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孩子上小学前教他认字。她将汉字打印在A4纸上,厚厚的一本。一页一个字,很大的字体,还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她教孩子认字的方式也很“专业”。这是什么字?大;加上一点呢?犬;加上一横呢?天。 孩子小学语文几乎没费劲,老师惊异于他的记忆力。还把总也写不出某些字的小朋友让他教。再加上爸妈都是会计,速算真是一把好手。他们总会拿出一组一组的数字让孩子这样那样地训练。整个小学,孩子都是老师眼里的“优秀生“。 孩子每年暑假练毛笔字,字写得刚劲飘逸,谁见了都忍不住多看两眼。钢琴也谈得不错。有时在家他弹琴,妈妈唱歌。 初一下学期,孩子成绩直线下滑。上课小动作不断,作业也不写了。到了初二,经常请假,理由是肚子疼;一到周末,他就生龙活虎,和一帮“哥们“满大街跑。初三则手机不离身,QQ、微信社交不断,经常逃学;和“朋友”聚餐、K歌几乎成为家常便饭。父母看着着急,家里冲突不断,只好搬来一大家子的亲戚朋友当说客,却无任何起色。做教育这些年,见过很多尽职的家长。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小有所成。他们有教育意识。从孩子小时候就殚精竭虑地“海选“这样那样的课外班,“专家老师“。为教师的一句夸奖兴奋很长时间 “没准他是天才”这样的想法甚至会冒出来,孩子过级了,获奖了,登台表演很成功………一个一个这样的时刻支撑着可怜可爱的爸爸妈妈们或微妙或膨胀的梦想。那么,孩子们呢? 小时候,世界刚刚展开。什么都是新鲜的。钢琴像是象牙的颜色,摸上去滑滑的;老师好漂亮,还会讲笑话;算盘像糖葫芦串成一溜。 小时候,爸妈那么恩爱。天天买好吃好玩的给我。他们就是天地。是主宰。 可是,渐渐地,写作业占了那么多的时间。催完作业我被送往快速阅读班。星期天,睡懒觉的时间排给了学英语,老师一开口我就想睡觉。可爸妈叨叨,老师桃李满天下,好不容易才报上名,再说英语中考120,高考150呢!我的空间被教科书、教辅书,动也没动过的四大名著、百科全书,钢琴,跆拳道服…… 挤得满满当当。我的时间似乎都不属于我。新买的篮球玩了还没几次呢。妈妈总说邻家小兵比我这好,那好。还有昨天,我刚开口讲班里的新鲜事,她一句话就把我堵回去了,作业写完没?今天我只是发泄一下情绪,她却反应很激烈地说,你没听懂为什么不问老师?哎,真是没劲! 孩子感到无趣,甚至困惑,迷茫。为什么这么累?为什么总要有人管我?父母每周都休息两天,各行各业都有休息,为什么我却没有片刻闲暇? 家长也一样,在长长的马拉松跑道上强打精神。有时疲惫,困惑、也迷茫。孩子之前挺乖的啊,怎么现在变了个人似的?最近他练琴不上心了,毛笔字课上得很勉强。怎么不体谅我的辛苦啊? “躁”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浮”的意思是“漂流”,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事实上,双方的精神世界开始变成平行线。我供你吃喝读书,你负责考好有出息,否则未来咋办?回顾之前期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的信念真是幼稚。他们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具体,越琐碎。期末低了5分,家长紧张盘问,商定另请高明;这个周末的物理课和新报的绘画课冲突了,赶紧打电话调整。 他的身体需要营养长个子,他的精神也产生新的渴望。他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一件小事、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可能会打扰他,触动他。 事实却是,他的衣服很时尚,他的鞋是海外代购。他的精神却常常饥饿。他身边的成人们形色匆匆,对这一切似乎视而不见。既然饿了,那就有什么吃什么,别人吃什么咱也将就吃。于是,网络小说、快餐书籍、游戏、恋爱、打架、无所事事…..一时兴奋,要么沉迷。时间久了,精神却黯然,空虚,甚至萎靡。 整个社会都走得很快,网络把世界变成平的。岗位越来越多,心仪的工作却并不好找;学校每年扩招,重点高中却一席难求。老师天天念叨,班里能上一本的只有前20名。可我,第28名。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在羊肠小道左扭右挤。物品琳琅满目,思想百花齐放,追求整齐化一。 学习成为战场。收获战利品的,收获优待和尊重。收拾残局的,等待被鄙视被教导被遗弃。黑马的故事就像传奇,以万分之一的几率上演。 而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孩子的渴望是什么?