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养老步骤

  清泉 2015-10-25

父亲的养老步骤


于显伟(辽宁盖州)
    2005年母亲离世后,父亲独居在乡下,成为空巢老人。
    我接父亲进城,父亲整天待在楼房里,除了看电视就是睡觉,很少上街,郁郁寡欢,我很是担心。过了两个月,父亲想回乡下,在城里太不随便,怕缩短寿命。我只好顺从了父亲的意思,可我有顾虑啊。父亲一个人在一个大院子里怎么生活?白天好说,到了夜晚怎么办?一旦患病谁来照顾呢?父亲说:“我身体好,自己能照顾自己。”可父亲身体不会永远这么好啊!
    我回乡下看望父亲,父亲在院里种植着花,屋里还算整洁。父亲说:“不管愿意不愿意,天天要做三顿饭,衣服需要自己洗。”我决定给父亲找老伴。说服父亲之后,经人介绍,找了一个外地的老太太,我是满心欢喜,父亲也满意。老太太比父亲岁数小,我希望老太太会照顾父亲走完最后一程。不料老太太没呆到一年就跑了,损失几个钱财无所谓,可给父亲精神沉重打击。即使有人再介绍,父亲也绝不答应,经不住这样折腾,跟我说只想自己过。
    父亲自己生活,需要过三关:一是养,二是孤,三是病。父亲生活费用,我承担了。从前父亲也积攒了养老钱,现在农村有了养老金,父亲是老干部,每月民政还补给100多元。父亲一年四季不闲着,种植了玉米,每年能赚两千多元,买点蔬菜副食品,我供应粮油。逢年过节,趁回乡探望父亲,我带去吃的用的,包括给父亲买的四季衣服。吃穿不缺,还给父亲配备上了手机,联系方便。赡养问题是解决了。
    父亲跟我说:“现在就是孤独。”白天,下地做农活,跟村民聊天,不觉得寂寞。可到了晚上,打开电视听声,一直到10钟才能入睡。父亲说:“你们能常打电话,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了。”老人就是这样,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父亲知道我们忙,从不主动打电话给我们,等到我们把电话打过去,便有说不完的话。其实说的多是废话,可我还是耐心听下去,父亲反复说乡下的事,这些事与己无关,即使这样,我还是隔三差五给父亲打电话,重复那些问候:吃饭了吗?屋里冷吗?身体还好吧?今天做什么?……父亲听到我们声音,就特别高兴。今年父亲精神状态好些,说是村里兴起了“广场舞”,晚饭后父亲到“广场”休闲,这样的话我就放心了。
    我最怕的就是父亲生病,一旦生病,身边没人照顾啊。送父亲到镇上养老院,父亲不同意,因为那儿太受束缚了,父亲也只能在家养老了,安度晚年。
    父亲跟我约定,自己养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乡下独居,图的就是方便,也不给儿女添麻烦。第二步是不能动弹那天,就和我一起生活,有病那天,出钱雇人照顾。我默许父亲的养老计划。孝顺,就是顺从父亲的心意。希望父亲健康长寿,我能更好地尽到孝道。
“老有所为”是最好的养老
季文亮(河北沧州)
    每次回故乡,我都会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我故乡的那些老人。
    我的六伯已是八十多岁的人了,他有五个子女,按理说早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了,可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不仅仅是种地,还养着驴和羊,比年轻人还能干。他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从没有为自己的老而退缩。他当了一辈子村干部,所有的事都是他身先士卒,起模范带头作用。因为年轻时苦重,他的腿好多年前就瘸了,他一点儿也没有拿这条瘸腿当回事,他甚至还风趣地说,我要是不劳动,成天在炕上让人伺候着,永远也别想再下地了。劳动就是最好的医院,如果吃了睡睡了吃,早就进了“阎王殿”了。他从小就爱娱乐,直到如今,村里扭秧歌,打鼓的人是他,村里唱戏,拉板胡的人也是他。因为一生的勤劳,他不用子女养,还给儿女们攒钱。
    我的大姨八十六七了,和别的老人不同,她鼓励女儿们外出务工,她说她不用人守护,你们趁着年轻多挣钱,大家的日子好过了,这就是孝顺我。她自己提水拾柴做饭,院里她拾的柴都放不下了。每天她都要去自家的地里走走,观察庄稼的长势,顺便干些力所能及的活,那就是她的一种责任,有了这种责任,她就觉得活着有意思,她永远也不想当一个没用的闲人。还有我的母亲,也是八十多岁的人,多少年一个人孤独地留守在家。她的信念就是为我们守着家和地,有一天儿女们在城里混不下了,家里什么都不缺。还有一位老人,他的所为简直就是奇迹,也是快八十岁的人了,不但种地上山,还要打工,为儿子添钱买楼。正是他的勤劳,让人看不出他的一点老态,没有人把他看成是一位老人。
    故乡的这些老人,没有谁死死地等着养老,即便是体力不佳,养一两只羊,喂几只鸡,也不会闲着。他们遵循的大土话是:“活着干,死了算,一日不死一日过”。故乡的那些老人活到老干到老,将勤劳化作兴趣追求和毕生的责任。因此,“老有所为”是最好的养老,值得所有的老人借鉴。
老人更需要“老伙伴”
隔马海霞(山东淄博)
    养老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日趋老龄化的国家是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大事情。上有老下有小的子女承担着养家的重担,外出打拼挣钱,让很多父母成为空巢老人;即便让父母跟随自己同住,也会因工作忙碌无暇给老人更多关注,更别说因婆媳矛盾、家庭琐事,老人不愿和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
    养老院等养老机构,不是人人都有经济能力入住,也不是每个老人都愿意去里面养老。我特别羡慕电视剧《妈妈的花样年华》里面的四位老人,他们四位关系特别好,每天在一起锻炼身体,闲时在一起打麻将,哪天哪位老人没来,其余的三位就会去他家里看看。他们的关系更像小孩子,好得不分你我,名副其实的“老伙伴”。
    都说人老了需要个老伴,但我觉得人老了更需要“老伙伴”。作为空巢老人,夫妻双方在家互相照顾是可以减少子女的后顾之忧,但作为独居老人,一旦发生不测,子女不在身边,便会酿成悲剧,子女离得远有时还真不如“近邻”。如果父母有几个老伙伴,经常在一起玩,互相之间也有个照应。
    老人的孤独多因孩子不在身边,其实老人也应该多发掘自己的乐趣,有几个球友,几个棋友,几个舞友,几个摄友,甚至几个说话的朋友,来分担一下生活的孤独。而且固定的圈子其实就是一个互助组,结伴养老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提升农村老人的尊严和幸福
