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斑斓书话】何 帆| 魔幻的司法青春如何成为可能:法政微信公号简史

 蜀地渔人 2015-10-26


作 者 | 何 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初识桂公梓,是在天涯社区。


那是2009年,BBS走向没落的前夜,博客方兴未艾,微博、微信尚未兴起,未来的“网红”“大V”与各路ID散居于天涯、凯迪和西祠,灌水与板砖齐飞,杂谈与八卦一色。


那时,我在天涯的ID还叫“闲情偶尔寄”,网络身份是“警察天地”版主,出版过一本警察题材的小说。刚刚在刑事审判岗位结束锻炼,投身司法改革事业。


某晚在网络闲逛,发现“天涯杂谈”上有一篇名为《决不妥协》连载小说,副标题为“八零后法官笔记”。因题材与法院相关,忍不住打开浏览。小说内容亦虚亦实,串联了不少司法大案,不少人物事件皆有原型对应,引得不少网友热捧。作者ID“桂公梓”,自称法院中人,只是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霸道总裁文”里的逗逼男二号。


小说总体写实,道尽法院人表面的荣耀和风光、背后的无奈和落寞。唯一令我失望的,是小说对执行死刑场面的描述。我曾在云南法院锻炼一年,现场观刑是“必修课”。文中对刑场的描述,更多基于文学想象,而非真实情况。于是,忍不住留言讽刺:“死刑场面是瞎编的吧?还是听同事喝多了吹牛听来的?”


作者涵养倒好,很快回复:“确实没去过刑场,听前辈讲的。谢谢批评指正。”衬出我厚厚脂肪下的“小”来。私信交流,得知对方是1983年生人,安徽人士,现在江苏高院任职,于是互留联系方式,算是网友了。


一年后,小说正式出版,书名仍是《绝不妥协》。作者来京办事,顺便友情赠书。终于见到这位真名赵俊的小伙子,浓眉小眼,身材高大,属于罕见的“高颜值”网络作家。


在单位附近请他吃饭。酒足饭饱之余,我以过来人身份提醒:“法院也是机关,机关亦是江湖。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业外少写文章,哪怕使用笔名。”他频频点头,很认真地说:“我们院没几人知道‘桂公梓’就是我。”


转眼五年便过去。2015年9月1日下午,江苏省高级法院召开“全省法院先进典型座谈会”,会议由院长许前飞大法官主持。开场白之后,许院长说:“今天我把我们院的‘桂公梓’也请来了,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喜欢,也很有灵气、很有想法的法官,他会把我们今天的发言直播到微信群里……”


正如五年前的桂公梓想不到自己会成为网络红人,并被大法官隆重推出。移动互联网科技发展对人类交流习惯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BBS飞速衰落,微博强势袭来,随后,微信异军突起,公号如雨后春笋。大家还没摸清互联网时代的门道,“互联网+”时代就开始了。


五年间,我和他都开了实名微博,建了微信大群,还各自开设了“法影斑斓”与“桂公梓”微信公号。不仅话没少说,文没少写,还为了维护法院尊严,卷入数场论战。所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告诫,现在看起来简直像个笑话。


与此同时,整个政法系统的公共话语模式和舆情应对机制,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法官、法院实名开个微博,简直就是异类。2010年,全国3500多个法院,仅位居西南边陲的@倾城在新浪微博上注册@恩施苗族土家族中级人民法院微博。负面舆情袭来时,多数法院进退失措,反应缓慢,基本处于“破鼓万人捶”的境地。


如今,在现任首席大法官的推动下,从最高法院到基层法院派出法庭,全国绝大多数法院均已注册官方微博、微信,实名注册的法官数以千计,并已出现若干网络“意见领袖”。许多法院公号也从发声渠道,变身服务平台,发挥了更大功用。


官方归官方,民间归民间。微信成为主要发声平台后,检察人拔得头筹,从作为“门户微信”的“法律读库”“法律读品”到一枝独秀的“CU检说法”,都由检察官开设。其中,“CU检说法”主人@CU检更是因为仗义执言,被评选为“全国法官最喜爱的基层检察官”。


与此同时,法院人的舆论阵地也逐渐成长。“法官之家”“基层法官”“海坛特哥”靠投稿运营,陆续打开局面。“法影斑斓”“桂公梓”“徐徐道来”侧重依托原创,偶尔选摘约稿。最早实名进军微博的元老@倾城,经历若干风波之后,他意兴阑珊,开设公号“倾城”,继续把玩文字、诗酒人生。


蛰伏数年,玩起微信后,桂公梓“青年聊发少年狂”,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在自媒体平台上抛出一篇篇叫好又叫座的文字。与保洁大妈的午后闲谈系列,以法官养成指南为线,诉说新时代法院人的委屈和担当。写给青春的墓志铭系列,与大家分享80年后法律人的少年往事。更令人惊喜的是,桂公梓打破了法院人撰文“圈内热议圈外冷”的怪圈,进军科幻小说界,凭《金陵十二区》一文,一举拿下2014年度科幻小说“银河奖”和“星云奖”。


数年前,我曾公开提倡“判决之外,法官无语”。因为法官受职业伦理限制,不应轻易点评司法个案,或为之与人争辩,法官表达思想的最好平台应当是裁判文书,而非网络论坛。


但是,不少朋友误解了我这段话的意思,以为法院面对外界对司法工作或诉讼程序的质疑、误解甚至抹黑时,也应保持缄默。事实上,当“案多人少”被诸多外行戏称为“伪命题”,当“南京李芊案”这类“键盘侠”捏造的“假案”横行网络,当公众厌倦了通稿里的刻板话语和官样文章,再去强调“法官无语”,只能被动挨打,任人涂抹。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最早试水的倾城,还是“法检双娇”桂公梓、CU检,他们的勇气、创新和努力,都值得鼓励和点赞。


前段时间,我接到桂公梓来电,希望我为他的新书作序。虽然和他错着5周岁,但读他近年来的系列文字,感觉仍十分亲切。大家同样是看《童话大王》和《科幻世界》长大,背不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却熟记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哼过《一起走过的日子》和《还是觉得你最好》,澡堂子里吆喝过《无地自容》与《梦回唐朝》。曾为申奥失利痛哭流涕,也为国足出线欣喜若狂。感受过武汉的酷热和严寒,也先后成为法院一员。也同样深信,与自己经历风雨的人,以及共同做过的那些事,远比孜孜以求的目标重要。


是的,桂公梓这些80后法院人,带着70后的烙印,却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倔强、自负和自信。他们会记吃不记打,会揽事不推事,会得意小忘形,会失意再崛起,把青春的尾巴摇得虎虎生威,让岁月与激情随着文字延续。年长者会对他们的言行微微皱起眉头,却不得不承认:未来终究属于他们这一代,法治中国和理想的法院,终究要由他们建设。


让我们捧起《不写判决时写些什么》,听桂公梓扯淡唠嗑、卖萌吐槽,听他讲讲关于理想、司法、魔幻、青春和未来那些事。


是为序。


2015年10月23日
于重庆至恩施高铁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