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呕吐的主要机制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与脾相辅相成,一升一降,一湿一燥,升降调和,则清者升,浊者降;升降失调,则清气不升,精微不布,浊气不降,腐气上逆。无论何因,只要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皆可发生呕吐。 具体分为虚实两类:实者由外邪、饮食、痰饮、郁气等邪气犯胃,致胃失和降,气逆而发;虚者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使胃失温养、濡润,胃虚不降所致。 1 辨证用药 建议处方如下: 1藿香安胃散(《脾胃论》)药物组成:藿香、半夏(制)、陈皮、厚朴、苍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温胃燥湿。本方用于预防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伴湿阻中焦,不欲饮水,或苔腻脉滑者。由于中药济缓不济急,呕吐一出,汤药难下,预防呕吐建议在化疗前1~2天开始服用中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药物组成: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姜半夏、党参、炙甘草、大枣、麦芽。 功能主治: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用于胃气虚弱,恶心呕吐伴有反胃呃逆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连用3~5日。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竹茹、丁香、砂仁、生谷麦芽、生姜、炙甘草。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用于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食欲不振,胃腹胀闷不舒,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4降逆饮(经验方)药物组成:人参、沙参、麦冬、黄芪、白术、半夏、大枣、代赭石、生姜、砂仁、旋覆花。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和胃降逆。用于脾胃不和,食欲不振,胃腹胀闷不舒,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5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物组成:姜半夏、姜竹茹、陈皮、茯苓、枳实、生姜、大枣、甘草。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6小承气汤(《伤寒论》)药物组成:大黄、枳实、厚朴、甘草、茯苓、陈皮、竹茹。 功能主治:轻下热结。恶心呕吐,伴口臭,反酸,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7柴平汤(《景岳全书》)药物组成:柴胡、枳壳、白芍、清半夏、竹茹、薄荷、茯苓、厚朴、生姜、佛手、甘草。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呕。用于恶心呕吐,伴有胸闷不舒,两胁胀痛,时有呃逆,口苦咽干等,每因情绪变化则症状加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中成药:①柴胡舒肝丸,每次10g,每日2次,口服。②舒肝和胃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 8理中丸(《伤寒论》)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茯苓、吴茱萸、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 功能主治:温胃散寒,降逆。用于恶心呕吐,时吐清水、涎沫,常有胃痛,诸症遇寒加重,得温则缓解,伴有进食少,大便稀溏,乏力,困倦,舌淡等症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中成药:①良附丸,每次3~6g,每日2次,口服。②附子理中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③香砂养胃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 9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橘皮竹茹党参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清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胃有虚热,胃气上逆引起之恶心呕吐。可伴口燥咽干,口渴,舌红少津等症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2 其他治疗 1小验方(1)《肘后方》:治卒干呕不止,捣生姜、葛根取汁服一升效。一方:用甘蔗汁温服半升,三服效。 (2)《衍义方》:姜蜜汤,治呕吐,取姜汁一盏,煎滚收贮,白蜜半斤炼熟亦收贮。每服姜汁一匙、蜜二匙,沸汤调服,日夜五七次妙。 2针灸治疗(1)针刺 取穴:内关足三里 方法:化疗前30分钟进行,留针20分钟,每日两次,至化疗结束后三天。 (2)穴位注射 取穴:内关足三里 药物: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地塞米松、维生素B1、维生素B6 方法:每穴2ml,每日1次,至化疗结束后3天。 (3)耳针 取穴:胃肝下脚端贲门神门交感食道 方法:每次取2~3穴,捻转强刺激,每日3~4次。 (4)灸法 取穴:中腕内关神阙足三里 方法:艾炷灸三七壮。 3穴位贴敷取穴:神阙 药物:半夏生姜 方法:将药物研成粉末,用醋调成膏敷于脐部,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再 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3~7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