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四)

 爱雅阁 2015-10-25

流水历代禅诗鉴赏【十四

图片

两宋时期(6)

秋千
★惠洪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岁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惠洪(10711128
    江西高安人。嗣法于真净克文(10251082),力倡文字禅。曾饱学四方,曾为丞相张商英所识。能画梅竹,工于诗词,与黄庭坚友善。《宋诗钞》称其诗为“宋僧之冠”。北宋后期诗画僧、诗评家。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等传世。
【赏析】
    一代名僧惠洪,工诗善画,他的一首《秋千》,将一卷笑语盈盈的仕女闹春图用笔工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真个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难怪这首七律诗千古流传。
    首句描写秋千,用笔筒练,却神态俱出。秋千好像一块裁了两条边的画架,画架边翠丝环绕,画中人呢?便是小楼前青春年少的佳人了。颔联描写荡秋千时最有象征性的动作与神态:红裙飘曳,玉容朝天。一低一高,一扬一送,将秋千处处子们的青春活泼勾勒尽出。颔联重在动态,那颈联便重于静美。无论是“花板”、“彩绳”,还是“红杏雨”、“绿杨烟”,均浓墨重彩,花姿招展;哪怕是“沾”与“挂”这两个动词,经“润”与“斜”的点缀,也同样令人心旌摇颤,为秋千蓬勃的春意与快意所感染。尾联写秋千女子们的娴静与美艳,仿佛是月中的仙子。全诗人与秋千仿佛化为一体,动静映衬得恰到火候,不是神来之笔,是很难想象有如此妙作的。在此可将明僧宝明的《戏题》诗对照一读:“折了秋千院宇空,丝丝杨柳自春风。蔷薇不为人拘束,却过邻家屋上红。”全诗格调清新,语言质朴,动静相宜,禅趣盎然。
    惠洪的诗作皆堪称上品,诗画交融。其诗《汪履道家观所蓄烟雨芦雁图》也是一首境美意高的好诗:“西湖漠漠生烟雨,浦浦圆沙凫雁聚。今日高堂素壁间,忽见西湖最西浦。翩翻两雁方欲下,数只飘然掠波去。独余一只方稳眠,有梦不成亦惊顾。萧梢碧芦秋叶赤,青沙白石粉无数。我本江湖不系舟,尔辈况亦江湖侣。令人便欲寻睿郎,呼船深入龙山坞。”

夏日
★惠洪
 

山县萧条半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岔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
【赏析】
    惠洪禅事之余,酷好作诗填词,语言绮丽风流。“十分春瘦缘何事?掬归心未到家”,是他的得意之句。许彦周评其作“颇似文章巨公所作,殊不类衲子”。本诗浓郁饱满的诗情与古朴淡雅的诗意,可与杜牧的《清明》诗相媲美。
    首句的“半放衙”,描写了山城生活夏日的宁静,这萧疏的生活正好适合友人闲适的心性。俗事如此,雅事何堪!那方塘里的清荷,自作主张地盛开着芬芳。从而更进一步突出山中的清幽与美丽。最妙是最后两句,以炊烟、路口、白瓦、青旗和一两处人家为对象,烘托出一幅天真浪漫的山乡夏景,它是那么宁和,那么静谧,出于天然。字词平淡,却意境古雅,不是诗家里手,哪来如此的神韵!夏日在人们印象中本来是喧嚣的,但在诗人笔下是如此诗意般的宁静,于是诗人宁静的心绪与对生活的挚爱之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槿花
★绍隆
 

