实物化资产转变为动态、价值化的资本。资产资本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资金资产,二是实物资产。资金资产资本化使得资金从沉淀状态脱离出来参与流动,资金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增值;实物资产资本化使得实物资产得以盘活为流动资产,从而在流动中获得增值。


3、知识产权的资本化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发明、适用新型、外观设计)、版权、商标、商业机密等各种所有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知识产权的资本化。在企业的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资金,企业创始人往往会借助产权市场通过将其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以获取外部资金。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为科技成果融得技术产业化的资金,这种方式对于科技成果拥有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丰富了资本市场的层次,不仅使技术交易从合同转让进入到资本市场,形成“双轮并进”格局,而且使中小科技企业也能进行市场化融资,挖掘转化为“第一桶金”。


4、未来价值的资本化

未来价值资本化就是将在未来才能够实现的价值包括稳定的现金流、预期收入、未来经营权等,使其提前实现交易,通过证券融资和债券融资等手段将其提前转化为资金资产。未来价值资本化的重心在于:如何将具有前瞻性的未来价值,将其合理地打造成交易商品并在当下获得投资者或未来使用者的信任。在交通金融中,交通产业有“投资几年,收益几十年”的特点,未来价值资本化显得相当重要,未来价值挖掘得越多,盈利性越强。现在高速公路建设常用的BOT融资模式,就是未来价值资本化的典型,政府将公路的未来经营权(也即未来收益权)提前出让与投资方,如投资方也提前“付款”,缓解公路建设期的资金压力。


一体化

产业金融的系统运作是实现产业与金融的一体化,实现系统性的运作。产融一体化也就是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融合。产融结合是企业达到相当规模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模式是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轨迹之一,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融结合的战略行为。 世界产融结合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产融自由融合时期(20世纪3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对金融业和产业的融合方式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第二是金融业分业管理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垄断和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混合的疑问,于是美国率先实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其他国家也大多追随美国的模式,使产融结合进入了以金融业分业经营为主的时期;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前行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胀,有关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张迅速兴起,金融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界和实业界争议的话题;第四是产融结合蓬勃发展时期(21世纪初至今),全球经济蓬勃发展,金融创新从理论走入实践,产融结合多样化发展,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企业产融结合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产业+商业银行”模式。该模式是大型国企通过参股或新成立商业银行来实现产融结合。如首钢集团成立华夏银行。


第二,“产业+保险公司”模式。 该模式是大型企业参股或自身成立保险公司的产融结合模式。如2007年3月,国家电网集团发起筹建英大泰和财险公司和英大泰和产险公司。


第三,“产业+财务公司”模式。该模式是大型国企设立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模式。


中国产融结合的初步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1992年,以首都钢铁公司为母体成立华夏银行,标志着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实践正式拉开帷幕。


中国的产融结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融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中国产融结合的起步主要是由于政府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其基本动因是资本的扩张需求,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


第二是产融结合的治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的产业资本开始进军金融产业,组建、参股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混乱状况。中央政府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允许参股企业,一些商业银行开始退出产业领域。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盈利性需求,普遍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经营模式使不少商业银行盲目创新业务,产融结合风险初显。


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产融结合的发展也呈现出势头迅猛的态势。德隆、海尔、新希望、东方等集团都曾借助产融结合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多元化经营需求。产融结合的目的之一在于扩大经营领域,分散风险。但是,银行在突破资本市场进入障碍的同时,也将更大的系统风险引入到企业的内部。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借助产融结合得到快速发展的农凯、德隆、复星、闽发、托普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尽管如此,产融结合时大势所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风险防范的日益加强,产融一体化将有新的发展前景。


中国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动因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择产业金融发展战略的企业家一般认为产融结合不一定能保证公司的成功,但公司高水准的发展则一定依赖于成功地产融结合。全球化竞争压力------面对跨国公司及其附属金融公司的进入,产业集团有赶超国外巨头,进军世界500大的目标;当然也有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动机;有分羹金融业的企图;甚至还有装点门面,提高企业形象的需求。 宝钢入股银行的迫切原因之一: 是即将到来的各种大并购中急需巨额资金。此前的安塞乐米塔尔并购案以及“两拓合并”的风波,都在警示宝钢,面对全球愈演愈烈的铁矿石巨头或者钢铁巨头之间的购并,宝钢急需在兼并和收购市场上有所作为,才能以规模保住市场。入股银行之后,固然不能随心所欲获取资金,但在与其他企业同等条件下,在合乎银行向股东融资的各种法律规定之后,在融资上的便利显而易见。第一,我国金融行业的高进入壁垒导致整体行业较高的利润水平;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前景预期。这吸引产业资本的介入,在资本产业转变过程中,产业资本实现了现实增值,提高了增长预期。 第二,我国金融企业自身基于其运营机制的改变而需要外部资本的介入。加入wto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对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进一步,这还有助于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中国的产业金融混合资本集团

