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42岁。2007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素有“哮喘”病。近3年来咽干、咽痛,昨晚伴头痛、咳嗽、失眠,今晨咳嗽较甚,气紧,痰粘。纳食欠佳,胃脘不畅,口干喜饮,大便少。舌质淡红,舌苔薄腻,脉弦缓,右脉大于左脉。患者知道这是哮喘发作先兆,较为紧张。考虑肺失宣降,胃失和降,治以宣肺降胃为法,三拗汤合温胆汤加味。 处方:生麻黄3g 炒杏仁12g 黄芩12g 姜半夏9g 陈皮9g 茯苓15g 枳实9g 竹茹9g 射干15g 浙贝母15g 全栝楼15g 白果9g 生甘草3g 3剂水煎服 处方毕,再三思考,总觉欠妥。遂提笔修改了处方,去掉了麻黄、杏仁,加用了干姜1g 细辛1g 五味子3g。 当日服药1剂,诸症明显减轻,当晚安睡。3剂服完,竟无不适。嘱停药摄养。 按:自仲景始,后人治哮、治喘多习用“麻黄剂”,笔者也喜用“麻黄剂”治咳。平时门诊时,面对面前长长的一排病历本,总不免缺少斟酌时间。本案是去患者家里诊治,处方毕竟有足够时间思考。麻黄剂治咳喘似也无误,但患者症状杂乱,似涉三焦,遂改用柴胡剂,由治肺转为治少阳三焦。白果止咳平喘,治标,颇能胜任,但总不若“姜辛味”治本更恰。更改之方,倒不辱使命,见效奇速。清代医家陈修园曾盛赞小柴胡汤加姜辛味治咳是仲景独得之钥,验之临床,效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