朱槿移栽释梦中,老僧非是爱花红。
朝开暮落关何事,只要人知色是空。
★绍隆(10781136
    南宋禅僧,和州(今安徽含山县)人。嗣法于湛堂、黄龙、死心,并以“竹密不妨流水过”的参悟而获圆悟首肯,被圆悟称为“瞌睡虎”。绍兴(11311162)中住持苏州虎丘。后人称其“临济中兴,杨岐再住”。
【赏析】
    以景示法,引禅入诗,是诗僧们展示禅趣的独好。本诗便是一首生动形象、理趣超然的禅理诗。
    槿花又名扶桑、日及,花色深红,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植物。它朝开夕落,若昙花一现。诗僧借此生动地说明禅理。移花入梦,意欲何在?“老僧非是爱花红”,是诗人最直接不过的回答。那么他的用意何在呢?“朝开暮落关何事,只要人知色是空。”诗人一语道破天机,将佛家的奥理用浅白的诗句进行了艺术的再现。它朝开暮落,不关何事,不关花事,不关你事,也不关我事,这就是生命的规律,因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色相一切物质现象皆你我心力所为,其实它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既然如此,又为何在乎花开花落,在乎荣辱得失,为世事所烦恼呢?!
    这一层道理自古以来的智者皆有体悟。请看如下诗篇:
    王昌龄有诗《题僧房》为:“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一句“空中闻异香”,决非等闲的觉悟,而有着禅家的风韵。
    白居易的《僧院花》,从花中看出佛的智慧:“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宋僧智圆的《栽花》,看淡了人生的荣辱琐事:“移花来种草堂前,红紫纷纭间淡烟。莫叹朝开还暮落,人生荣辱事皆然。”
    元僧释英的《绝句》反映了荣枯有数的古朴哲理:“五月梅花落,二月桃花红。荣枯元有数,不必怨东风。”
    明人钱澄之的《镜里看花》,将镜空花空融于一体:“分明镜里有春风,引手攀花镜本空。不似月中丹桂影,尚留影在广寒宫。” 
    明人杜浚有诗《为斯上人题》曰:“谁识山僧意,绳床绘牡丹。分明将富贵,只作梦中看。”将富贵作梦中看,正是山僧的本意。
    不过,悟者自悟,迷者自迷;心性不至,出头无时。僧家依然默默孜孜于教化,毕竟这教化给人的,是多一份清凉,少一丝烦躁。

送墨梅与王性之(二首)
★善权
 

道人笔下有春色,写出江南雪压枝。
千里持来烦驿使,暗香不减陇头时。
※※※
眼底春光回陇首,雪中疏影落平湖。
正须送与王摩诘,对看辋川烟雨图。
★善权(生卒年不详)
    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人。因身材清癯,人称“瘦权”。落魄嗜酒,诗入江西派,风格清淡,与祖可齐名。著有《真隐集》。
【赏析】
    这是一首送画赠友诗。王性之,汝阴(今安徽阜阳)人,自称汝阴老民,为善权、祖可密友。
    第一首诗描写友人千里捎来墨梅图一幅,第二首诗写诗人回赠友人一幅墨梅图。这一捎一送,彼此间的情谊与梅花般高洁的品行便跃然纸上。第一首诗盛赞友人的神来之笔与真诚的友情。对于性情高雅的得道之士来说,笔下自有春色,不然怎么能描画出江南雪压梅枝的妙境呢?这位得道之士不仅画绘得好,而且待人也真,不辞劳苦地相烦驿使从千里之外把墨梅图捎来,这种情谊令人心里热乎乎的,好像使人觉得画中的墨香犹温,好像画中的梅散发出了芬芳。这段高士间的交往,同陆凯与范晔间的交情一般深厚。南朝诗人陆凯曾送梅与陇头友人范晔,并题赠一首诗,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诗为:“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第二首诗人回赠梅图,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高洁精神的仰慕与饱赞。诗人将“雪中疏影落平湖”绘入画中,是为了将江南眼下的春色寄与友人分享。因为友人正是一位王维般的出世高士,他的心境永远沉浸于王摩诘的辋川烟雨图般的美好自然之中,从不为外在俗物所染。
    全诗以墨梅图为经,织入对友人的礼赞;且妙用陆凯与王维的事迹,形象生动。怪不得当时的着名诗僧惠洪评其诗曰:“巽中下笔,豪特之气凌跨前辈,有坡、谷之渊源。”(《题权巽中诗》)

绝句
★祖可
 

坐见茅斋一叶秋,小山丛桂鸟声幽。
不知叠嶂夜来雨,清晓石楠花乱流。
★祖可(生卒年不详)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人。苏坚之子,苏庠之弟。出家住庐山,身患癞疾,号病可,又号癞可。与陈师道、谢逸等结为江西诗社。气骨高迈,刘克庄誉之为“僧中一角鳞”。有《东溪集》、《瀑泉集》。
【赏析】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的写景诗,有唐人绝句风韵。
    静坐斋前,一叶飘零,这是秋的脚步声;小山深处,玉桂丛丛,依然苍郁,鸟声点缀着生命的静美。这种静美是属于禅者的。夜来疏雨,清晓时令花枝匝地,花红乱流,是那般绚烂,生命消失得如此匆匆,这是无常的生命永恒的规律。叶落花流,生命不再,然而又是何等的幽寂! 当我们吟诵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正如本诗传递给我们的消息一样。

