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嘴唇往内是牙齿、牙、舌、喉,如牙关放开,构成一个喇叭形状。由于声带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有规则有节奏地振动,进而引起以上五个部位共振。不论唱什么音,基本气息声音运动的方向是一致的。一个高水平的音,在声带部位的振动尤为明显,同时清楚地感到以上五个部位在振动,加上鼻腔、胸腔也不除外。
嘴唇的形态有一种是微翘,同时保持微笑;另一种比较随意,保持微笑是同样的。嘴唇共鸣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它是口腔共鸣的组成部分。牙齿处有振动,意味着有牙齿共鸣。牙齿直接连着牙关,它是牙关的起始点。舌头的位置必须伸直、平躺,必要时舌根有轻微上抬、后缩的变化。口腔各个共鸣点如唇、牙齿等不是绝对不变,但变化不能太大。在牢固地掌握了基本发声法之后,整体调控能力增强,才能让口腔内各个共鸣点灵活起来,没有任何僵持感。
口腔与喉五个共鸣点正是发五种音的器官,共鸣是一通百通,各个共鸣腔互振、互动,一波连一波。一口微微的气可以发出气势宏大的声音。吸进多少气,唱一句将气用去一部分,接着马上补一口气,再唱下一句,这是吸与呼的又一种方法。我们的注意力要放在让气息真正、轻巧地吸了进去,又要轻巧地呼出来,保持运动状态。发声技术全面的人,气吸得并不很多,但很有力量,呼出时能发挥出这点气的最大功效。
未掌握歌唱原理的人,喉部肌群太紧张,引起沉重的喉音,无法产生口腔的共鸣。他们不知道五种音是五个共鸣点在运动状态、振动中才能咬字吐字,否则字音是不正确的,至少与音不协调的。口腔可以闭口、半开口、开口。闭口一般是发“乌”这个音,延长后感到头腔共鸣成分增加了;半开口其次,也有头腔共鸣。我们要求在唱开口音时也要努力参照发闭口音的效果。
不成熟的歌手总是用力过猛,着力点也不当,不明白力气有时需要分散到各个地方,不要让某一点负担过重。我们快跑时两手臂要摆动,这是保持身体重心平衡所必需。帮助声音保持平衡的“手臂”在哪里?腔内的几个共鸣点兼咬字吐字器官实际上起到了“手臂”的作用。声音在快速运动中就会产生不平衡,需要辅助力量来让失衡变为平衡。
有的人一唱歌就无法控制唇、齿、牙、舌等怎么配合、怎么安置,这时虽然吸足了气,但想不到适当放松吸气肌群、收缩呼气肌群,关键是这些肌群还未练到发达、易于随时调动的地步,所以只有喉部孤军作战,依靠收缩喉部来发音,结果根本发不出象样的音。
五个共鸣点所属的器官是可变化的共鸣器官,不是单纯的咬字吐字的器官,有着双重的作用。当找到了气息的支持点,解决了声音的重心问题,这五个共鸣点才能挥洒自如,没有不必要的负担,反过来,这五个共鸣点能自由灵活地发挥各自的功能,整个人体特别是胸、腹部的运动处于正常状态,会明显地体会到声带起了中心的作用,而且这里是一个支点。
舌头能伸缩、舌尖部分能上翻、下卷,舌中部能抬高,舌前部能变薄,功能有多种,是在四种以上不同的肌肉控制下起变化。我们的发声要沿着固有的方向与通道走,不要牵动舌部。功夫不过关,牵动舌部的可能极大。气息放下去,不要一发声,所有气息全部上来,我们正是需要能持续好几十秒,甚至一分钟以上,比较平静、柔和的底气。所谓底气,是从底下运上来的气。
没有很好的口腔共鸣,就不会产生鼻咽腔等高部共鸣。口腔共鸣是起到了桥梁作用。整体的共鸣上下距离长,消耗的气息非常有限,保持声音上下畅通。底气在运动过程中能随时增强或减弱,但通道仍是原来那样。
当声音出现较大的跳跃,即突然要发较高的音,有的人喉头本来是打开的,这时单靠闭合的声带挡气抵挡不住强大的气流,只得回到原始、低级的唱法。如果有了五音的共鸣支持,对待强大的气流不再毫无办法,至少起到分担一部分压力的作用。歌唱有一个总的支点,同时也有多个分支点,五音就是五个分支点。五音器官能使气息、声音回流,使声带的振动更有支持力量。
一个美妙的声音有了头腔共鸣,显得高亢、刚健,有锐气;有了口腔共鸣,就增添了自然、圆润、柔美的成分;有了咽腔共鸣,声音竖立、有立体感、威力增大;加上了胸腔共鸣,声音显得不单调,有厚度。各个共鸣混合起来,构成多种色彩有机统一的混合共鸣。不认识口腔共鸣重要性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歌手。发好口腔共鸣要记住:口腔的空间适当大些,以不牵动下腭肌群为前提,与喉头开启相互配合。如果口腔张大,但喉头未打开,前者无多大意义,不会引起理想中的口腔共鸣。如果喉头打开了,口腔一般也打开了,因为口腔打开后吸气,等于打开喉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