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建筑之“宫观”起源于道教创立之前(图)

 钟家台 2015-10-25

道教建筑之“宫观”起源于道教创立之前(图)

楼观

“宫”、“观”之制为道教的成熟。道教建筑普遍以“宫”、“观”命名,这“宫”、“观”二字,与先秦时期的对神仙境界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宫”的本义是指古代对房屋的统称,只在秦汉以后“宫”这一称谓渐渐演变为帝王所居房屋的专称,并且出于长生的追求,竭力模拟先秦观念中的仙山神府,其建筑往往华丽异常表现的是帝王所住宫殿就好似神仙居所,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观”也是一种建筑形式,即大门两边供眺望的楼阁,古人又称之为“阙”,汉代祠庙、陵墓门外侧多立双阙,即“观”的象征,成为祭拜祖先神灵的入口建筑,以此通仙。显然,“观”与奉“祖先神灵崇拜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最早的“宫观”相传是陕西终南山的楼观。《楼观本起传》称:“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看来,此处的“楼观”与纣王鹿台、文王灵台的功能是—脉相承的。这段史料的记载的内容,也正是说明“宫观”来源先秦的神仙思想,其建筑形式成为沟通天人的场所。但终南山楼观仅是道文化的发祥地,其建立早于道教创立,也就是早于“治”的产生“宫观所自始也”就不是真正意义的道教建筑,所以把宫观之制的道教建筑追溯到周康王时期是十分牵强的。

汉代“宫观”一词沿用,主要成为是帝王的离宫别馆(amusement Palace),为帝王游乐场所,修建得如传说的神仙府第,并有些兼具祭神的功能。汉武帝听信方士公孙卿修建祭祀五岳四读神灵的场所,令郡国各治道路:“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至此,“宫观”一词在汉以后己经与神仙府第划上了等号。道教以之作为活动场所的名称,不过是借用了这一象征符号罢了。

而实际上的道教“宫观”是以南北朝为之始(Taoist temple)。此时的道教宫观内容繁芜,布局形式灵活,《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载有早期道教宫观样式:

“(灵观)布设方所,各有轨制,……

造天尊殿、天尊讲经堂、说法院、经楼、钟阁、师房、步廊、轩廊、

门楼、门室、玄坛、斋堂、斋厨、写经坊、校经堂、演经堂、

重经堂、浴堂、烧香院、升遐院、受道院、精思院、净人坊、

骡马坊、车牛坊、俗客房、十方客坊、碾皑坊、寻真台、炼气台、

祈真台、吸景台、散华台、望仙台、承露台、九清台、游仙阁、

凝灵阁、乘云阁、飞莺阁、近灵阁、迎凤阁、九仙楼、延真楼、

舞凤楼、逍遥楼、静念楼、迎风楼、九真楼、焚香楼、合药堂等

皆在时修建,大小、宽窄、壮丽、质朴各任力所营,药围、果园、名木、奇草、清池、芳花种种营葺,以用供养,称为福地,亦曰净居,永劫住持,勿使废替。”

24所示的为此种早期道教建筑的平面布局。


随着道教的发展,官方设立道馆、道观之事日径增多,道教建筑由民间修道场所逐渐发展成官办的修道祀神的斋醮馆观,修道教宫观制度基本定型,其名也称逐渐确定下来。在两晋时期道人修行之所大都称为馆、庐或者精舍等。至南北朝,就开始有帝王建道馆、道观等,如北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五层重坛道场、庐山招真馆和衡山九真馆等道教建筑。北周帝王改馆为观,敕建通道观、玄都观。可见当时道教建筑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趋于定型。在唐朝时,由于道教极盛,道教建筑规格进一步提高,馆、观遂演变为宫观。唐时全国建有宫观一千六百多处,两京建有规模宏大的太清宫、太微宫与玉芝观等。宋代,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七十二福地”都建有宫观建筑群。元时,全真教兴起,又建立了严林之制,道教宫观更为兴盛。

“宫观”之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形式上都追求的神仙仙境,其首先是利用在从皇室宫殿的建筑。随之皇帝对道教的崇信愈加强烈,宫观道场具有了宫殿建筑的形式:其有严格的中轴线,中轴线上依次布置山门、宫殿、讲坛等。两侧为配殿和供道众使用的厢房等,基本类似于“前朝后寝”之制。以山西省芮城永乐宫为例:整个宫址座北朝南,但会刻意偏开正子午向,体现其等级不敢逾越中轴天子居中。线上主体建筑五座,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沿南北向垂直布置,主殿三清殿位于宫区中央,单檐庆殿,为宫殿的最高型制,轴线两侧不设廊庞与配殿,体现元代宫廷建筑型制的特点。

“宫观”之制的形成,对于规范道教建筑型制,提高道教建筑等级,弘扬道教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