图片

赠赵伯鱼(节录)
★韩驹
 

学诗当如初参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韩驹(?—1135
    字子苍,蜀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进士出身。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评其诗“恍然重见储光羲”。诗受黄庭坚影响,入江西诗派。论诗主禅悟。著有《陵阳集》。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引禅入诗的理趣诗。
    在本诗中,他教示后学赵伯鱼,学诗要像最初参禅一样,求访老宿,精究禅道,从而积累经验,增长见识,静养慧心。一旦时机成熟,悟入大道,那就像禅师打开了天眼一般,处处是禅,在在有佛,而学人则无处不是锦绣华章了。
    韩驹是江西诗派中的骁将,以参禅之法学诗,是江西诗派的主张。江西派诗人吴可也写有学诗诗三首,表达他“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的观点。其一为“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其二为“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其三为“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其一谈创作个性,力倡独创;其二谈积累与灵感即诗歌的创作过程;其三谈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当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般意境浑融。
    宋人龚相也写有与吴可相唱和的三首《学诗诗》,其一为:“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其二为:“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会意即起声律界,不须炼石补青天。”其三为:“学诗浑似学参禅,几许搜肠觅句联。欲识少陵奇绝处,初无言句与人传。”强调自得、会意与神会,进一步引申了诗歌创作的精妙与意境。
    后人于此常有所心得,作诗不少。如明人都穆的《学诗三首》云:“学诗浑似学参禅,不悟真乘枉百年。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学诗浑似学参禅,笔下随人世岂传。好句眼前吟不尽,痴人犹自管窥天。”“学诗浑似学参禅,语要惊人不在联。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游潜则作《和学诗诗三首》:“学诗浑似学参禅,诗意如禅学悟年。尽把机锋观隐语,不闻正法亦徒然。”“学诗浑似学参禅,妙处难于口舌传。消尽人间炉火气,鸢鱼泼泼眼中天。”“学诗浑似学参禅,流水行云次第联。象外精神言外意,曹溪诸派一脉传。”

寄无垢居士
★宗杲
 

上苑玉池方解冻,人间杨柳又垂春。
山堂尽曰焚香坐,常忆毗邪杜口人。
★宗杲(1089—1163)
    南宋诗僧,安徽宣城人。参圆悟克勤而悟,临济宗传人。创“看话禅”(话头禅),世称大慧派,也称径山派。曾因触怒秦桧而遭放逐。大意禅师为宋孝宗赐号。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30卷与《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等传世。
【赏析】
    这是一首简洁精炼的寄友抒怀诗。无垢居士即张九成。
    首二句描写山中的春色与山下的春光,大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之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山上的春天要比山下的春天来得迟,然而既然春光已至,友人之间本应踏春互访才是。可是诗僧采取了不同凡俗的思友方法,他只是在念佛参禅中时常回忆友人,尤其是友人超凡脱俗的禀性。“杜口人”三字,活脱地勾勒出无垢居士不问世事、没有一丝烦恼的居士形象。因为他是一位得道的僧者,他的本分便是坐禅念经,证取佛的大智慧。
    作为看话禅的一代宗主,他的《赠别》一诗同样禅意飞扬:“桶地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好像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绝句
★无著
 

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宫商。
云山海月都抛却,赢得庄周蝶梦长。
★无著(生卒年不详)
    宋尼,丞相苏颂之女,年30出家,参大慧,号妙总禅师。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感真切、语句优美的言志绝句诗。
    首二句写尼僧无著告别宫商闺阁的优裕生活,誓志泛舟江海,舞棹弄桨,出世为尼,表明了她对红尘无奈、世事无常的觉悟。尾二句诗人大胆抒怀,表白了诗人誓与风花雪月、山海云雾的人生自然彻底绝缘,只求彻底解脱,抵达如梦如幻的灵虚佳境,可谓烟霞物外人。正所谓:“好梦因凉得,闲愁到水忘。”诗歌大量地运用借代手法,较为真切地表达了女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一首催人警醒的佳作。

