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乐基本功训练之十九:抬起软口盖,顶起硬口盖

 牵一缕阳光623 2016-11-28
          人体的发声器官的构造与作用,不仅要熟练地运用,而且要知道这一个器官与另一器官的连带关系。抬起口腔里面一点位置上的软口盖,必能有效地带动舌头放松,如果光去考虑放平舌头,不去抬软口盖,总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软口盖、唇、齿、舌、牙、声带、丹田等部位都属于可以调控的,此外的一些腔体是固定的空间,是不能调控的。抬起软口盖后的声音,它的共鸣胜过通常情况,光口腔,其空间大为增加,特别是空间的高度上去了,让共鸣竖立起来,更容易通向鼻腔,加强了声音气势,鼻音一扫而光,留有纯正的乐音。软口盖的抬起,同样使喉头能自由地发挥。
      发声方面的每一个缺点都是给发声器官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造成紧张,就象道路一样高低不平、堆满杂物,车辆无法快速通过。六个母音,其中“啊”音最能让软口盖充分地高抬。歌唱者另要想到喉头的上面与下面各竖立了一只矿泉水瓶,声音不是在某一个点上,而是在两只瓶子里回旋。
      软口盖的抬起是自始至终的,声音持续,它就跟着抬起;声音停止,它又恢复原状。声乐的一些规则是不成文的,但在实践中不能忽视。在抬软口盖的同时要注意让共鸣点或叫气息冲击点击在连在软口盖外面一点的硬口盖上,此时喉部不应该用劲,只是一个通道,发动机是来自胸腰腹部以丹田为中心的肌群,要认识到牙关放松,下腭放下,往内吸一点。从小腹四周到软口盖、硬口盖形成上下两端,力量往两端拉开,顶天立地,互相呼应。
      发不同的音,软口盖的上升高度是不一样的,但不论发什么音,软口盖必须上升,否则鼻音就乘虚而入。
      有些歌手实际演唱能力是相当不错的,但不知道软口盖、硬口盖的位置与作用,缺少理论知识,说明他的功力没有达到比较完美的程度。抬起软口盖,直接影响到口咽腔的共鸣。共鸣腔的空间总是大一些更好,因为软口盖的上升,留下来更大的口腔空间,共鸣得到了加强。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注意软口盖的状态,也不要考虑有力地吸气,有力地呼气,气息的支撑点在哪里,气息的往上冲击点在哪里,都不必要研究它。进入歌唱,就得想到许多问题。
      抬起软口盖和未抬起软口盖产生的声音是大不相同的,前者得到超常空间的共鸣反射,同时使鼻腔共鸣参与进来,声音的厚度、响度胜过平时常态。歌唱要求改变一些习惯,包括口腔内部状态。我们打哈欠时软口盖肯定是积极上升的,发声时要保持这个状态始终不变。打哈欠当儿,好像正常的喇叭变成了倒喇叭,这个感受不难体会到。软口盖的状态对了,那么喉头部分应该也是打开了,气道同样是通的。
      有些部位要积极,有些部位要放松,软口盖不能放松,而要积极,这是一条坚定不移的道理。上嘴唇要微笑,是一种积极姿态,舌头多数时候是应放松,下腭一般也是以放松为主的。声带是积极有变化的,但发的声音应是振动均匀、有松弛感。整个气息是积极、流通的,有时不是异常积极的,这种积极根据音的高低、强弱,作相应的调整。
      所谓放开唱、放下来唱,不能没有抬起软口盖这一条。学习钢琴的人,手指几个关节、掌关节、腕关节、肘关节比一般人灵活、力度大,双手的协调性强。学习声乐的人,唇、齿、舌、牙、喉、软口盖、硬口盖、咽壁、咽肌等器官经长期训练,养成了良好的条件反射,十分灵活、积极,互相能协调。
                                                                            (二)