当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实现结合之后,整个集团的内源性融资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其外部融资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生大量资本需求的环境下,这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的作用。目前,产业金融混合资本集团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其主体企业主要有上市公司和知名国内集团,其实体产业范围为成熟具规模产业,进入的金融领域包括信托、租赁、银行、保险以及证券。五矿、宝钢、海尔、新希望、山东电力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在积累了产业经营经验之后,频频露脸于国内金融市场,引发人们关注。


中国产业金融发展的先行者

金融集团VS金融控股’: 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和德国的全能银行是金融综合经营最典型两种模式。金融控股公司不能从事非金融业务,而金融集团则没有这方面的严格限制。因此,在已具有金融控股集团雏形的几家中国公司里,兼有实业的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更接近欧洲的金融集团,而只从事金融业务的平安集团则与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类似。


《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的调查显示,在3515家样本企业中,有530家非金融企业同时投资了两种类型以上的金融机构,其中46家达到了控股地位;有230家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了其它类型金融机构,其中66家达到了控股地位;此外还形成了中信、光大、平安三家事实上的金融控股集团。该报告指出,“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模式”。


中国产业资本进入金融的误区和问题

战略方面------轻实业、重金融;重外部金融,轻内部金融;重金融机构投资,轻金融工具运用;重短期财务回报,轻提供长期金融服务.


操作层面------资本金来源并不符合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规定;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和黑箱操作; 多个部门牵头多头出击金融,有财务部门牵头的,有下属投资管理公司牵头的,所以内部政策、利益怎么协调,治理结构如何完善,都是这些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风险控制方面------缺乏风险意识,没有提前或及时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和专业管理团队;同时存在资金违规进入高风险市场等问题。


制度、配套的政策和监管等方面------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看,以巨型化、集团化产业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资本和以垄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为中心的金融资本相互依存性日益增强,从外在信贷联系转向内在资本结合,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我国情况看,产融结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规律,金融混业经营也不可避免,加上国内金融垄断及金融服务提供不足原因,难免有不少企业“试水金融”。由于缺乏对所谓“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规,在信息、监管协调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难点,实际监管中也存在执行不力等原因,造成了“产业金融热”中许多不规范、不透明的操作黑幕。


产业金融集团重外轻内的反思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在上市后醉心于圈钱,而疏忽实体本业的持续发展,本末倒置,以至于失败.当实体企业进一步进入金融业时,不少试水者会因未能够深刻理解金融以实体为支撑为根本,而错失产融结合良机.国内产业金融集团可以直接学习和借鉴的是:香港同行之经验以及先行者德隆\农凯\金信等教训。将积极为其实业系统紧密合作伙伴、客户和供应商等提供借贷、租赁、投资银行等金融服务作为重点。将产业链资源整合作为核心战略,不断夯实主体根基,将旗下金融项目作为主体产业发展的配套工具,而非赚取暴利或暗箱遮掩物体……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运营者也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因为金融工具的杠杆功用与实体经济的支点功用之关系是一体的,缺一不可成戏.


国际产业金融混合经营的典范:GE

在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中,GE金融集团一直是利润最丰厚的公司之一,并引发国内许多企业由产业资本进军金融资本的向往。 不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此前表示,很多企业希望收购金融企业,觉得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进军获益无穷,尤其以GE作为产融结合的一个典范,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GE金融集团所做的业务只是金融领域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能做的是提供一些与他们其他业务有关的业务,比如针对其客户的信贷或发行一些商业票据。总之不是中国人理解的那种金融业务,像信贷业务、资本市场业务,或者其他给自己的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业务。


中国产业金融混合经营的经典:海尔

大型制造企业进军地产屡见不鲜,但海尔集团却有着独特的优势: 海尔家电、家具、卫浴、橱柜等产品可直接与地产业 务集成出售;海尔的工业旧区、物流园、外地工业园可提供土地;海尔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寿险业务,可源源不断向海尔地产输送现金流。海尔各个产业链条均可向地产输送资源,而一旦地产做大,反过来又可拉动海尔各个产业。


发展前景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产业金融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产业金融的发展都是基于一个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之上,在产业与金融的互动发展中逐步实现产业的资本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资产规模大幅增加。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一直在稳步前进。随着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对外逐步开放,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并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全球金融市场。同时,中国大量引进先进的金融技术,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金融手段、金融工具趋于多样化,金融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金融与产业的融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今,中国金融机构在三股力量的驱动下正在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首先,市场需求驱动。金融产品的转换成本很低,且波及效应很大,这就迫使金融产品必须随客户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否则金融机构将失去大量相关客户。因此,金融机构要时刻关注现有和潜在客户的需求变化,及时创新产品,维持老客户、争取新客户;其次,竞争挑战驱动。中国加入WTO后,不少国外金融机构进驻中国,试图凭借其先进的管理理念、雄厚的资本、丰富的业务模式等优势,开拓中国市场。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急需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维持并扩大业务规模;最后,持续创新驱动。金融产品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必须不断持续创新。一个好的产品问世,竞争对手能够较简单地分析产品结构,并进行复制和创新升级,只有自身保持不断地创新才能有力地阻止客户流失。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取得长足发展,金融创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产业金融无疑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产业资本化将是产业金融发展的大趋势。

文章来源:大格局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