新妇骑驴
★正觉
 

新妇骑驴阿家牵,体段风流得自然。
堪笑学颦邻舍女,向人添丑不成妍。
★正觉(1091—1157)
    南宋曹洞宗禅师。宋隰州(今属山西)人。丹霞子淳法嗣,明州(宁波)天童寺住持,创“默照禅”。其后嗣天童如净(11621228),授法衣宝经于日本僧人道元(12001253),创立日本曹洞宗。正觉向有诗名,颂偈甚众,为时士向子谩所重。谥号宏智。有《宏智禅师广录》九卷传世。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宗门引用的禅理诗。
    新媳妇骑在驴身上,婆婆在前面牵着,一切都那么和谐自然。的确,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它象征着禅门崇尚悟道应自然天成之理。诗人劝诫世人切勿东施效颦,矫饰强为。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习佛之性,人亦自足。只要一切顺其自然,潜心守寂,自然能成正果。
    正觉倡导的默照禅视静坐守寂为明心见道的唯一途径。默照禅与话头禅的出现,标志着那段“拈花微笑”的心迹,自达摩传承而至东土,经过“一花开五叶”的辉煌,走过英雄棒喝与风流艳诗的灿烂,在中华大地上开始步入死水一潭。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生卒年不详)
    南宋初期诗僧。朱熹爱其诗,为他写序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
【赏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杨柳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在诗人眼中,禅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杨柳风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高妙!

图片

一兔横身
★韩大伯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韩大伯(生卒年不详)
    宋代僧人。
【赏析】
    这是一首充分表现禅的灵性与生机的禅趣诗,深得袁枚赞赏。
    本诗以敏捷的苍鹰与缺乏灵性的猎犬为喻,说明颖悟大道重在当下顿悟。兔在诗中是禅心佛性的象征,它难以解悟,所以喻为“一兔横身当古道”,千古令人难解。可是生来灵敏的苍鹰,却能一见便能飞扑而下将它生擒,那些有意根的贤者能不为所惑,见机了悟。后世之禅者却如无灵性的猎犬一般偏向那枯树桩处寻觅,在字句上空寻,怎么能怔得自性呢?

晚春
★守璋
 

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守璋(生卒年不详)
    南宋诗僧。绍兴中住临安(今杭州)天申万寿圆觉寺,赐号文慧大师。著有《柿园集》。
【赏析】
    这是一首名噪一时的禅理诗,宋高宗曾亲书此诗。全诗不着一字禅语,却禅趣深妙,实为禅诗中的佳品。
    全诗通过草深、林茂、花落、絮飞等多重意象,描绘了晚春浓郁、深沉的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且首二句诗意地将佛教世事一切皆因果相应的“缘起论”、因果观,巧妙纳入句中,不留半点余迹。后二句以白描的手法,表现暮春花落絮飞的自然现象,却不落窠臼,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必然:花落并不因为雨打,絮飞也不因为风吹,花落絮飞乃宇宙间万物的必然规律。佛性本如此,生命本无常。不独花木如此,晚春如此,人也同此理。唐诗人元稹亦作有《晚春》,诗云:“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着力烘托的是静闲的意境。
    这首小诗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平平淡淡的五言四句,匠心独运,诗法禅韵均出神入化。
白牛颂
★匡山
 

我有古坛真白牛,父子藏来经几秋。
出门直往孤峰顶,回来暂跨虎溪头。
★匡山(生卒年不详)
    吉州和尚,嗣法罗山道闲禅师,为青原行思系名僧。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禅心灵性的借喻诗。
    白牛即禅心。如禅诗中常出现的无影树、闲田地,均喻指佛性、真性、大生命。这头白牛古拙而灵变,它在古坛中隐藏了无数春秋,生命常在。当它醒来时,却灵活如龙,意致高洁,喜爱那孤峰顶上的超凡脱俗,留恋那虎溪头的清幽秀逸,且守志不渝。它便是那安禅乐道,“只知行道处,不计在山年”的衲子的象征,是宇宙生命与灵性的象征。
    匡山禅师还作有一首《示徒颂》,表现了禅意的孤高与顿悟:“匡山路,匡山路,岩崖险峻人难措。游人拟议隔千山,一句分明超佛祖。”