他的痛苦是什么?他为什么叛逆?学业退步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学业成长的实质是什么?我们没有时间思考,也不屑思考。答案不是现成的嘛:他不用功,只想玩;他迷恋游戏,她磨蹭…….孩子真实的感受,却完全被忽略,被轻视。我们认为他没有目标,不懂社会的残酷。我们甚至,以现实的名义,践踏着孩子的梦想;说他的目标不切实际,考分高才是王道。 我们在“技”的层面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传道“。”技“是生存的手艺,”道“是精神的寄托。精神没了寄托,人就垮了。人不是光靠吃饭就能活的。人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有躁动的灵魂需要安抚。 对“技“的追求助长了我们的欲望和野心。可是,欲望和野心吞噬我们。我们不断向外看,外面很诱人。看得多了,欲望多了,心思杂了。可是怠惰,人就浮躁了。
我们想让孩子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我们觉得只要稍稍再努力点,他都可以拿下来。可是他觉得腻。他不想做。他觉得似乎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不动久了,心荒芜了,人就浮躁了。
我们不敢向内看,也不知道如何向内。无法沉淀,人就浮躁。 慢下来,听孩子诉说;慢下来,让情绪平和;慢下来,感同身受。慢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
每一次,看到孩子,疼惜而坚韧。舍弃抱怨,舍弃不满。 浮躁是因为我们在“赶”,在“塞”,我们“浅”,我们“狭”。 给自己哪怕半天的闲暇。“闲“了, 心才能安适。 也给孩子放个假,让他体会“空“。空了,神才会遐思。 给孩子选择的空间,让他权衡得失,学着担当。每一种人生,只要路子正,都没有错。体会不一样的曼妙,也都有辛酸。 当你举重若轻,孩子就有了做事的欲望;当你成熟坚定有策略,孩子主动寻找学习的方法。 就像饮食需要平衡,性情也需要。当孩子“漂浮”了,给他“安定”。当孩子“急躁”了,给他“沉静”。孩子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榜样。文化、自我教育就是极好的良药。淳朴的性情、开放的心灵、平和的心境就是成长的滋养。好的性情滋养健康的精神。
还有一位妈妈,她的信条就是:让孩子体验生活,享受生活;让她发现学习的价值。孩子小时候,她陪着钓鱼,经常一下午直到夕阳西下。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孩子初二了,妈妈没时间陪,就自己去。她每天午休。每天晚十点半睡觉。 孩子活力四射,充满爱心。她会真诚地拥抱,也能豪气地大叫。我看她写的上课总结,太空泛,建议她把问题处理的思维过程以及解决方式详细呈现。一个半小时以后,她带来两张A4纸,正反写得满满的。就这样写了将近一个月。自从第三次课她发现自己手太慢,思维也太慢,她就有意识地拉长了自习的时间直到晚八点。她妈妈说,没想到这个孩子能有这么大的能量。 阳明教育讲,慢就是快。慢了,不怕。当他觉悟了,干起活来,只要方法得当,他很快就上道了。 还有一位爸爸,他始终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为人民服务。他身边的人都说他迂,他也不以为然。孩子长大了,有很多困惑,班里的事务比如卫生清理,总有人偷懒。有个同学和老师打起来了。爸爸一有空就和孩子探讨。他经常强调好品质的重要性。这个孩子,人很正。班里有人抄作业,他主动提出给人家补课;没人值日,他就打扫。班里自习吵闹,他只要站起来,大家就都安静下来。他家里似乎自动分工,爸爸关注宏观:品质和对于社会的认知。妈妈关注微观:生活、作业情况和娱乐。他爸爸说,小时候孩子成绩也不怎么靠前。初一时大概班里10名左右。到了初二上学期,看见孩子比以前更用功了,他也没怎么在意。结果期末居然就到了第3名。中考时考了全校第3。比起很多聪明的孩子,他的智商一般。但他沉稳,坚毅。 今天,如果你身边的那个孩子,又浮躁了。在情绪上,你要忽略他的情绪。但在心里,你要知道,浮躁是因为这件事他做得不顺,但囿于年龄,或者别的什么因素,他无法突围出来。但他期望方法、方向和理解,他渴望改变。我们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通过学习和发现提升自己,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观念,给他做事情的正确方式。发现这个社会的精神意义和自我的精神意义,启发他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