      学习声乐,点点滴滴的积累必不可少,同时要开动脑筋,牢记一些要点。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连成一条线,将各自的功力全用出来,这个说法好抽象、好难懂。如果说,冲击硬口盖的气流与小腹托举的气流相对抗这就容易理解。小腹在呼气、发声时应收缩,但必须强调应保持扩张状态之下的极微小幅度的收缩。有人让小腹不变,起着重要的支点作用,有意识地让上面一点的腹部先有所收缩。一根扁担挑两头,或理解成电梯多道钢丝绳的一头有轿厢,另一头有起平衡作用的一排分量相当的铁块。我们歌唱同样要照顾两头,只顾一头,这一头起不了作用。
      如果是无声练习,吸气、呼气,只是气息的冲击点指向硬口盖中间(上腭);如果是有声练习,吸气时区别不大,呼气时引发声带振动,一部分气息受闭合的声门阻挡回流了,另一部分气息变成了带有共鸣的声音(音柱),冲击点扩大了,但仍对准硬口盖,随着声区的上升,冲击点往后移动。所谓声音要往两头拉开,指的是两个方向的支点。弦乐的演奏员一分钟内就能找到演奏感觉,歌手正式发声前总要象干咳那样的“润嗓”几十遍,发“气泡音”好多遍,喊嗓几分钟,发“啦”、“唻”、“咪”、”嘛“······ 一遍又一遍后才找到发声的感觉。一天二十四小时内有时毫不费力地捕捉到声音的源头、位置,有时象遇到迷雾天气,晕头转向。一觉醒来、一天劳累下来、喝了浓茶、吃了胖大海泡的茶、吃了水果、吃了油腻的食品······ 以上不同的情形下嗓子的活力是不一样的。技艺高明的歌手见多识广,深知嗓子的物理、化学、生物原理,学会适应各种变化。
       因抬起了软口盖,鼻咽腔的共鸣更为丰满、坚挺,它与胸腔共鸣形成了互相呼应的关系,加上硬口盖上的声音支点与小腹的支点对抗,也是一种呼应、配合,使歌声既脚踏实地,又穿云破雾。不论哪一个环节,都应纲举目张,抓住要领,照顾两头,练习的项目复杂一点,练唱时将发声方法看得简单一些;面面俱到,往往失去所有。硬口盖的形态是相对固定的,与它对应的下腭随着牙关的活动而上下移动。下腭的放下,使声音更贯通,更能亮出来。有人说,吸气、发声象写毛笔字,决不是雕刻。讲到吸气,是刹那间的轻巧的一吸,在旁人看来似乎没有吸,但确实吸足了气。
       软口盖与唇、舌、声带、咽壁、会厌等的状态都不是完全固定的,属于可控的部位,日常的训练要认真全面。软口盖要抬起,这是常态,但有时到了发n、ng时软口盖不必抬起。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声带是最忙碌的一个器官,它是最惹不起的,一不小心,它会“消极怠工”。男、女高音更容易唱伤、唱破声带,男、女中音过度或不当用嗓,同样会倒嗓。一位男高音连唱革命样板戏中的杨子荣唱段八年非常顺利,后来因积劳成疾而败下阵来。歌唱家的黄金岁月仅仅二、三十年,有的只有一、二十年。歌手也是这样,等到基本功过硬、技艺成熟时已三十、四十岁,其中自学、摸索、摔跤的时间太长了。
       学会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不能说嗓子进入了保险箱,必须学会一整套保护嗓子的办法。挂起"免战牌“是消极的态度,不足取;尽量少唱高声区,久而就之,只能唱低的,一遇到高声区无招架之功。积极的方式:在自己离所能及的音域内练习,温故而知新,基本功要苦练,行之有效地捷径也要走。抬起软口盖、顶起硬口盖;唱得人累,嗓子不累;声带振动,全身振动;嗓子掉进胸膛,声音飞向天空;经常和强手在一起切磋,唱功更强;多听批评、改进的意见,是进步的动力;唱好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同样是十年寒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