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怎样使歌唱与说话一致

 莫愁文苑 2015-10-25
 歌声与平时说话声不应该相差一大截,力求做到一致,这对于基本功训练大有益处,大为增加了锻炼的空间。每个人平时说话的时间总超歌唱,用歌唱的方法说话,音调适当地提高二、三度,音量也在有所加大。不论是大会、小会发言或当教师讲课,不论是接听电话、回答问题,读报、朗诵一首诗等,全用歌唱的发声法去完成。

    使出一整套的发声步骤:准备好气息,准备好口腔、咽腔、喉腔的开启状态、共鸣腔的随时呼应。这与一般的说话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吸一定容量与压力的气息,吸得较深,而且要有所保持,用两只张开的手掌放在腰部,感到有饱和、扩张感,象灌满了气体,若说话发言时此腰部在微微跳动。由于音调提高了一些,象是精神十足,声音明显带有共鸣。

    艺术讲究熟能生巧、平时点滴的积累,将说话的机会也用来训练歌唱的基本要领,是一条通向技巧的捷径。平时说话与用歌唱方法的说话不同点,后者带有一定的技巧,有目的有意识地吸了一大口气,这不是散步时的呼吸,而是快步、跑步时的呼吸速度与深度。声带有所缩短、声门有所靠拢、张力有所增强。以较强的气息冲击声带,后者声门闭合挡气,激起声带匀称地震动发音,喉咽腔有控制地形成管腔,获得美妙动听的咽腔共鸣,最好是加上口咽腔、鼻咽腔共鸣。如何运用咽肌适当收缩咽管,参照歌唱时的方法,以发出位量较高(音调不变)的音。

    说话往往是短音连短音,不象歌唱那样高低起伏、短音、长音那么复杂,但虽然是短音也要发好音,让声音集中、放松,冲击点在硬腭中后部,让声音进入鼻咽腔、鼻腔。声带产生的声音是微弱的,叫做真音,进入咽腔的叫做共鸣。声带的震动频率与咽腔震动频率一致,产生了咽腔共鸣,随着共鸣的时间延长,跟着出第一、二、三波共鸣。

教师是很有本事的嗓音工作者,几乎每天要有二小时合谐泛音以上大声说话的工作量,要对着四、五十个学生不间断地讲课。一般来说,教师不会专门研究科学发声法,仅仅依赖实践中的领悟,总结出一套课堂说话的经验。有的教师学了发声法,讲课就省力多了。教师的嗓门大,是长期锻炼出来的,歌手要学习教师经久不衰的嗓音持久力。歌手没有教师那样经常对着几十个学生讲课的舞台,但要象教师那样的音量、传播范围,有身临其境的假想。

    歌手不要一味练声、练歌、需重视大声朗诵歌词、诗词、散文、报纸文章等。接听电话、回答问题时尽可能用气、用共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