静林寺古松
★仲皎
 

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
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仲皎(生卒年不详)
    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明心寺僧人。因于剡山星子峰前筑白塔,结庐以居,名闲闲庵。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赏析】
    这是一首借道旁古松以喻禅理的予人警醒的诗作。
    首句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它已经衰老得枝枯皮皲,野草蔓生。“古道”与三、四句两度出现的“行人”相照应,这棵经历了沧海桑田的老树,行人不知道它栽于何时,它却看见多少世事过客终老就亡。人寿之长,难比松木,松木又能一免老衰么?不能!宇宙间的生命均皆如此,无常迅速是任何事物也挣脱不了的宿命之绳。作为万物之灵,当明识其理,且任运自然,了觉禅理,才是不枉此生。
    禅诗中咏松颂松之作比比皆是。下面列举数首,以说明自古吟唱不绝的松僧情节:
    唐僧齐己的《小松》为:“发地才过膝,蟠根已有灵。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谁于千岁外,吟绕老龙形。”表现了小松树的生命灵性,喟叹人事之空幻。
    诗僧天石的《栽松作》褒扬了植根岩石间的松树傲霜凌寒的风骨与通天地的灵性:“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饱风月。”
    青林师虔(洞山下嗣三世)的诗偈同为咏叹人事无常之作:“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
    宋僧智圆有诗作《庭松》,诗为:“乔枝偃盖势凌云,一植幽庭度几春。荣落未曾同众木,孤贞长自伴闲人。风生静夜寒声健,雪霁遥峰翠色新。潇洒最宜禅定起,坐观行绕远埃尘。”诗中的庭松,分明是远离尘埃的静修衲子的象征。
    宋僧清远的《示栽松僧》,则出语清新,存意高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一寸灵苗手自栽,前岗后垄作良材。敢将不朽传他日,唯把青青示后来。”
    宋僧无肇的《惜松》,劝人不要乱伐松,可谓用心别致:“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老僧只恐移松去,留与青山作画屏。”
    元代诗僧元叟行端(12551341)的《栽松》诗为:“钝镢横肩雪未消,不辞老步上苕荛。等闲种得灵根活,会看春风长绿条。”表现了一颗愿为禅林种得灵种的弘禅之心。
    明僧通润有首《种松老人》,诗为:“饭后罢锄春,寒山信短筇。偶随孤犊去,适与老人逢。见面不知姓,自言能种松。横冈千万树,大半已成龙。”这位种松老人其实就是普济天下、弘扬禅法的僧人的象征。
    清僧弘彻的《卧云松》动静相衬,状写卧松如蜿蜒的游龙可谓生动传神:“小桥为枕卧苍鳞,古壑无云独露身。犹待春雷风雨作,峥嵘头角出荒蓁。”

观华严阁僧斋
★陆游
 

拂剑当年气吐虹,喑呜坐觉朔庭空。
早知壮志成痴绝,悔不藏名万衲中。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追求复国大业,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诗风雄浑奔放,明丽晓畅,人称“小太白”。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同为南宋四大家,位居其冠。作诗万余首,禅诗百余首。
【赏析】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怀报国之志,然壮志难酬,晚年潜心向佛,万事知空,留下其禅诗佳作无数。其《示儿》中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便是其心迹的显现。
    本诗是一首饱蘸着诗人热血沥胆的气宇轩然的佳作。首句写自己早年的报国豪情,气势如虹,再现了诗人金戈铁马战犹酣的戎马生涯。第二句写如今万事无成的无奈与悲凉,北国为金人所占使诗人如那匣中宝剑幽鸣喑呜。于是诗人对苍天发出浩叹:早知道壮志难遂,空留长恨,不如埋首为僧,留清名于万衲之中,又何尝不是一种觉悟人生?!语虽如此,字里行间仍难泯一颗报国心,难藏功业名。
    陆游的众多禅诗均表现了他的这一千古慨叹与归心向佛的心志:“史君千骑驻霜天,主簿孤舟冷不眠。也与史君同快意,卧听鼓角大江边。”(《戏题江心寺僧房壁》)
    “玉门关外何妨死,饭颗山头不怕穷。春瓮已成花欲动,了无一事着胸中。”(《野兴》)
    “九折危途寸步艰,至今回首尚心寒。元来自有安身处,茅屋三间似海宽。”(《东窗》)