隔杨晓光(河北秦皇岛)
    随着社会发展,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乡村日益空巢化,老人越来越寂寞,越来越孤独,乡村养老日益成为越来越沉重的话题。
    对一些“空巢”现象突出的农村,老人养老该怎么办?笔者的想法是,加快农村养老模式的转型和升级,使农村的“分散养老”变成“集中互助养老”,给农村“空巢老人”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利用农村老年活动室,或由于学校撤并而闲置下来的校舍,建立农村养老互助照料服务站,在生活、医疗、护理、文化生活等方面,重点考虑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的需求,并积极促进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实行互助养老模式。
    恢复和加强农村养老功能,其服务人员的劳动力需求,可以吸引那些“少小离家”外出打工谋生的村民“老大回”,在本乡本土的“夕阳红”服务行业实现再就业,在自己的家门口就有工作干。同时也让老人能够经常见到自己的儿女或孙辈。建设这样的美丽乡村,实施就地生态小城镇化,并将中央和地方或社会资金,重点建设“接地气”的养老产业,既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又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功莫大焉。
    目前全国农村已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较低,大病报销费用较低,农村居民最低保障标准也较低。当前要着力完善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保障农业老年劳动力的收入和健康福祉。一要建立涵盖农村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使职业农民能与其他行业就业人员一样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二要进一步完善村级医疗服务,做好农村老年劳动力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并逐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三要鼓励各村级社区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提供农村养老服务,构建以村为中心的老人集中居住模式,完善居家养老、邻
    里互助服务体系,
    以服务为导向
    发展健康养
    老服务产
    业。
主动作为,解决乡村养老问题
隔张强(河北邯郸)
    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来到城市工作安家。现在人虽在城镇,但心里无时不挂念仍生活在农村的母亲,由于众多的亲戚朋友也生活在农村,许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也较为熟知。有关乡村养老问题,私下里我也常常思考,我们究竟如何去做,才能让生活在乡下的老人有一个安心、快乐、幸福的晚年,这是做儿女的尤其是出门在外孩子的最大心愿。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除极个别特殊情况外,绝大多数老人住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物质条件有了充足的保障,而心里最大的失落就是少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身边没有人陪伴。现在,不管是在外工作还是外出打工的,携家带口常年不回家已成平常事,留在家里谋生的年轻人已是不多见了。有些老人虽然偶尔也能随子女到城里生活,但由于对城里的生活不适应,许多老人还是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里。
    每次去农村办事,在街上很少能遇到年纪轻一些的人了,也见不到满街跑的小孩了,而最常看到的则是三五位老人围坐在一起闲聊,也有年岁大的或行动不便的老人,独自坐在自家门口,怔怔地望着偶尔经过的路人。此情此景,不免让人心生感伤。
    乡村养老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呢?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有乡镇政府设立的敬老院,这基本解决了所辖乡镇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和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有民间开办的半公益、半经营性质的养老院,这类养老机构在乡村好像水土不服,对农村老人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还有爱心人士创办的慈善养老机构,对无能力照料自己的老人给予了充分的关怀。这些方式虽然解决了乡村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但大多数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依然是独自生活。
    乡村养老不应有统一的模式,每个地方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养老办法。但无论如何去做,地方乡镇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列上工作日程,也必须出台行之有效的激励和鼓励措施,如果仅仅依靠民间的资本或公益慈善的力量,将会缺乏推进力度和可靠的制度保证,恐怕也不会走得太远。
    笔者曾梦想过这样的养老景象:在村委会、村小学、村医务室的旁边有一处收费低廉、能吃管住、管理宽松的养老场所,子女不在身边缺少照料的老人们集中到一块生活。平日里,有村委会的关心,有小学生焕发的生机,有医务室的医疗保障,老人们的日常起居、吃喝拉撒、头痛脑热有人过问,老人们在这里生活安康,精神愉快,其乐融融!若这样的话,出门在外的儿女们也就放心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