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在香港

 RK588 2015-10-26

2015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第十八个年头。从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至今,香港社会在保持原有基础的同时,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就如同人的青春年华,18岁的香港特区英姿勃发,却也面临“成长的烦恼”。这烦恼尤其体现在港人日益加深的对内陆的反叛情绪。




前些年,高额奖学金、优质师资力量、中西合璧的教学模式,让香港高校深受内陆学生倾慕。但近两三年间,申请港校的内陆学子人数逐渐减少。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泛政治化气氛渗入象牙塔,影响招生。


目前,包括港大在内的几所高校过于重视政治,轻视学术让本该和谐的学习交流变得举步维艰。不论政治,经济,且说香港本身在传统文化上的保留还是值得内陆借鉴的。


与内陆相反,以“西化”著称的香港一直在坚守中国传统的文化。这当然有历史原因。但这个传统一直影响着香港的中小学,甚至大学的语文教育。




在香港,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例是6∶4,因为古典文学难,所以老师会花更多的时间教,因此,香港学生学习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时间比例可能是7∶3。而在内陆,2000年新编语文教材全国推行,文言文比例加大后,古文也仅占40%。


可能香港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在接受英文教育,因此,他们更强调古典文化,是想让他们在西化的社会里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别忘了老祖宗有精华的东西;也使得他们的文化结构和价值观比较中西平衡。


在香港的很多学校都在试图给孩子树立这样一种价值观——你读《哈利·波特》有什么稀奇,能读点唐诗、宋词、《左传》才是最好的。在香港现在还经常有写古诗、对对联这一类的比赛,而香港中文系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入学考试,则需要单考文言文写作。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香港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比内陆学生要保守,更加重视家庭和伦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对待传统文化,无论是香港还是内陆,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秉承去粗取精,扬长避短的观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