图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水县)人。诗作风格清新,善于描摹自然风物,有“杨诚斋体”之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诚斋集》。
【赏析】
    这首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是一首千古传唱的佳作。
    诗人出净慈寺送友人远去时,满湖的莲荷一下子映入诗人的眼帘,于是有了诗人这首清韵绝响。首句交代地点与时间,次句点明此时此地的风光别有风韵,仿佛一声动情的喝彩,此二句为虚写。三、四句实写风光特异:满湖莲荷,一直铺展到水天相接处;那无边无际的碧绿与艳红,与日月争辉,仿佛一幅重笔的水彩画,境界阔大,壮美柔媚,朱红鲜碧,活透活现。又仿佛无边的清凉驱散着暑气,淡泊着离情,显现出心中风光的无限旖旎。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于经学、史学、文学方面有很大贡献。官崇阳殿说书,焕章阁待制,后主持紫阳书院。
【赏析】
    一生治学“泛滥于百家,出入于老释”的朱熹,深谙禅理,这首流丽清新的游春之作,融理于景,汇理于情,为千古佳作。
    首句点明时空,句眼重在“寻芳”,这一“芳”字,不仅含春日的芳香,也包含禅理的馨香。次句以信手拈来之笔,表现了久困书斋的诗人对万象更新的春光的陶醉,诗人之耳目一新、心眼一亮之意不言自明。三、四句饱蘸浓情,寓理其中:当你随意撩开东风的面纱,惊诧于眼前的万紫千红时,你就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与脚步。春天就在东风骀荡中,就在姹紫嫣红中。春意如此,禅意殊异?!芬芳的禅意也可等闲识得,换言之,“万紫千红总是禅”,一切均是道的再现。
    朱熹的另一首诗也写的是求源悟道,兹录如下:“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是一首寓理入诗的七绝名篇。
    首二句描写方塘的清鉴照天、清深证明。诗名“观书有感”,诗中的“方塘”乃为书经之喻,故诗句意在赞美书中清亮的精神世界的美妙。在描写现象之后诗人追根求源,并述其心得道:是源头的活水才使方池如此清亮,喻意为是书中的大道使人明心见性。所以人要明白些道理,须活读活学活求活参,才可修得“空故纳万境”的禅境。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768824)作有《盆池》一诗,着力表现了池光的清明,可相照一读:“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这首借喻理趣诗明示了禅宗顿悟境界的高妙伟力。
    昨夜一场春雨后,江水涨升,在浩荡的江中,岸边搁浅的巨舰也像鸿毛一般轻盈地浮了起来。往时耗费了多少气力也莫奈他何,可现在它是何等自在,行弋在河中自然畅快。人只有明理才能活得充实、畅快。可是没有一定的外力条件,时机不成熟,总难达到火候。只有在顿悟之后,明心见性,认识了真如佛性,方得神通妙用,才能行江河如履平地,身心通畅而自得。
    朱熹时常向临济宗杨岐派禅师开善道谦请教禅学,道谦曾作有一首颂古偈云:“浩浩长江碧际空,片帆高挂便乘风。快哉不费纤毫力,万里家山咫尺通。”本诗即受其师道谦的影响。

偶然
★道济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识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道济(1148—1209)
    字湖隐,号方圆叟,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受度于佛海禅师,居杭州灵隐寺,状貌癫狂,人称道济癫。因不守佛教戒规,不忌酒肉,尤其嗜好狗肉蘸大蒜,整日疯疯癫癫,又称济癫僧。他喜好打抱不平,富有正义感,性格幽默,常嘲弄官府,救民济世,而深受民众的喜爱,民间称济公活佛。
【赏析】
    这是一首潇洒优美的禅趣诗。
    好一个豁达洒脱的癫僧!兴之所至,独游西湖,篙师会意,无心跟这混迹江湖的名僧问价论钱。理喻篙师是我,我即篙师。度人者自度,自度者度人。他“几度”上船,喜好的是什么?是那啼鸟啼破的“幽寂”,是那“山横落照”的旷远。以景语抒情,情景交融,可谓妙心偶得。
    道济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佳作为:“出岸桃花红锦英,夹阳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可见这位爱与大自然交流的狂僧,也是一位诗坛的丹青妙手。无论是“一声啼鸟破幽寂”还是“冲破平湖一点青”,均为妙悟妙得之句。
    其诗《自赞》,极尽自在:“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尖明月冠南洲。转身移步谁能解?雪覆芦花十二楼。”转身红尘里,移步大道中,呈现多少禅子风流!
    “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心来不自瞒。”这首送僧诗也是一个大我的觉者的大写照。
    与道济齐名的人称“明癫”的惠明禅师,亦能诗善律,其作《手影戏》,以影戏喻人生喻禅悟,可谓精妙:“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图片

访益上人兰若
★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严羽(生卒年不详)
    字仪卿,又字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精于诗论,深于禅学。倡“妙悟”与“兴趣”之诗说,后人誉之“仪卿识最高卓”。(胡应麟《诗薮》)著有《沧浪集》、《沧浪诗话》等。
【赏析】
    这是一首禅趣浓醇的访寺记游诗。
    倡“妙悟”与“兴趣”之诗说的严羽,深谙禅理,他认为诗的最高妙处在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本诗便是诗人极为有趣的尝试之作。
    首联以“独寻”开篇,以“青”、“白”为主色调,暗喻益上人青白无染、一尘不着的境界;颔联突出一个“寒”字,且以松雪为主要写景对象,象征上人的松雪节操与孤清高峻的禅境。前四句对上人不着一字,“无迹可求”,却“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可谓不高妙。颈联中上人以一副乐天安命的觉者面貌出现了,他欢迎尘间的隐者达人,与他一起徜徉于林阁间,在美景宝卷中留连。胜境当前,两人抑制不住歌赋之念,俨然林中高士一般诗赋作答。这是多么快活的一天,诗人独寻独去,饱览了清幽的兰若佳景,领略了上人的方外之情,于是诗人顺其自然地以一句“吟罢拂衣去”,表现了自己的喜悦之心,且用“钟声云外残”句,意在言外地表现了自己对钟声中的禅境悠悠的永恒渴慕。

尝北梨
★葛天民
 

每到边头感物华,新梨尝到野人家。
甘酸尚带中原味,肠断春前不见花。
★葛天民(生卒年不详)
    字无怀,山阴(今绍兴)人。曾历宋孝宗、光宗、宁宗朝。初为僧,后还俗。居杭州西湖,与文人名流交往甚密。诗入江湖派,为时人叶绍翁所许。有《无怀小集》。
【赏析】
    这是一首感物伤时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
    南宋时期,中原沦陷。诗人心怀悲怆,睹物思情。在宋金边界线的边头即淮河一线,他到农家去尝北梨,感受着那里的物产丰华。品尝果子时,他意外地尝出“甘酸尚带中原味”,这一结果甚是了得!难怪他难以下咽,柔肠寸断了!
    全诗紧扣一个“尝”字,文字优美,意蕴深厚,感情哀楚,是葛氏抒情诗中的佳作。名为尝梨,实为品情,借物喻情,情何以堪。在此,不妨将另一江湖诗派名家、诗人挚友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相照一览:“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江湖派为南宋末朝一重要的诗歌流派,戴复古、叶绍翁、刘克庄、周文璞均为诗派骁将,诗风飘逸、洒脱、自然。诗派名句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葛天民《迎燕》)等。周文璞诗作《戒坛》“相君孙女小乘僧,身入只园佛律行。三级戒坛秋色冷,个中蝼蚁亦长生。”,是对不恋浮华、认真修行、爱惜生灵的相君孙女的歌颂。

绝句
★葛天民
 

二十四友金谷宴,千三百里锦帆游。
人间无此春风乐,乐极人间无此愁。
【赏析】
    这是一首深刻质朴的吊古讽喻诗。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河山,留下志士英雄多少浩叹!林升的一首著名的《题临安邸》亦对南宋王朝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郑思肖的《春日游承天寺》,显然是对时光轻逝、国亡家难之叹:“野梅香软雨初晴,来此闲听笑语声。不管少年人老去,春风岁岁阖间城。”
    诗人在本诗首句借古喻今,以愤懑之情对荒淫昏聩、骄奢淫逸者进行了讽刺与鞭挞。尾二句则宣示禅理:乐极必生悲,生命本无常,贵为人者当以佛心度世,“大悲为首”,“自觉觉人”,方是正理!

山中夜坐
★文及翁
 

悠悠天地间,草木献奇怪。
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
    号本心,绵阳人,后徙浙江吴兴,登宋末进士第。宋亡,元世祖累征不起,闭门着书,以避世隐遁。
【赏析】
    中举时自诩“余生自负澄清志”的诗人,在晚年做了身在元朝心在宋的宋代遗民,决意遁世隐山,出世悟道。
    首二句以大写意的手笔描绘天地之寥廓与草木之奇妍,表现自然宇宙之精深博大,气势恢宏,气象万千。一个“献”字,化静为动,点染出静态中的无限生机。尾二句化面为点,把镜头定格于一位端坐在蒲团上的老翁,以小衬大:山中自有大自在,自有天地至理,有草木为友,自有禅机悟趣,自有微笑拈花的佳境!
    南宋遗民诗人词人,不下百余。他们怀恋故国,志坚意贞;隐身山野,或心怀胜朝,或思系闲境,自鸣谷音,多有佳制。名诗人如谢翱(12491295)、谢枋得、林景熙(12421310)、汪元量、郑思肖、周密(12321298)、萧立之等。
    谢枋得(12261289)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是抗元的干将,元人逼其出仕时,他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绝食而终。其诗《庆全庵桃花》为坚表谢世励志之作,亦兼终老山水之心:“寻得桃源如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许菜爱梅喜书,作诗《枯荷》以昭示万事皆虚幻之理:“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
    文天祥(12361283)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其名作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晓起二首》为未起兵勤王前闲居庐陵文山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独好山水、追求超脱的心灵世界。其诗之二为:“远寺鸣金铎,疏窗试宝熏。秋声江一片,曙影月三分。倦鹤行黄叶,痴猿坐白云。道人无一事,抱膝看回文。”
    邵定自称六芗老人,常深衣大带婆娑于自宅所植的梅、竹、兰、桂、莲、菊间。其隐逸小诗《山中》悠闲淡泊,超脱古今:“白日看云坐,清秋对雨眠。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
    詹本亦誓不事元,他言温行正,隐逸山林而自得,自谓“累尽得潇洒,去往俱不惊”。(《宿天台》)其诗《闲中》意境澄静清幽,充满尘虑皆忘、悠然自得的佳趣:“万事问不知,山中一樽酒。扫石坐松风,绿阴满巾袖。”
    冯坦《绝句》:“山腰一抹云,云起知何处?急渡小桥寻,天风忽吹去。”“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如浮云,来去无踪迹。”
    何梦桂于宋亡元兴之后,亦累征不应,筑室山中,参禅悟道。其诗《题川无竭寄傲窗》表现了禅道的高峻与他本人人格的孤高:“南山有路滑如苔,多少人从半岭回。不是老僧空傲世,世人自不上山来。”
    郑思肖(12411318)工诗善画,亦气节忠耿,宋亡后隐居苏州,终身不娶;他画兰而不画士,宁折而不屈,自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题画菊》)《伯牙绝弦图》以摔琴谢知音的伯牙自喻,意境萧然:“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悟道诗
★无名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无名尼(生卒年不详)
    南宋尼,生平事迹不详。
【赏析】
    此诗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是一首生动传神的谈道诗。
    首二句写求道,以“尽日”寻春言历时之久,以芒鞋“踏遍”言行程之远,可谓寻春寻得山穷水尽;尾二句写悟道,生机忽现,柳暗花明,一个“笑”字与一个“已”字,表现了诗人寻春之所得,寻道之所获。那枝上清香的梅花,就告诉人们春就在你的身边,道就在你的眼前。全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怪不得百世流芳,千秋传颂。

春有百花
★慧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1183—1260)
    字无门,杭州人。幼年出家,广识经纶。于万寿崇观参赵州“无”字公案而得悟。绍定二年(1229),为给皇帝祝寿而撰写《无门关》一卷,被誉为禅门三大圣书之一,与《碧岩录》、《十牛图》齐名。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禅诗。
    首二句描写大自然四季的变迁与四时的风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缤纷多彩。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皆是人间胜景,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这是大自然对生为万物之灵的人的昭示。然而世间偏偏有人怨春悲秋,有人惧热畏寒,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凡心太重,烦恼太多,纠缠于尘事,而迷失了自我。于是诗人意气风发地高歌:“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只要你放下一切,包括那个怎么也难割舍的“小我”,又何尝体味不到“日日是好日”的生命佳境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